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魔方的由來故事 100000000階魔方圖片 魔方的發展 魔方的來歷50字 0階魔方
●魔方的簡介 [編輯本段] 魔方,Rubik's Cube 又叫魔術方塊,也稱魯畢克方塊。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筑學院魯比克教授在1974年發明的。當初他發明魔方,僅僅是作為一種幫助學生增強空間思維能力的教學。但要使那些小方塊可以隨意轉動而不散開,不僅是個機械難題,這牽涉到木制的軸心,座和榫頭等。直到魔方在手時,他將魔方轉了幾下后,才發現如何把混亂的顏色方塊復原竟是個有趣而且困難的問題。魯畢克就決心大量生產這種玩具。魔方發明后不久就風靡世界,人們發現這個小方塊組成的玩意實在是奧妙無窮。 魔方是一種變化多端的智力玩具。1974年由匈牙利建筑學教授魯畢克發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風行于歐美及全世界。 魔方系由富于彈性的硬塑料制成的6面正方體。核心是一個軸,并由26個小正方體組成。包括中心方塊6個,固定不動,只一面有顏色。邊角方塊8個(3面有色)可轉動。邊緣方塊12個(2面有色)亦可轉動。玩具在出售時,小立方體的排列使大立方體的每一面都具有相同的顏色。當大立方體的某一面平動旋轉時,其相鄰的各面單一顏色便被破壞,而組成新圖案立方體,再轉再變化,形成每一面都由不同顏色的小方塊拼成。據專家估計所有可能的圖案構成約為4.3×10^19。玩法是將打亂的立方體通過轉動盡快恢復成六面成單一顏色。 魔方種類較多,平常說的都是最常見的三階立方體魔方。其實,也有二階、四階、五階等各種立方體魔方。還有其它的多面體魔方,面也可以是其它多邊形。《如五邊形十二面體:五魔方,簡稱五魔,英文名稱:Megamix,又稱正12面體魔方》《3x4長方體》《3X5長方體》。 三階立方體魔方由26個小方塊和一個三維十字連接軸組成,小方塊有6個在面中心,8個在角上,12個在棱上,物理結構非常巧妙。它每個面縱橫都分為三層,每層都可自由轉動,通過層的轉動改變小方塊在立方體滾洞上的位置,各部分之間存在著制約關系,沒有兩個小塊是完全相同的。立方體各個面上有顏色,同一個面的各個方塊的顏色相同,面與面之間顏色都不相同。這種最初狀態就是魔方的原始狀態。復原魔方就是按照某種規則轉動魔方,使其恢復到原始狀態。復原魔方要一個好魔方,一雙靈巧的手,敏銳的空間想象力和高效實用的轉動程序。復原方法有很多種,具體步驟上有很大的差異性,但也有相通之處,最常見的是一層一層地拼好。 原版實際測量下來發現大約 57mm。 如果試著翻閱國外的資料,會發現世界上第一個魔方為二又四分之一英寸(57.15mm)的記載。 雖然現在還能見到它,但其中不少魔方制造商已隨著歷史發展,經歷了重重變革。在日本,今天你仍能買到 Tsukuda Original 公司的魔方。早期的產品由 Ideal Toy 生產,透明包裝的下方有廠家的標志。而現在則一律為 Seven Towns 的紙包裝,盒子比早期的看起來還要顯大。2000年的時候開始特別定制的新標志。但那畢竟是匈牙利等歐洲國家的公制,真的準確嗎?請不要懷疑任何一組數據。 現在我們手里的“克隆魔方”的尺寸已經相當接近于原版了。大多在55mm至60mm的范圍。 也別小看這魔方別看它只有26個小方塊,變化可真是不少,魔方總的變化數為43,252,003,274,489,856,000 或者約等于4.3·1019。