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初三人教版化學電子課本pdf 冀教版初三化學上冊課本 初三化學課本下冊 初三化學教材人教版電子版 初三化學課本電子版魯教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1314960.html?fr=qrl&cid=1101&index=1&fr2=query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
一、藥品的取用原則
1、使用藥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觸藥品,不能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不得嘗任何藥品的味道。2、取用藥品注意節約:取用藥品應嚴格按實驗室規定的用量,如果沒有說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體取1-2mL,固體只要蓋滿試管底部。
3、用剩的藥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隨意丟棄,不能拿出實驗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4、實驗時若眼睛里濺進了藥液,要立即用水沖洗。二、固體藥品的取用1、塊狀或密度較大的固體顆粒一般用鑷子夾取,2、粉末狀或小顆粒狀的藥品用鑰匙(或紙槽)。
3、使用過的鑷子或鑰匙應立即用干凈的紙擦干凈。二、液體藥品(存放在細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體藥品的取用---用膠頭滴管吸有藥液的滴管應懸空垂直在儀器的正上方,將藥液滴入接受藥液的儀器中,不要讓吸有藥液的滴管接觸儀器壁;不要將滴管平放在實驗臺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別的試劑(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沖洗)
2、從細口瓶里取用試液時,應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傾倒液體時,應使標簽向著手心,瓶口緊靠試管口或儀器口,防止殘留在瓶口的藥液流下來腐蝕標簽。
3、量筒的使用談鄭伏
A、取用一定體積的液體藥品可用量筒量取。
讀數時量筒必須放平穩,視線與量筒內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俯視讀數偏高,仰視讀數偏底。
B、量取液體體積操作:先向量筒里傾倒液體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線。
注意:量筒是一種量器,只能用來量取液體,不能長期存放藥品,也不能作為反應的容器。不能用來量過冷或過熱的液體,不宜加熱。
C、讀數時,若仰視,讀數比實際體積低;若俯視,讀數比實際體積高。
三、酒精燈的使用
1、酒精燈火焰:分三層為外焰、內焰、焰心。
外焰溫度最高,內焰溫度最低,因此加熱時應把加熱物質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燈使用注意事項:A、酒精燈內的酒精不超過容積的2/3;B、用完酒精燈后必須用燈帽蓋滅,不可用嘴去吹滅;C、絕對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D、絕對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引燃另一盞酒精燈,以免引起火災。E、不用酒精燈時,要蓋上燈帽,以防止酒精揮發。
3、可以直接加熱的儀器有:試管、蒸發皿、燃燒匙、坩堝等;可以加熱的儀器,但必須墊上石棉網的是燒杯、燒瓶;不能加熱的儀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氣瓶。
4、給藥品加熱時要把儀器擦干,先進行預熱,然后固定在藥品的下方加熱;加熱固體藥品,藥品要鋪平,要把試管口稍向下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試管而使試管破裂;加熱液體藥品時,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要把試管向上傾斜45°角,并不能將試管口對著自己或別人四、洗滌儀器:
1、用試管刷刷洗,刷洗時須轉動或上下移動試管刷,但用力不能過猛,以防止試管損壞。
2、儀器洗干凈的標志是:玻璃儀器內叢察壁附著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動探究
1、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P7—P9
2、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探究:P10—P12
六、綠色化學的特點:P6
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一、基本概念
1、物理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如石蠟的熔化、水含攜的蒸發
2、化學變化: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如物質的燃燒、鋼鐵的生銹
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質。化學變化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不伴隨化學變化。
3、物理性質:不需要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密度、溶解性、揮發性、硬度、熔點、沸點、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
4、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還原性、穩定性)。如鐵易生銹、氧氣可以支持燃燒等。
5、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如空氣、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來的性質)
7、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N2O2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潔物。如CO2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10、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A+B ==AB
11、分解反應:由一中反應物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AB ===A +B
12、氧化反應:物質與氧的反應。(緩慢氧化也是氧化反應)
13、催化劑: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又叫觸媒)[應講某種物質是某個反應的催化劑,如不能講二氧化錳是催化劑,而應講二氧化錳是氯酸鉀分解反應的催化劑]
14、催化作用:催化劑在反應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氣的成分
1、空氣含氧量的測定——過量紅磷的燃燒實驗P23
問題:(1)為什么紅磷必須過量?(耗盡氧氣)
九年級上冊化學目錄篇一:
緒言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課題3 走進化學實驗室 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1 空氣 課題2 氧氣
課題3 制取氧氣
第三單元 自然界的水 課題1 水的組成 課題2 分子和原子 課題3 水的凈化 課題4 愛護水資源
拓展性課題 最輕的氣體 第四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課題1 原子的.構成 課題2 元素 課題3 離子
