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漢字的歷史?中國漢字的歷史.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 其中,古埃及的圣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于倉頡造字。. 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那么,關于漢字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漢字的發展歷程
漢字是是我國古代先民發明的記載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
秦統一前,各諸候國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盡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三千余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后,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
由于漢字書寫復雜,這種“漢字落后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并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
其中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于這種思想。
中國大陸將漢字筆劃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簡化,于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臺灣則一直使用繁體中文。
風鈴兒gx
2021-04-10 TA獲得超過109個贊
關注
漢字的發展史:
漢字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商代以前的圖畫文字階段。漢字的起源是最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是用這種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慢慢的,這種圖畫就演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第二階段是甲骨文到秦朝的文字,以表形文字為基礎,表音文字為中心的文字階段,這一階段由圖畫文字慢慢演變和規范,變成了甲骨文,它們被刻在動物骨頭上或者烏龜的龜殼上,這是這一階段的特征。第三階段是秦漢到現在的文字,以形聲字為主題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
1、商及商以前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之一。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
2、周代的金文: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
3、秦朝的篆書: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規范全國的秩序,李斯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統一書寫字體。小篆總體呈現長方形,筆畫圓潤,線條流暢。
4、漢朝的隸書: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它的出現,也為現代漢字的字形結構奠定了基礎,是古代文字和現代文字的分界線。
5、楷書(漢末):是隸書演變來的,相比較起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6、草書(漢末):為了書寫簡便,從隸書演變而來。
1. 漢字的歷史可追溯至商朝,當時的甲骨文刻于龜甲與獸骨之上。
2. 西周時期,金文出現,刻畫于青銅器上,而大篆也在這個時期逐漸演化出來。
3.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進行了文字改革,小篆因此誕生,并逐漸為隸書所取代。
4. 隸書之后,演化出了更為簡便的草書,以及與此同時出現的楷書和行書。
5. 漢字在經歷了這些演變后基本定型,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6. 漢字不僅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標志。
7. 關于漢字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如倉頡造字、結繩記事、契刻記事以及洛書河圖等,這些傳說反映了漢字形成的可能性與過程。
擴展資料:
1. 倉頡造字說是最為普遍的傳說,倉頡被描述為一名天神,其面容如同繪有文字的畫,他通過臨摹自己的形象創造了文字。
2. 結繩記事說認為某些部落通過不同粗細的繩子和特定的結法來記錄信息,這些結法逐漸演變成了文字。
3. 契刻記事說與結繩記事說相似,通過在各種物體上刻畫符號來傳遞信息,這些符號逐漸演變成了文字。
4. 洛書河圖說則認為伏羲氏時期出現的“河圖”和“洛書”是八卦的起源,雖然不能直接證明漢字的起源,但反映了早期符號的產生可能與洛河一帶有關。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后又演變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以上就是關于漢字的歷史的全部內容,1、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2、此后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3、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