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標?高中歷史課程與初中歷史課程主要有以下區別:1.深度和廣度高中歷史課程通常更為深入和廣泛,涵蓋更多時期和主題,例如從古代文明到現代歷史,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那么,高中歷史課標?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歷史目錄必修3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3課宋明理學
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5課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7課啟蒙運動
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第9課輝煌燦爛的文學
第10課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第四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第11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第12課破解生命起源之謎
第13課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第15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第17課毛澤東思想
第18課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第19課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21課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第22課文學的繁榮
第23課美術的輝煌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
2高中歷史怎么學
1、對于問答題的學習:
平時回答問答題時,無論會不會首先憑借著以前的記憶大概的寫出一些,然后翻到目錄,找到詳細的章節,回答完整。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課標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重點:分封制、宗法制
難點:宗法制;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預習提綱:
一、夏商兩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國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出現。(禹建立)
(2)政治制度特點:
①已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司法
②出現王位繼承的傳子制度(取代禪讓制) 等國家和社會的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
2、商朝:(世襲制:啟)
(1)建立: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領成湯滅夏,建立商朝。 動的區域。)
(2)政治制度:內服與外服制度:(“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內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
內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
外服: 則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與商王關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內服與外服的實際權力。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還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
(3)政治特點:商朝是個彌漫著神權色彩的王朝。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二、封邦建國(西周)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東征,滅商建國,史稱西周,都城在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北)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維系作用的禮樂制度。
一、特點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構建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類課程所組成的課程體系,并采用通史與專題史相結合的方式呈現。
2、初中歷史課標:從基本問題出發,選用合適的案例。
所選案例經典而簡練,且與前面的理論闡述互相照應,既有正例,又有反例(或者說是不完善的案例);以場景式實踐,提出可行的、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改進建議,使教師能夠豁然開朗。
案例與評析,將新課程標準的解讀與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與廣大一線教師的話語習慣、思維習慣融會貫通,從而實現場景式的路徑引領。
二、出版社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2、初中歷史課標: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三、內容上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注重展現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和歷史發展大勢,精選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以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歷史啟示。
2、初中歷史課標:集中提煉、破解新課程實施中的核心問題和突出問題,讓問題“露”出來。
然后,對這些基本問題進行理論解讀,力求彰顯前沿視野、理論深度和實踐路徑,從而讓理念“立”起來,讓教師對理解新課程標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獲得明朗而切實的答案。
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一點認識
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和認識高中歷史課程,明確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是進行歷史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之一,同時也是廣大教師在實施歷史課程的實踐中應該好好把握的。
下面本文將就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依然注重“基礎性”
在以往的概念界定中,更多的是把基礎教育范圍定義在九年義務教育,只是少數人把高中階段的教育納入基礎教育范疇。
而這次的課程改革,把高中也歸入到了基礎教育階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就說道:“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
”由此可知,高中歷史課程依然是一門基礎課程,依然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堅持基礎性”。
這種基礎性,不僅僅是歷史知識上的基礎性,更應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維度、多層次的基礎性。
高中歷史課程屬于基礎教育階段,可以說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之一,要為學生進入高層次的教學學習做鋪墊,也為學生進入和適應社會打基礎。
心得體會要怎么寫,很多人不知道心得體會要怎么寫,因為第一次寫沒有什么經驗,那么在這里我給大家整理“普通高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范文(精選5篇)”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篇一:普通高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范文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精英教育發展成為全人發展的大眾化教育
1.精英教育發展成為全人發展的大眾化教育。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和專業化、成人化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
2.從注重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的科學主義傾向轉為更加注重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注重科學和人文的整和。
認為教學的目標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傳授,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熏陶更重要。知識理解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是顯而易見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則是隱性的,需要教師在教材中發掘,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教學中培養。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新教材在學習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學習,文后的問題和課后作業的設計是開放性。
新課改要求教師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利用音樂和影片作為激趣的切入點就是不錯的選擇。
以上就是高中歷史課標的全部內容,1、以立德樹人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高中課標指出:“歷史課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貫穿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