課題4 化學式與化合價 第五單元 化學方程式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課題2 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課題3 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 課題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單元 燃料及其利用 課題1 燃燒和滅火 課題2 燃料和熱量
課題3 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拓展性課題 石油和煤的綜合利用
附Ⅰ初中化學實驗常用儀器和藥品取用規則 附錄Ⅲ 部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后記
元素周期表
九年級下
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課題1 金屬材料
課題2 金屬的化學性質
課題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第九單元 溶液
課題1 溶液的形成課題2 溶解度
課題3 溶質的質量分數 第十單元 酸和堿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
課題2 酸和堿之間會發生旅橡什么反應 第十一單元 鹽 化肥
課題1 生活中常見的鹽課題2 化學肥料 第十二單元 化學與生活
課題1 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課題2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課題3 有機合成材料 寄語同學們
附錄Ⅰ 部分酸、堿和鹽的溶解性表(20 ℃)附錄Ⅱ 部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九年級上冊化學目錄 篇二:
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課題3 走進化學實驗室
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1 空氣
課題2 氧氣
課題3 制取氧氣
實驗活動1 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妙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課題2 原子的結構
課題3 元素
第四單元 自然界的水
課題1 愛護水資源
課題2 水的凈化
課題3 水的組成
課題4 化學式與化合價
第五單元 化學方程式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課題2 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課題3 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
課題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實驗活動2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 第七單元 燃料及其利用
課題1 燃燒和滅火
課題2 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
實驗活動3 燃燒的條件
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
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1 金屬材料
課題2 金屬的化學性質
課題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實驗活動4 金屬的物理性質和某些化學性質 第九單元 溶液
課題1 溶液的形成
課題2 溶解度
課題3 溶液的濃度
實驗活動5 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好冊液的配制
第十單元 酸和堿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課題2 酸和堿的中和反應
實驗活動6 酸、堿的化學性質實驗活動7 溶液酸堿性的檢驗 第十一單元 鹽 化肥
課題1 生活中常見的鹽
課題2 化學肥料
實驗活動8 粗鹽中難溶性雜志的去除 第十二單元 化學與生活
課題1 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 課題2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課題拆襪旁3 有機合成材料
希望對你有幫助,加油!
初三化學上冊1-6單元知識點匯總
1、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以實驗為基礎自然科學。
2、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根本區別是:有沒有新物質的生成。化學變化中伴隨發生一些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現象。
3、物理性質——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揮發性、導電性、吸附性等。
4、化學性質——氧化性、還原性、金屬活動性、活潑性、穩定性、腐蝕性、毒性等
可燃性、能支持燃燒、能與某物質反應
(空氣)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現象:①紅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鐵絲等代替)燃燒時有大量白煙生成,②冷卻后打開止水夾,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最后水占集氣瓶中空氣體積的1╱5。
若測得水面上升小于1/5體積的原因可能是:①紅磷不足,氧氣沒有全部消耗完②裝置漏氣③沒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彈簧夾。
2、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提出了空氣主要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氣。
3、空氣的成分按體積分數計算,大約是氮氣為78%、氧氣為21%(氮氣比氧氣約為4∶1)、稀有氣體(混合物)為0.94%、二氧化碳為0.03%、其它氣體和雜質為0.03%。空氣的成分以氮氣和氧氣為主,屬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氣中的有害物質,大致可分為粉塵和氣體兩類,氣體污染物較多是SO2、CO、NO2,O3。
SO2、CO、NO2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工廠的廢氣。
氧氣的性質1、通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藍色的
2、、氧氣是一種比較活潑的氣體,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種常用的氧化劑。
①(黑色)C和O2反應的現象是:在氧氣中比在空氣中更旺,發出白光。
②(黃色)S和O2反應的現象是:在空氣中淡藍色火焰,在氧氣中藍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氣味的氣體SO2。
③(紅色或白色)P和O2反應的現象是:冒大量的白煙,生成白色固體(P2O5),放出熱量(用于發令槍)
④(銀白色)Mg和O2反應的現象是:放出大量的熱,同時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種白色固體。(用于照明彈等)
⑤(銀白色)Fe和O2反應的現象是: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Fe3O4,注意點:預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層沙,防止高溫熔化物落下來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現象是:發出淡藍色的火焰,放出熱量⑦CO和O2的現象是:發出藍色的火焰,放出熱量
