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宇文家和獨孤家的關系 北周宇文家 歷史宇文家族關系表 宇文家與獨孤家 宇文家族史
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皇宏耐帝北周的皇帝就是宇文家族,經歷五個皇帝。共二十四年,是辯配宇文護廢西魏皇蔽灶春帝擁立宇文覺為周天王,建立北周,定都長安的。
宇文是北周的皇姓。
宇文家族始于北周,北周的國號為“周”,是以宇文覺的爵號命名的。宇文覺稱帝后,便以“周”作為國號,“周”字前加方位“北”字。稱呼“北周”,是因為地處北方之故,“北周”稱呼具有專指性,以區別其他建號為“周辯辯改”的政權。
后周是北周的別稱,因為在北周之前已經有西周、東周,所以稱北周為后周。宇文周是北周的別稱,因為北周的皇室姓宇文,所以稱呼宇文周。
北周的歷史沿革
北周(557年—581年)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又稱后周(五代以后鮮用,避免與郭威建立的周朝混淆)、宇文周。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灶知覺正式即位稱天王、周公。次年初,宇文氏廢西魏恭帝建國,國號周,建都于長安(今西安),史稱北周。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
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攜判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權臣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577年,北周武帝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宇文姓起源于遼東,為南單于之后。魏晉時,北方鮮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稱是攔殲炎帝神農氏的后裔,從祖先葛烏菟起世襲為鮮卑東部大人(十二部落首領)。據《周書》記載:(宇文氏)其先為鮮卑君長,有名普回者,“因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
普回心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子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并以為氏”。這段文字是說,后來有普回襲任大人,他在打獵時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自以為是天授神權,于是號稱宇文氏(當地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意即“天子”)。
東晉時,宇文氏進據中原,號稱宇文國,以宇文為姓,稱宇文氏。
得姓始祖:魏晉時北方鮮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后裔,傳至普回大人時,他在出獵時拾得一枚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自以為是天授神權,其族人呼天為“宇”,稱君為“文”,于是號稱宇文氏,意為“天子”。
東晉時,字文氏進據中原,逐漸成為漢族人的姓氏。故宇文氏后人奉普回為宇文姓的得姓始祖。
擴展資料:
宇文成都,《說唐》《忠義響馬傳》《興唐傳》中人物,宇文化及之子。被隋煬帝封為天保大將軍之職。兵器鳳翅鎦金_[tǎng],被稱為隋唐第二條好漢,在四平山力挫三杰。
曾在晉陽與李淵之子李元霸比武,輸給李元霸。與瓦崗寨英使一柄鳳翅鎦金_,重三百二十斤”,傳說為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轉世。雄為敵,幫助父奪取隋朝天下,在揚州被李元霸所殺。歷史上,宇文化及有二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宇文化及同時被竇建德斬殺。
宇文化及
(?-619),隋代末年叛軍首領。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將宇文述之子。楊廣為太子時,他領禁軍,很受寵信。隋煬帝即位,授他為太仆少卿,又以弟士及娶南陽公主。大業年間,義軍、叛軍蜂起,煬帝的隨從禁衛多關中人,不愿從煬帝久駐揚州,打算自行回本土。
統領驍果的武賁郎將司馬德戡等得知此狀,便集兵數萬,于大業十四年(618)發動叛亂,推宇文化及為主,縊殺煬帝,立秦王楊浩為帝。化及自稱大丞相,引兵10余萬西歸。時東都群臣奉越王侗繼帝位于洛陽,招瓦崗軍領袖李密為太尉,使討伐化及。
雙方戰于黎陽(今河南浚縣北),化及屢敗,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將士屢叛歸李密。化及自知必敗,嘆曰:“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于是毒殺楊浩,即帝位于魏縣,國號許,改元天壽。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東走聊城。
時竇建德已立夏國,遂以討逆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建德擒化及,檻送襄國(今河北邢臺),與兩子同時處斬,所建政權許滅亡。
大業四年(508年)七月,黃門侍郎裴矩游說鐵勒進攻吐谷渾。吐谷渾戰敗,可汗伏允率部退入西平郡(治湟水,今青海樂粗衡指都)境內,遣使向隋王朝請降求救。隋煬帝令宇文述兵屯西平臨羌城(今青海湟源東南),觀德王巖配楊雄出澆河(郡治河津,今青海貴德),以接應吐谷渾降眾。