如果你一秒可以轉3下魔方,不計重復,你也需要轉4542億年,才可以轉出魔方所有的變化,這個數字是目前估算宇宙年齡的大約30倍。這可是十分驚人的! ○魔方的起源 [編輯本段] 正如本條大盯枯目開頭所言,最早的魔方是匈牙利的一位叫rubik的教授于1974年發明的,但是這位教授發明它并不是為了投入生產和娛樂。因為他是建筑學和雕塑學教授,所以他自己動手做出了第一個魔方的雛形來幫助學生們認識空間立方體的組成和結構以及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記憶力。在他完成第一個作品以后,轉動了則逗幾下,發現原本齊整的魔方竟然很難恢復,于是他意識到這個新的發明會很不簡單。但是他想不到的是,這個邊長不到6厘米的玩具竟然會在未來風靡全球,甚至出現了以魔方為道具的運動。○魔方的流行 [編輯本段] 魔方廣為大家喜愛是在80年代。從1980年到1982年總共售出了將近200萬只魔方。1981年,一個來自英國的小男孩,帕特里克·波塞特(Patrick Bossert)寫了一本名叫《你也能夠復原魔方》(ISBN 0140314830)的書,總共售出了將近150萬本。由于魔方的巨大商機,魯比克教授和他的合伙人一同開發了二階和四階魔方,這兩個產品同樣取得了成功。在中國,魔方是80年代最搶手的玩具,如同今天孩子們手中的掌上游戲機一樣,成為青少年最喜歡的玩具。但是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新奇玩具進入了中國,中國的魔方熱潮也在漸漸消退。不過最近幾年,中國的非正式魔方社群魔方吧正在努力改變公眾對于魔方的看法。魔方不僅僅是小孩子的玩具,更是一種休閑放松的方式,再加上更有刺激和挑戰性的競速、單手、盲擰魔方等玩法,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重新關注魔方。 基本術語 階:階數是指魔方每個邊所具有的塊數,比如三階魔方每個邊就有3個小塊。 復原:指魔方從非原始狀態到原始狀態的過程。 POP:指在復原中魔方的某些組成部分從魔方上面脫離的情況,如果是出現在比賽中作為無效的復原過程。DNF:即Did Not Finish指魔方復原者感覺無法在自己滿意的時間內完成魔方而棄權的情況,在比賽中可以有一次DNF。○魔方的構成 [編輯本段] 三階魔方由一個連接著六個中心塊的中心軸以及結構不一的20個方塊構成,當它們連接在一起的時候會形成一個整體,并且任何一面都可水平轉動而不影響到其他方塊。四階魔方相對于三階來說就要復雜的多,它的構成分為兩類,一類中心是一個球體,每個外圍的小塊連接著中心球的滑軌,在運動時候會沿著用力方向在滑軌上滑動。第二類是以軸為核心的四階魔方,這類魔方的構成非常復雜,除了中心球和外圍塊外還有很多附加件。作為競速運動來說第二種構成的四階魔方運動速度快,不易在高速轉動中卡住。五階魔方的構成則更甚于四階魔方。每發明一種新的高階魔方都要經過很長時間,因為不僅要考慮到項目的可行性,還要考慮如果將魔方作出來后能不能穩定的用于轉動。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五階魔方是公布的最高階魔方,其結構也不是一般的愛好者可以想象出來的。六階(含)以上的魔方目前還沒有版本。不過不久前傳言說已經有日本人制作出來樣品并且發送法國公司嘗試生產了。高階魔方之所以難以制作,因為如果還是按照三階魔方同比增加和擴大的話,角塊在轉動中可能會因無支撐物而從空中掉落。以前在網上所看到過的所謂八階魔方后來證明不過是用普通的三階拼湊出來的。
魔方最早是誰發明是?