⑧CH4和O2的現象是:發出明亮的藍色火焰,放出熱量。
一、分子和原子、元素
1、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離子也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點: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分子在不斷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分子間有間隔,溫度越高,分子間隔越大。
物質三態的改變是分子間隔變化的結果,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就是物質分子間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的緣故,
2、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間有間隔,溫度越高原子間隔越大。水銀溫度計遇熱汞柱升高,就是因為溫度升高時汞原子間間隔變大,汞的體積變大。
例如: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銀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電解水這一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氫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電荷數(帶正電)=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棚明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構成原子的三種粒子是:質子(帶正電荷)、中子(不帶電)、電子(帶負電荷)。一切原子都有質子、中子和電子嗎?(錯!有一種氫原子無中子)。
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某原子的質量/C原子質量的1/12。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是“1”,它是一個比值。相對分子質量的單位是“1”,一般不寫。
由于原子核所帶電量和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因此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即電中性)。
2、①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單質(由一種元答和尺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種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純凈物不一定是由一種分子構成的。
③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清高凈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
純凈物與混合物的區別是物質的種類不同。
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是元素的種類不同。
④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號的意義:表示一種元素,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⑥化學式的意義:表示一種物質,表示這種物質的元素組成,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的原子構成。
⑦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的。 由原子直接構成的:金屬單質、稀有氣體、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構成的:非金屬氣體單質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由離子直接構成的:如NaCl。
3、決定元素的種類是核電荷數(或質子數),(即一種元素和另一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是質子數不同或者核電荷數不同);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的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類別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
同種元素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如Fe、Fe2+、Fe3+因核電荷數相同,都稱為鐵元素,但最外層電子數不同,所以他們的化學性質也不同。
核電荷數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種元素,如Ne、HF、H2O、NH3、CH4。
二、質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①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②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③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
小結:在化學反應中:
一定不變的是:①各物質的質量總和②元素的種類 ③元素的質量 ④原子的種類 ⑤原子的數目 ⑥原子的質量;
一定改變的是:①物質的種類 ②分子的種類; 可能改變的是 ①分子的數目 ②物質的狀態
書寫化學方程式應遵守的兩個原則:一是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二是要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等號”表示兩邊各原子的數目必須相等。
三、氣體的實驗室制取
1、反應物是固體,需加熱,制氣體時則用氯酸鉀加熱制O2的發生裝置。
反應物是固體與液體,不需要加熱,制氣體時則用制CO2的發生裝置。
2、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的物質反應,可用向上排空氣法, 難或不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的物質反應可用向下排空氣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 ;O2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也可以用排水集氣法收集;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3、①實驗室制O2的方法是:①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②加熱高錳酸鉀,③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
化學方程式:
①2KClO3==== 2KClO3+3O2 ↑
②2KMnO4====K2 MnO4+MnO2 +O2↑
③2H2O2====2H2O+O2↑
注意事項
用第一種藥品制取時要注意
②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凝結在試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試管底部使試管破裂)
③加熱時應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再集中在藥品部位加熱。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氣后,先撤導管后撤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試管炸裂)
