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歷史?開皇九年(589年)于常熟縣置常州,后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于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稱府,為郡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那么,常州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 吳要 輔
唐朝大歷年間,名臣、詩人獨孤及任常州刺史,到任后致代宗皇帝的謝表中說:“江東之州,常州為大”,對皇帝給他加封郎中,賜以金帶紫服,委以常州刺史這個重任的恩德表示銘懷不忘。獨孤及以三品郎中來任刺史,可見常州在當時的顯要位置了。 常州自晉朝升為晉陵郡以來的1600多年中,均為郡、府署的所在地。它所轄范圍歷朝不同,到清代雍正時常州府轄八縣,它的疆界東起蘇州府常熟縣界苑山,西抵鎮江府丹陽縣界呂城,廣百九十五里;南自湖州府長興縣垂腳嶺,北抵揚州府泰興縣揚子江中流,袤二百八十五里。上通京口,下引姑蘇,北環長江,南抱滆湖,東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帶湖,形勝甲于東南,所以向有“江左名區,中吳要輔”,之稱。那時,常州府治前就有“吳中要輔”的牌坊。(過去稱丹陽,常州,蘇州為三吳,故常州為中吳。) 在隋大業年間,南北大運河開通后,常州就成了“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的交通樞紐。同時歷代統治集團也正是利用運河漕運來加緊對南方人民的敲榨。江南的財富也就通過這運河源源不斷地流入統治者的私囊,正如張洎所說:“半天下之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就糧食而言,從唐代開始,漕運南方糧食接濟北方,就逐漸重要,唐時每年達三百萬石,宋時最高記錄竟達七百萬石,所以在宋代還專門設立了江浙,荊湖、廣西,福建路都轉運使司來承辦這些事務。
常州的歷史
常州歷史悠久,大約可追溯至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朝時期。在歷史上,常州經歷了三個王朝的統治:春秋時期的吳國、南朝梁、南北朝時期的陳朝。
在吳國時期,常州地區歸屬于吳國會稽郡的所在地,在此期間,常州成為一個重要的沿海貿易中心。在南朝梁朝時期,常州由江陵州改為常州刺史管轄下的常州府,并成為大運河通往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在此期間,永豐寺和三塔寺等佛教寺廟建立。
隨著唐朝的崛起,常州成為了先天下第一州府,此時常州已經擁有了完善的城池、民居、商業和文化設施。唐朝時,常州盛產絲綢和手工藝品,在長江與運河的交匯處,成為了沿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明代時,常州成為了江蘇省的省會,此時常州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為了保護常州的文物和古跡,常州特意設立了常州博物館。
在現代,常州成為了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城市,擁有汽車、機械、電子等多種制造業。同時,常州也是一個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吸引了眾多游客的到來。
常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西晉以后。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長春、嘗州、武進等?!俺V荨敝加谒澹饲胺Q“郡”,此后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并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1961年3月,武進縣由鎮江專區劃歸常州市領導。1962年6月,常州市又改名為省轄市,10月武進縣復歸鎮江專區領導。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除轄5區外,增管武進、金壇、溧陽3縣。1996年,常州市轄天寧區、鐘樓區,戚墅堰區、新區、郊區、武進區、金壇市、溧陽市。
常州小吃既有本地傳統特色、也有江浙等地風味,用料范圍廣泛,餡心有咸有甜,有葷有素,制作精細,享有盛名。【加蟹小籠包】清道光年間,由小河沿浮橋南堍萬華茶樓首創。
常州,簡稱常,別稱中吳、龍城,雅稱“江南明珠”,地處魚米之鄉,位于江蘇省南部的太湖流域水網平原,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北攜長江,南銜太湖,東望東海,扼江南地理要沖,是長三角乃至華東地區的交通樞紐。
常州是吳文化發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齊梁故里,底蘊深厚,擁有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 春秋時期(前547年)季札(季子)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稱毗陵。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自此常州歷朝均為郡、州、望、路、府治所,曾有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蘭陵、長春、嘗州、武進、中吳、龍城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沿用至今已約1400年之久。
常州的名勝古跡有:圩墩新石器遺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遺址、舜過山、淹城遺址、闔閭城遺址、胥城遺址、太湖大椒山島(夫椒山)、太湖小椒山島、天寧寺、文筆塔、紅梅公園(紅梅閣)、蘇東坡艤舟亭(洗硯池)、御碼頭、通吳門、前后北岸(白云溪、北宋藤花舊館)、青果巷、人民公園(季子亭)、京杭運河常州段、篦箕巷(文亨橋、毗陵驛)、西瀛里古城墻、雙桂坊、荊川公園(唐荊川墓、陳渡草堂)、常州園林(近園、意園、未園、約園等)、清涼寺、太平天國護王府、瞿秋白紀念館(故居)、大陸飯店、江南水鄉古鎮(焦溪、楊橋等)、芳茂山(白龍觀、大林寺)等。
你講一個城市的歷史,首先要弄清兩個概念。 一、講一個城市(地方)的歷史,指什么。一是指行政建置的歷史,什么時候建邑立縣;二是指筑城建鎮的歷史,這城鎮是什么時候建造的。 二、講城市的歷史多久,靠什么證明。一般講,求證歷史,一是靠實物證史,就是要有地面和地下的實物遺存,并經科學認定;二是靠文獻證史,就是要有確切的文字記載,有地方(地址),有紀年。 按照上述要求,常州歷史有三種表述方式。 一是常州有6000年的文明史。這里有圩墩、寺墩遺址和出土文物為證,6000多年前這里就有先民居住和生產生活。 二是常州有三千年的歷史。以武進淹城遺址的出土獨木舟為證,經科學測定為3000年前的遺物。 三是常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500多年。公元前547年,吳國公子季札封于延陵,史稱延陵季子,這在春秋《禮記》、《左傳》和西漢《史記》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在春秋季札封于延陵之前,常州歷史無從考證。現在只能以《史記》的文字記載為依據,這是常州最早的地名和最早的封邑,也可以說這是常州最早立邑與有行政建置的開始。 本人認為,講常州歷史,還是以常州古今提法為好:常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500多年。
以上就是常州歷史的全部內容,延陵邑大約在今常州、武進、江陰、丹陽一帶,是為常州歷史上見諸文字最早的名稱。延陵先邑后縣,其名相繼沿用345年。毗陵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