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歷史功績?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那么,譚嗣同歷史功績?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他聽到政變消息后并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譚嗣同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并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起?!比毡臼桂^曾派人與他聯系,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并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于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边@是近代偉大的維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戊戌變法的失敗后,被封建頑固派囚于獄中,行將就義前夕所寫的一首題壁詩,音調激,情懷壯烈,近一百年來傳遍了華夏大地,感染每一個懷有愛國熱情的中華兒女,激起人們對為改革中國而獻身的愛國志士們的無限的敬仰與懷念,也促使人們對中國近代改革的危難阻進行深入的思索。
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參與了戊戌變法。而戊戌變法是以失敗告終的。戊戌變法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中國人的思想。
譚嗣同本來只是個與梁啟超志同道合的維新志士,但是他敢于拋頭顱灑熱血,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先河,之后無數仁人志士都像他一樣為民主主義革命獻上了自己的生命(黃花崗烈士等等)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
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
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
擴展資料:
個人成就
譚嗣同一生致力于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
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是維新派中的最激進者。
早年在湖南舉辦新政,利用時務學堂培養了大量的維新志士。
軼事典故
在瀏陽乃至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里,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岳、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
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生平簡介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父親譚繼詢是清朝的道臺。他從5歲起就在母親的嚴格管教下,苦讀儒家經典。12歲時,他的母親和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不幸暴病身亡。13歲時,他隨去甘肅赴任的父親到了西北。隨后,他為了“曠觀天下名山萬迭”,開始漫游祖國各地,使他對在列強和清政府的壓迫下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有了深切的了解,并開始轉向一心尋求報國報民的道路。他潛心鉆研王夫之、黃宗羲的著作,吸取其中反對專制主義統治和民族壓迫的進步思想。
年的中日戰爭促使他同清政府決裂。
年,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公車上書”,要求清政府效法西方,進行資產階級改革,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譚嗣同審時度勢,提出了他醞釀已久的救國謀略,即:中國只有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實行選舉、設議會等治國的辦法,才能改變貧窮落后的現狀。當他得知康有為在北京組織了強學會,宣傳改良思想,就特意趕到北京,打算與他共同探討救國良策。結果因康有為南下未能見之,但卻見到了梁啟超。他們會面后,談得很投機,彼此思想相通,更加堅定了他的變法信念。從此,他開始了大力提倡變法,成為當時最活躍的改良派人物之一。
為了宣傳救國變法謀略思想,譚嗣同在1896~1897年間,寫成《仁學》兩卷,猛烈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道德,主張沖破封建主義的羅網。
以上就是譚嗣同歷史功績的全部內容,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2月,譚嗣同入京,結交梁啟超、翁同和等人。創作仁學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譚嗣同旋奉父命,入貲為江蘇候補知府,在從北京去江蘇任職的途中游歷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