用第二種藥品制取時要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未進入導管)
用第二種藥品制取有長頸漏斗時,長頸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
工業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離液態空氣(物理變化)
原理:利用N2、 O2的沸點不同,N2先被蒸發,余下的是液氧(貯存在天藍色鋼瓶中)。
4、實驗室制取CO2
(1)藥品:石灰石和稀鹽酸或大理石和稀鹽酸(不用碳酸鈣,因為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太劇烈,不容易收集;不用濃鹽酸,因為濃鹽酸易揮發,產生的氯化氫混在二氧化碳里,使二氧化碳不純)
(2)反應原理:CaCO3+HCl_______
(3)發生裝置:固+液 不加熱型 (4)收集裝置:向上排空氣法
四、水
1、電解水:正、陽、氧(氣);負、陰、氫(氣);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2:1
電解水的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1)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2)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分。
水的組成的正確表述:(1)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2)水由水分子構成;(3)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都不講個數);(4)一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二個氫原子構成(都講個數)
2、水的凈化:
某些鄉村,利用明礬溶于水后生成的膠狀物對雜質的吸附,使雜質沉降。
(1)自來水廠的凈水過程:取水-沉淀-過濾-吸附-消毒-配水(沒有蒸餾)
(2)凈化水的方法:蒸餾、吸附、過濾、沉淀四種,凈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順序:蒸餾、吸附、過濾、沉淀
3、硬水和軟水
(1)硬水: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2)軟水:不含或含較少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叫做軟水;
(3)區分硬水和軟水的方法:①向盛等量水的燒杯中加入等量的兩種水,攪拌,浮渣少,泡沫多是軟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蒸餾水泡沫多,無浮渣)
②把適量水放在蒸發皿中,加熱蒸干,有固體剩余物是硬水,沒有純水。
(3)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①煮沸水;②蒸餾(過濾和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4)蒸餾:獲取純凈水的一種方法。注意: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在圓底燒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
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性質
(1)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在一定條件下能變成固體,二氧化碳固體叫干冰
(2)化學性質:
①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不能供給呼吸;
能和水反應 CO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的碳酸不穩定,容易分解H2CO3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和石灰水反應:CO2+C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能和碳反應:CO2+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的檢驗:
①把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是二氧化碳;
②把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如果木條熄滅,證明是二氧化碳;
③把產生的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如果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證明是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用途
用途 滅火 氣體肥料 制汽水等飲料 干冰作制冷劑、人工降雨 化工原料
對應的性質 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在葉綠素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有機物,放出氧氣 能溶于水,與反
應生成碳酸 干冰升華
吸熱,使環
境溫度降低 與一些物質反應生成化肥
4、CO的性質:
可燃性:CO+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原性:CO+Cu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Fe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Fe3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氧化碳的用途
①作燃料,是水煤氣的主要成分(利用CO的可燃性)
②冶煉金屬 用于煉鐵(利用CO的還原性)
6、二氧化碳對人類不利的一面
①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時,人便神志不清,最后死亡。
導致溫室效應臭氣(O3)、甲烷(CH4)、CO2都能產生溫室效應,叫溫室氣體。
②溫室效應的可能后果:①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沒沿海城市;②土地沙漠化;③農業減產。
③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原因:①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②人和動植物的呼吸;③森林火災;
④怎樣控制溫室:①減少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②開發和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新能源;③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
6、一氧化碳對人類不利的一面
CO有毒,原因是CO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使生物體缺氧,最后死亡。
燃燒含碳燃燒要注意通風,防止CO中毒;以煤等含碳物質作燃燒時,一定要裝煙囪,并且保持通風
六、碳單質:
1、金剛石、石墨、活泩炭都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它們的性質不同,是因為碳原子的排列方法不同
金剛石的性質:最硬 不導電 熔點高
金剛石的用途: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的物質,切割玻璃、大理石、加工堅硬的金屬,裝在鉆探機的鉆頭上鉆鑿堅硬的巖層。
石墨的性質 深灰色、有金屬色澤,細鱗片狀固體質軟導電很高
石墨的用途①潤滑劑②鉛筆芯 ③作電極木炭、活性炭具吸附性(物理變化)
活性炭的用途:
(1)、防毒面具中濾毒罐利用活性炭吸附毒氣(2)、冰箱的除味劑(3)、制糖工業的脫色劑