伏允可汗見隋軍強盛,懼不敢降,又率眾西逃。宇文述遂引鷹揚郎將梁元禮、張峻、崔師等追之,在曼頭城(今青海興海北)大敗吐谷渾,殺其眾3000余人,乘勝又攻占了赤水城(興海東南)。
吐谷渾殘部再次退守丘尼川,隋軍繼續追擊,在丘尼川再次大敗吐谷渾,俘虜其王公、尚書、將軍共200人,部落前來歸降者有10余萬口,伏允可汗南奔雪山(今青海鄂陵湖南)。吐谷渾東西4000里,南北2000里的疆域,皆為隋朝所有,隋在此設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
參考資料:
文帝,宇文泰,507年-556年
孝閔帝,宇文覺,542年-557年
明帝,宇文毓,534年-560年
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
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
靜帝,宇文闡,573年-581年
宇文(yǔ wén)為復姓,炎帝神農氏后裔。主要來源中國遼東,為南單于棗如之后。魏晉時,北方鮮卑族宇文氏部落,自稱宇文姓。東晉時,宇文氏進駐中原,稱宇文國,以宇文為姓,稱宇文氏舉巖迅。
拓展資料:
姓氏起源:
源流一
來自匈奴族,出自魏、晉時期遼東匈奴南單于之后,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魏、晉兩朝時期,北方鮮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來是漢正此朝時期南匈奴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晚期至三國初期形成一個部落群體,族人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后裔。歷史上記載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書》,其中稱宇文部源自神農氏,因此應當來源姜姓。
源流二
來自嬴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大臣趙文表、趙昶之后,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有北周大都督趙文表、北周長道郡公趙昶,這二人都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1年―578年在位)的親信大將。趙文表追隨許國公宇文貴鎮守蜀地,行昌城郡事,官至加中軍將軍,左金紫光祿大夫。趙昶居將帥之任,傾心下士。虜獲氐、羌,撫而使之,皆為趙昶盡力。后錄前后功,進爵長道郡公,征拜賓部中大夫,行吏部事。這二人皆被北周武帝賜姓為宇文氏。
宇文姓——
宇文家族始于北周,在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取得帝位之前,是北周的丞相,而北周的皇帝就姓宇文,所以宇文氏在朝廷中的地位很高。
宇文述字伯通,鮮卑族,本慶滑姓破野頭,代郡武川人,隋朝名將,字伯通租槐,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南)人,出身鮮卑貴族。
宇文述本姓破野頭,其先因在鮮卑族俟豆歸當仆人,便隨主人改姓為宇文氏。其父宇文盛,北周時因有戰功而位至上柱國。因北周時期尚武,所以宇文述“少驍銳,便弓馬。
掌握北周實權大冢宰宇文護對其甚是喜愛,宇文述因此以本官領宇文護的親信。周武帝除掉宇文護,自己掌握政權后,召宇文述為左宮伯,累遷英果中大夫,賜爵博陵郡公,尋改封濮陽郡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周宣帝宇文贊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弊差友堅專政。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總攬北周大權的大丞相楊堅廢周立隋,是為隋文帝,并改元開皇。開皇初,宇文述拜右衛大將軍。帝后以述為左衛大將軍,封許國公,總領軍事。
擴展資料
1,宇文闡(573-581),北朝北周皇帝。本名衍。鮮卑族。宣帝長子。大成元年(579),封魯王,不久立為皇太子。同年二月受父禪即位,年僅7歲。改元大象。外戚楊堅執掌朝政,恢復佛、道兩教,大殺周朝宗室。大定元年(581)二月,被迫禪位于楊堅,封介國公,北周亡。同年五月被殺。葬恭陵。謚靜帝。
2,宇文慶,隋將,字神慶,祖籍武川(今屬內蒙古),后為洛陽人,鮮卑族,宇文氏族子。周初受業東觀,頗涉經史。后應募從征,以功授都督。復從武帝轉戰各地,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功居諸將之首,故進位大將軍,封汝南郡公。入隋,拜左武衛將軍,進上柱國,出為涼州總管。后還都,卒于家。
3,宇文成都,《說唐》《忠義響馬傳》《興唐傳》中人物,宇文化及之子。被隋煬帝封為天保大將軍之職。兵器鳳翅鎦金镋[tǎng],被稱為隋唐第二條好漢,在四平山力挫三杰。
曾在晉陽與李淵之子李元霸比武,輸給李元霸。與瓦崗寨英使一柄鳳翅鎦金镋,重三百二十斤”,傳說為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轉世。雄為敵,幫助父奪取隋朝天下,在揚州被李元霸所殺。歷史上,宇文化及有二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宇文化及同時被竇建德斬殺。
參考資料來源:-宇文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