魔方(英語:Rubik's Cube),在臺灣稱為魔術方塊,在香港稱為扭計骰,是匈牙利建筑學教授和雕塑家魯比克·艾爾內(RubikErn??),于1974 年發明的機械益智玩具,最初的名稱叫Magic Cube,后來被Ideal Toys改為Rubik'scube。根據估計,魔方自發明以來在全世界已經售出了3億多個。 魔方在1980年代最為風靡,至納指今未衰。面世不久后,很多類似的玩具也紛 紛出現,有些出自發明人魯比克,包括2階、4階和5階版本的魔方;有些則是出自別人之手。 魔方發明人魯比克教授在1974年獲得匈牙利專利 號HU170062,他認為別人不太愿意生產這種玩具,因此沒有申請國際專利,但實際上克隆產品幾乎馬上就出現了。 魔方定義 魔 方為一種用于娛樂的玩具,英文名字叫做Rubik'sCube,也就是用魯比克教授的名字命名的,是目前最普遍和最原始的魔方種類。是一個三階立方體,由26個小方塊和一個三維十字連接軸組成。其中包含6個處于面最中心無法移動的塊,12個邊塊和8個角塊。六個面每個有一種顏色,一般來說,標準的魔方的顏色應該是藍、白、紅、綠、黃和橙色,其中藍綠相對、白黃相對、紅橙相對。 起源 最早的魔方是魯比克教授發明的,但是并不是為了投入生產和娛樂。因為他是建筑學和雕塑學教授,所以他自己動手做出了第一個魔方的雛形來幫助學生們認識空間立方體的組成和結構。在他完成第一個作品以后,轉動了幾下,發現原本齊整的魔方竟然很難恢復,于是他意識到這個新的發明會很不簡單。但是他想不到的是,這個邊長不到6厘米的玩具竟然會在未來風靡全球,甚至出現了以魔方為道具的運動。 詳見:維基百科中的魔方知識 :qdnbp./zhanghui/Blogs/mofang/200903/20090314095447.Html
酒最早是誰發明的?
民間傳說酒是杜康發明的,曹操的詩歌里有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說到中國古代的酒具和酒文化,首先第一個話題就涉及到酒的發明。很可能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就是說中國古代的酒到底什么時候發明的?那你有了酒才能有酒具,沒有酒那就談不到酒具,也就談不到酒文化的問題。所以,跟朋友們探討的第一個問題茄茄前,就是追根求源。我們來研究一下,或者說討論一下,中國古代酒的發明這么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這么三個小的問題,一個是關于酒的發明,一個是酒的種類。還有呢,經過我們考古的發現,對于酒的發明這么一種實證性的東西。那么現在關于酒的發明,首先大家關心的一顫清個問題,就是年代問題,什么時候開始發明的酒?誰發明的酒?現在有這么幾種說法,一個說呢是古猿造酒法,說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來的。這種說法聽起來是有點幼稚,似乎應該排除在我們的話題之外,因為它不屬于人類的一種行為了;第二種說法呢,是儀狄造酒。儀狄這個人物是夏代的一個人,傳說是大禹時期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杜康造酒。杜康造酒也是從漢代就開始傳說了,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我們都很熟悉的曹操有一句詩言,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說一喝了杜康什么憂愁都沒有了,這個說明古代以杜康為酒名的很早就有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古王國時代,已經有作為飲料的麥酒(啤酒)及葡萄酒了。法老、貴族、祭司等人飲葡萄酒,一般平民消費價格低廉的麥酒。考古挖掘證明,在古王國時代的墓葬中,不論是法老、貴族、平民都將酒作為隨葬品。可見此時酒已經是古埃及人生活的重要飲料了。從古王國第四王朝開始,貴族墓葬中常出現以采摘葡萄與釀造葡萄酒為題材的壁畫。 大約在同一時期,美索不答米亞流域的蘇美爾人也開創了燦爛的葡萄酒文明,他們開辟葡萄圓,釀造紅葡萄酒,技術已很高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兩快楔形文字泥班記載著埃什嫩國王法典,其中說到釀造者令人尊敬的職業,而婦女是當時主要的釀酒師。 雖然人類所能查實的史料僅能證明酒類釀造只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真正的酒的形成的歷史可能要早得多,甚至早于人類本身的歷史,酒是一種有機化合物,糖在酶的作用下便可分解成酒精,自然界存在著許多含糖的物質,植物果實成熟后如果不即使采摘,自然脫落,聚集在一起,在一定的溫度和水分作用下,果實外皮上的酶即能將糖分轉化為酒精。 我國素有“猿猴造酒”之說,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說法,法國釀酒界普遍認為鳥類可以銜集含糖果實與鳥巢中,如未吞食久而久之鳥巢即可變成“酒器”,如果說“猿猴造酒”還有主觀模仿大自然的動機,那么鳥類造酒純屬意外。但無論如何,這種造酒還是要晚于自然造酒。 至于人類何時開始造酒,這不僅要取決于人類要在自然中發現酒的存在,而且要取決于人類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模仿自然造酒的工藝,推測人類釀酒最早歷史應該發生在能夠找到足夠的食物,又有食物能短期貯存之時,這樣的時期應該在人類開始定居之后,又此而已推斷,人類開始人工釀酒的年代應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兩三萬年左右),當然那時的釀酒只是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而已。
求采納
最早是誰發明火箭?