化學(chemistry)是自然科學的一種,主要在分子、原子層面,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創造新物質(實質是自然界中原來不存在的分子)。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上冊化學人教版知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九年級上冊化學人教版知識1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1)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① 宏觀上沒有新物質生成,微觀上沒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質狀態的變化、形狀的改變、位置的移動等。
例如:水的三態變化、汽油揮發、干冰的升華、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也叫化學反應。
① 宏觀上有新物質生成,微觀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學變化常常伴隨一些反應現象,例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生成沉淀等。
有時可通過反應現象來判斷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或者產物是什么物質。
2.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① 物理性質也并不是只有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質,并不要求其改變形狀時才表現出來。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質主要有:顏色、狀態、氣味等。
③ 需要借助儀器測定的物理性質有:熔點、沸點、密度、硬度、溶解性、導電性等。
(2)化學性質:物質只有在化學變化中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例如:物質的金屬性、非金屬性、氧化性、還原性、酸堿性、熱穩定性等。
實驗儀器和操作
一、藥品的取用原則
1.使用藥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觸藥品,不能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不得嘗任何藥品的味道。
2.取用藥品注意節約:取用藥品應嚴格按實驗室規定的用量,如果沒有說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體取1-2mL,固體只要蓋滿試管底部。
3.用巧瞎鋒剩的藥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隨意丟棄,不能拿出實驗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實驗時若眼睛里濺進了藥液,要立即用水沖洗。
二、固體藥品的取用
1.塊狀或密度較大的固體顆粒一般用鑷子夾取。
2.粉末狀或小顆粒狀的藥品用鑰匙(或紙槽)。
3.使用過的鑷子或鑰匙應立即用干凈的紙擦干凈。
三、液體藥品(存放在細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體藥品的取用---用膠頭滴管吸有藥液的滴管應懸空垂直在儀器的正上方,將藥液滴入接受藥液的儀器中,不要讓吸有藥液的滴管接觸儀器壁;不要將滴管平放在實驗臺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別的試劑(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沖洗)
2.從細口瓶里取用試液時,應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傾倒液體時,應使標簽向著手心,瓶口緊靠試管口或儀器口,防止殘留在瓶口的藥液流下來腐蝕標簽。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體積的液體藥品可用量筒量取。讀數時量筒必須放平穩,視線與量筒內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俯視讀數偏高,仰視讀數偏底。
B:量取液體體積操作:先向量筒里傾倒液體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線。注意:量筒是一種量器,只能用來量取液體,不能長期存放藥品,也不能作為反應的容器。不能用來量過冷或過熱的液體,不宜加熱。
C:讀數時,若仰視,讀數比實際體積低;若俯視,讀數比實際體積高。
四、酒精燈的使用
1.酒精燈火焰:分三層為外焰、內焰、焰心。外焰溫度最高,內焰溫度最低,因此加熱時應把加熱物質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燈使用注意事項:
A:酒精燈內的酒精不超過容積的2/3;
B:用完酒精燈后必須用燈帽蓋滅,不可用嘴去吹滅;
C:絕對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
D:絕對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引燃另一盞酒精燈,以免引起火災。
E:不用酒精燈時,要蓋上燈帽,以防止酒精揮發。神攜
3.可以直接加熱的儀器有:試管、蒸發皿、燃燒匙、坩堝等;可以加熱孝晌的儀器,但必須墊上石棉網的是燒杯、燒瓶;不能加熱的儀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氣瓶。
4.給藥品加熱時,要把儀器擦干,先進行預熱,然后固定在藥品的下方加熱;加熱固體藥品,藥品要鋪平,要把試管口稍向下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試管而使試管破裂;加熱液體藥品時,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要把試管向上傾斜45°角,并不能將試管口對著自己或別人
五、洗滌儀器
1.用試管刷刷洗,刷洗時須轉動或上下移動試管刷,但用力不能過猛,以防止試管損壞
2.儀器洗干凈的標志是:玻璃儀器內壁附著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九年級上冊化學人教版知識2
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一、基本概念
1.物理性質:
不需要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密度、溶解性、揮發性、硬度、熔點、沸點、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
2.化學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還原性、穩定性)。如鐵易生銹、氧氣可以支持燃燒等。
3.純凈物:
只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如:N2、O2 、CO2、P2O5等。
4.混合物:
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如空氣、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來的性質)
5.單質:
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N2 、O2 、S、P等。
6.化合物:
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潔物。如:CO2、 KClO3、SO2等。
7.氧化物:
由兩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8.化合反應: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A+B =AB)
9.分解反應:
由一中反應物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AB =A +B)
