西安大雁塔的歷史?大雁塔位于山西省西安市是市南的大慈恩寺里面,又叫做慈恩寺塔,在唐朝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唐朝圣僧玄奘為了保護自己從絲綢之路到達天竺取回長安的經卷和佛像,命人修建了大雁塔。那么,西安大雁塔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到今天應該有1359年的歷史了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
【名稱】:大雁塔
【英文名稱】:Dayan Pagoda 【類別】:古建筑
【年代】:唐代
【原屬】: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佛教經籍的佛塔
【現狀】:現坐落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大慈恩寺內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筑藝術杰作。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后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的簡介:
大雁塔位于山西省西安市是市南的大慈恩寺里面,又叫做慈恩寺塔,在唐朝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唐朝圣僧玄奘為了保護自己從絲綢之路到達天竺取回長安的經卷和佛像,命人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在最初修建完成的時候只有五層,到后來經過歷朝歷代的逐漸修建,慢慢的塔身變成了七層之高,大雁塔整體高度為64.517米,底層的邊長為25.5米。
大雁塔是現今發現的古代塔建筑中存在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建筑的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建筑形式傳入中原地區,并且融入了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
擴展資料:
大雁塔之名是因為唐玄奘得來的。他在西行的路上,進入了沙漠腹地的時候,饑渴難耐,還一不小心打翻自己的水壺,危急關頭,一群大雁帶著唐玄奘來到一片綠洲,他才活了下來。
回國后,為了感謝這群大雁,也為了給經書的存放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唐玄奘請求李世民建下了大雁塔。
而那時的大雁塔,因為建筑在大慈恩寺,所以也叫慈恩塔,唐朝有一個習俗,那就是進士及第后要在大雁塔下題名留詩。
著名的大詩人孟郊屢試屢敗,終于中舉后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狂詩。這詩著把書生中舉之后的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后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并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于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愿法師辛勞為由,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由于后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
以上就是西安大雁塔的歷史的全部內容,截止2019年,有1000多年的歷史,大雁塔陜西省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而修建,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慈恩寺原為隋代的無漏寺,“無漏”即沒有煩惱的意思,貞觀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