1926年3月16日,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從一個十分簡陋的發射架上騰空飛起。火箭長3.04米,向上飛高12米,落到56米外的一片菜地里.火箭雖然只飛行了2.5秒鐘,但它的制造者戈達德成為了美國火箭之父。
APP最早是誰發明的?
APP 就是應用。App最早誰發明的這個問題不能成立。就像我們的電腦上的一樣,他們是基于開發的,有了這個才有后面的應用。
不是單單個人所開發的 所以:
拿安卓上的App。Android是基于Linux開放性內核的操作,是Google公司在2007年11月5日公布的手機操作。早期由原名為"Android"的公司開發,谷歌在2005年收購"Android.Inc"
IOS版權是蘋果公司,
喬布斯被趕出蘋果公司后創建NeXT公司,然后又被蘋果收購。再對開發更新 直到iphone4才被命名為IOS
是誰發明接吻的? 最早是誰發明的?
有關接吻的文獻,可考的,最早出現在4000年前印度大摩理王時代,大摩理王以香料涂在自己的雙唇上,引誘王妃與其接吻。
也有兩個傳說:
據說人類在茹毛飲血的時代,就已經懂得接吻了。按古人類學家的考證,那時的古人類語言尚不健全,表達的方式遠沒有如今豐富,于是人們便靠互相摩擦對方的鼻子來傳遞信息:向左摩摩,是前面有獵物,向右摩摩,是后面有獵物,而如果是面臨險境的話,一方就會去咬另一方的嘴唇,以示提醒。
在意大利有一種傳說:意大利人在歐洲率先發明了葡萄酒,但這種美妙的液體在古代是很難大批量釀造的,在很長時間里,只有作為一家之主的男人才可以有權享用。于是,男人回家后的頭一件事情就是先嗅嗅女人的嘴唇,以了解女人是否偷喝了酒,一來二去的,這嗅嗅就演變成了接吻。
起車最早是誰發明的
就是現在的奔馳公司的創始人 梅塞得絲。奔馳是汽車之父
手杌最早是誰發明的
手機最早是美國IT巨頭摩托羅拉公司發明的。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使用最廣是所謂的第二代手
機(2G),以歐洲的GSM制式和美國的CDMA為主,另外還有摩托羅拉的IDEN網絡制式、日本地區使用的PDC等。它們都是數字制式的,除了可以進行語音通信以外,還可以收發短信、無線應用協議等。在中國大陸及臺灣以GSM最為普及,CDMA手機也很流行。目前整個行業正在向第四代手機(4G)遷移過程中。電話鍵盤部分手機除了典型的電話功能外,還包含了PDA、游戲機、MP3、照相機、攝影、錄音、GPS、上網等更多的功能,有向帶有手機功能的PDA發展的趨勢。電話的口承、耳承和相應的話筒、聽筒都裝在單個把手上。舊稱為手提電話、手提、大哥大,是便攜的、可以在較大范圍內移動的電話終端。
最早是誰發明剪紙的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采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
錢最早是誰發明的啊
交子 也稱會子
會子——宋朝官辦紙幣
一、 會子的由來和“會”字的讀音
“會子”的名稱產生于北宋,是一種取錢物的憑證。見于記載的有會子、錢會子、鉛錫會子、寄附錢物會子等。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呂惠卿在討論陜西交子時說:“自可依西川法,令民間自納錢請交子,即是會子。自家有錢,便得會子。動無錢,誰肯將錢來取會子?”①由此可知會子即是納錢和取錢的憑證。錢會子② 和會子的意思一樣。鉛錫會子③是出賣鉛錫給 *** 后所得的取錢憑證。
棕子最早是誰發明的?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關注
魔方,又叫魔術方塊,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筑學院魯比克教授在1974年發明的,所以魔方的英文名字叫做Rubik's cube。
當初爛猛他發明魔方,僅僅是作為一種幫助學生增強空間思維能力的教學。