10.氧化反應:
物質與氧的反應。(緩慢氧化也是氧化反應)
11.催化劑:
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又叫觸媒)[應講某種物質是某個反應的催化劑,如不能講二氧化錳是催化劑,而應講二氧化錳是氯酸鉀分解反應的催化劑]
12.催化作用:
催化劑在反應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氣的成分
1.空氣含氧量的測定——過量紅磷的燃燒實驗題:
(1)為什么紅磷必須過量?(耗盡氧氣)
(2)能否用硫、木炭、鐵絲等物質代替紅磷?(不能,產生新物質)
2.空氣的成分:
N2:78%;
O2:21% ;
稀有氣體:0.94% ;
CO2:0.03% ;
其它氣體和雜質:0.03%
3.氧氣的用途:供給呼吸和支持燃燒
4.氮氣的用途
5.稀有氣體的性質和用途
6.空氣的污染:(空氣質量日報、預報)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燒和工廠的廢氣、汽車排放的尾氣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塵和氣體。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氣的性質
1.氧氣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條件下可液化成淡藍色液體或固化成淡藍色固體。
2.氧氣的化學性質: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具有氧化性,是常見的氧化劑。
(1)能支持燃燒: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木條復燃。
(2)氧氣與一些物質的反應:
硫 S +O2=SO2(空氣中—淡藍色火焰;氧氣中—紫藍色火焰)
鋁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鐵3Fe + 2O2 =Fe3O4(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黑色固體)
磷 4P + 5O2 = 2P2O5(產生白煙,生成白色固體P2O5)
四、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藥品:
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或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和二氧化錳
2.反應的原理:
(1)過氧化氫 水+氧氣
(2)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導管口要塞一團棉花)
(3)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
3.實驗裝置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氣大——向上排空氣法(導管口要伸到集氣瓶底處,便于將集氣瓶內的空氣趕盡)
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發生反應——排水法(剛開始有氣泡時,因容器內或導管內還有空氣不能馬上收集,當氣泡連續、均勻逸出時才開始收集;當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表明氣體已收集滿)。
本方法收集的氣體較純凈。
5.操作步驟:
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裝:將藥品裝入試管,用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塞緊試管。
定: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
點:點燃酒精燈,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后對準試管中藥品部位加熱。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離:收集完畢后,先將導管撤離水槽。
熄:熄滅酒精燈。
6.檢驗方法:
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氣體是氧氣。
7.驗滿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滿。
(2)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滿。
8.注意事項:
(1)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固體藥品加熱時),防止藥品中的水分受熱后變成水蒸氣,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試管底部,而使試管破裂。
(2)導管不能伸入試管太長,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氣體。
(3)試管內的藥品要平鋪試管底部,均勻受熱。
(4)鐵夾要夾在試管的中上部(離試管口約1/3處)。
(5)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對準藥品的部位加熱;加熱時先將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讓試管均勻受熱,然后對準藥品部位加熱。
(6)用排水法集氣時,集氣瓶充滿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導管伸到瓶口處即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集氣瓶正放,導管口要接近集氣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氣時,應注意當氣泡從導管口連續、均勻地放出時再收集,否則收集的氣體中混有空氣。當集氣瓶口有氣泡冒出時,證明已滿。
(8)停止反應時,應先把撤導管,后移酒精燈(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試管,導致使館破裂)
(9)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要正放,瓶口處要蓋上玻璃片
(10)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試管口要塞一小團棉花。
五、氧氣的工業制法——分離液態空氣法
在低溫條件下加壓,使空氣轉變為液態空氣,然后蒸發。由于液態氮的沸點比液態氧的沸點低,因此氮氣首先從液態空氣中蒸發出來,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態氮。
九年級上冊化學人教版知識3
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組成
1.電解水實驗:
電解水是在直流電的作用下,發生了化學反應。
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這兩種原子分別兩兩構成成氫分子、氧分子,很多氫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氫氣、氧氣。
2.一正氧、二負氫
實驗現象:電極上有氣泡,正負極氣體體積比為1:2。
負極氣體可燃燒,正極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水=氧氣+氫氣(分解反應) 2H2O=2H2↑+O2↑
3.水的組成:
水是純凈物,是一種化合物。從宏觀分析,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水是化合物。
從微觀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是由氫原子、氧原子構成的。
4.水的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沒有味道的液體,沸點是100℃,凝固點是0℃,密度為1g/cm3,能溶解多種物質形成溶液。