直到魔方在手時,他將魔方轉了幾下后,才發現如何把混亂的顏色方塊復原竟是個有趣而且困難的問題。魯畢克就決心大量生產這種玩具。魔方發明后不久就風靡世界,人們發現這個小方塊組成的玩意實在是奧妙無窮。
擴展資料:
魔方的中國里程碑:
1、2007年10月1日,廣州公開賽在廣州市南武中學舉辦,這是我國第一場專業魔方賽事,各項成績均得到WCA的認可。預示著我國的魔方比賽走向正規化,開始與國際魔方比賽接軌。
2、2009年北京夏季魔方公開賽,是中國魔方界走向世界最重要的里程碑。超過150人的驚人參陸歷碼賽陣容,集結了全中國有史以來最全的魔方高手,14項全國紀錄,2項亞洲紀錄,5項世界紀錄在這場比賽中誕生。那屆比賽的舉辦地——鐵道部黨校,也成為了那一代人終生難忘的地方。
3、2015年7月31日,揚州市魔方協會召開第一屆會員大會,同年11月16日獲得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成為中國第一個由體育總會主管并且正式在民政局注冊的魔方協會。中國的魔方運動終于得到政府認可,欣喜而又緊張向進入體育運動序列的目標,邁出了堅早哪實一步。
4、2015年10月2日第一屆中國魔方錦標賽的成功舉辦,以及2016年亞洲錦標賽舉辦權落戶北京。隨著大賽的接連登場,我們的主辦和設計團隊真正具備了承辦世界級賽事的能力。中國的魔方比賽再也不是閉門造車、無人問津的歷史,也不是邯鄲學步,亦步亦趨的模仿者。
魔方是由魯比克教授于1974年發明的。
魯比歷洞克老爺子出生于1944年,發明魔方時,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筑學院的一名教授。據傳,他發明魔方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空間組成和結構相關的能力。魔方一開始只在布達佩斯有售,謹洞在八十年代初美國的玩具展會上亮肢晌枯相,然后風靡全球。
魔方是什么人什么時候發明的啊?有什么歷史嗎?
推出年份:1978年 魔方是由匈牙利 布達佩斯商用藝術學校教師魯比克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三維空間想象能力。 魔方是一個正方體,每個面由9個小方塊組成,同一面的每個小方塊上都涂上同一種顏色,一共是6種顏色,轉動這些小方塊竟能組成 8!×37×12!×210 =43,252,003,274,489,856,000 ≈4×1019種不同的顏色組合圖案!大約為4000億億種。魔方,全稱魯畢克魔方,由瑞士人魯畢克在1979年間發明。 魔方由26個立方塊和一個三維的十字連線軸組成,它的物理結構非常巧妙,這26個立方塊由連線軸連線構成一個大的立方體,在立方體的每個面上有9個小立方塊,每個座標軸方向上分為三層,每層都可以自由轉動,通過層的轉動改變小立方塊在立方體上的位置。小立方塊依據其所處的位置分為角立方塊、邊立方塊、中心立方塊:處在8個角上的為角立方塊、處在12條邊上中間的為邊立方塊、處在6個面中心的為中心立方塊,在一個魔方中有8個角立方塊、12個邊立方塊、6個中心立方塊。角立方塊有3個面可見、邊立方塊有2個面可見、中心立方塊只有1個面可見,共有54個面可見,即立方體的每個面上各有9個可見的小立方塊的面。我們稱這些小立方塊的面為方塊(不是立方塊),相應的有角方塊、邊方塊、中心方塊。轉動層時,改變了小立方體的位置,也改變了方塊的位置。 將大立方體的各個面涂上顏色,同一個面的各個方塊雀銷鄭的顏色相同,面與面之間的顏色都不相同,這樣,共有6種顏色,每種顏色的方塊各有9個,這種最初的狀態稱為魔方的原始狀態。 轉動魔方的各個層(以下稱轉動魔方或轉動),改變了方塊的位置,使得魔方的各個面上方塊的顏色變得不相同了,即轉亂了魔方。我們可以按照某種規則轉動魔方,使其回復到原始狀態,這就是所說的魔方的復原;還可以通過顏色的搭配,使魔方的面呈現出各個圖案,如:L形、U形、工字形、口字形等等,這種特定的轉動程式稱為圖案轉動。 轉動魔方,可以使任意一個方塊落到任意一個相應的位置(“相應”的含義是:角方塊只能落到立方體的8個角、中心方塊只能落到立方體的6個面的中心等),由這些方塊不同顏色、不同位置的組合,魔方共有(12!*312)*(8!*28)*6!/6=3.153*1023種狀不同狀態,由此可見,要將一個轉亂的魔方用隨機轉動的方法進行復原是不可行的。