(2)化學性質: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可分解為氫氣和氧氣,水還可以與許多單質(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鹽等多種物質反應。
二、氫氣
1.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的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是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
2.化學性質:
可燃性。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火焰呈淡藍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氫氣與空氣(或氧氣)的混合氣體遇明火可能發生爆炸,因此點燃氫氣前,一定要先驗純。
(驗純的方法:收集一試管的氫氣,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瓶口向下移進酒精燈火焰,松開拇指點火,若發出尖銳的爆鳴聲表明氫氣不純,需再收集,再檢驗;聲音很小則表示氫氣較純。)
三、分子
1.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總是在不停地運動著,并且溫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運動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間有作用力和間隔。不同的液體混合后的總體積通常不等于幾種液體的體積簡單相加,就是因為分子間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間隔。
四、原子
1.定義: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組合。
3.分子與原子的比較
五、物質的分類、組成、構成
1.物質由元素組成
2.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
3.物質的分類:單質、純凈物、化合物、混合物
六、水的凈化
1.水的凈化:
(1)加入絮凝劑吸附雜質(吸附沉淀);
(2)過濾;
(3)消毒(加氯氣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凈水作用:
具有多孔結構,對氣體、蒸氣或膠狀固體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體變無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軟水
(1)區別:水中含有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軟化方法:煮沸或蒸餾。
七、物質的分類方法
1.過濾:分離可溶性與不溶性物質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貼” “二低” “三靠”)
2.蒸餾:分離沸點不同的物質組成的混合物
八、愛護水資源
1.人類擁有的水資源
2.我國的水資源情況及水資源污染:
主要水體污染來源: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染。
3.愛護水資源——節水標
(1)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節約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費水,另一方面要通過使用新技術,改革工藝和改變習慣來減少大量工農業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體污染的辦法:
A: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B:對被污染的水體進行處理使之符合排放標準
C:農業上提倡使用農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
D: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后再排放。
九年級上冊化學人教版知識點相關文章:
★九年級上冊化學知識點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復習知識點
★初三化學上冊人教版知識點
★九年級化學上冊各單元知識點
★九年級化學上冊知識點總結
★九年級上冊化學知識點總結大全
★初三化學上冊知識點歸納
★初三化學人教版知識點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知識點總結大全及復習計劃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初中化學,下面是我整理的 化學知識點 ,僅供參考。
九年級化學上冊知識點——基本實驗操作:
1.藥品清寬蘆的取用:
(1)取藥量:沒有說明用量,固體只需 蓋滿試管底部 ,液體取 1—2mL .
(2)注意事項:“三不”: 不聞 、 不嘗 、 不摸
(3)取用少量液體藥品用 膠頭滴管 ,取用一定量的液體藥品用 量筒 量取,讀數時,量筒必須 放平 ,視線與 液體凹液面 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取用較大量液體時用傾倒方法,瓶塞 倒 放,標簽向 手心 ,瓶口要 緊靠 容器口.
2.物質的加熱:
(1)酒精燈的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部分,其中 外焰 溫度最高.
(2)使用酒精燈時,酒精不能超過燈容積的2/3,絕對禁止用嘴吹滅酒精燈,要用
燈帽蓋熄 .
(3)給試管液體加熱,試管所盛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試管要傾斜放置,試管口不能 對著自己或他人 .
3.儀器的洗滌:
玻璃儀器洗滌干凈的標準:在容器內壁 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初三化學上冊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和組成空氣的成分:
空氣成分 N2 O2 稀有氣體 CO2 其它氣體和雜質
體積分數 78% 21% 0.94% 0.03% 0.03%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P + 5O2 點燃 4P2O5;
結答帶論: 空氣是混合物; O2約占空氣體積的1/5,
氮氣約占空氣體積的 4/5。
初中化學知識點整理:氧氣的化學性質1.物理性質: 無 色、 無 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 大 , 不易 溶于水
2.氧氣的化學性質: 比較 活潑,在反應中作 氧化 劑.
3.氧氣的制取
(1)工業制氧氣――― 分離液態空氣法 法,利用空氣中氧氣和氮氣的 沸點 不同,此變化屬于
物理 變化.
(2)實驗室制取氧氣原理:固固加熱:(化學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固液不加熱: 2H2O2 MnO2 2H2O + O2↑
(3)發生裝置
收集裝置: 排水集氣 法,因為氧氣 不易溶于水 ;
向上排空氣 法,因為氧氣 密度比空氣大 。
初中化學學習方法課堂上面
現在的教學模式主巧鏈要是“集體授課”。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進行“因材施教”。這對成績不很理想的學生來說是很不利的。
那么,身為“差生”的我,該怎么聽課呢?策略是:“搶答”。在很多情況下,老師不一定知道學生哪里不懂?下面該著重講解哪一部分?是否該“再講一遍”?
如果你時刻在準備著進行搶答,你的注意力,一定會很集中,聽課的效率也一定會很高,學習就會逐漸變得輕松、有趣了。
重視實驗
初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我們要認真、細致地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認真做好每一次分組實驗,對實驗所用的儀器、藥品、裝置以及實驗原理、步驟、現象和注意事項,都必須弄清、記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