魔方,Rubik's Cube 又叫魔術方塊,也稱魯比克方塊。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筑學院厄爾諾·魯比克教授在1974年發明的。魔方系由富于彈性的硬塑料制成的6面正方體。魔方與中國人發明的“華容道”,法國人發明的“獨立鉆石”一塊被稱為智力游戲界的三大不可思議。而魔方受歡迎的程度更是智力游戲界的奇跡。
魔方廣為大家喜愛是在80年代。從1980年到1982年總共售出了將近200萬只魔方。1981年,一個來自英國的小男孩,帕頃頌特里克·波塞特(Patrick Bossert)寫了一本名叫《你也能夠復原魔方》(ISBN 0140314830)的書,總共售出了將近150萬本。由于魔方的巨大商機,魯比克教授和他的合伙人一同開發了二階和四階魔方,這兩個產品同樣取得了成功。1980年,復旦大學米尚志教授把魔方傳入了中國。在中國,魔方是80年代最搶手的玩具,如同今天孩子們手中的掌上游戲機一樣,成為青少年最喜歡的玩具。但是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新奇玩具進入了中國,中國的魔方熱潮也在漸漸消退。 不過最近幾年,中國的非正式魔方社群魔方吧正在努力改變公眾對于魔方的看法。魔方不僅僅是小孩子的玩具,更是一種休閑放松的方式和體育競技形式,再加上更有 *** 和挑戰性的競速、單擰、盲擰魔方等玩法,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重新關注魔方。 隨著魔方種類的不斷增多,競技形式的逐步規范,魔方斗攜早已不單單作為一個玩具出現,而是已經逐步成為新型的競技專案,更成為了一項新興的科技活動專案!
LED什么時候發明,是什么人發明的?
1923年,羅塞夫(Lossen.o.w)在研究半導體SiC時有雜質的P-N結中有光發射,研究出了發光二極體(LED:Light Emitting Diode),一直不受重視。隨著電子工業的快速發展,在60年代,顯示技術得到迅速發展,LED才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
這是LED最早出現的歷史
電腦是什么人,什么時候發明的?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位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臺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后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后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制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于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旗袍是什么人什么時候發明的
旗袍出于滿族,你可以去百度下滿族歷史,漢族男女穿的衣服是漢服,跟旗袍完全兩碼事。滿族進城就開始有旗袍,旗袍是旗人鎖穿的袍子。 旗袍發明者是16世紀末“黑娘娘” 現在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旗袍其實是滿族人的發明。傳說當時滿族有一個皇帝到東北來考察民情,在臨走的時候,當地人告訴他,當地東北方向有一個女人“騎龍抱鳳”,可以選為娘娘。皇帝就向著東北方向前行,后來在路上恰巧看到一個長得臉黑俊俏的姑娘,當時她正好是左手抱著一只雞,右手正好拎著一塊豆腐,看見皇帝來了,她就蹦到一座土墻上躲了起來。皇帝就把她認為是傳說中的娘娘,后來就召進了宮,并封為黑娘娘。 進宮以后,她看到女人們山河地理裙做得又長又肥,邁步的時候腳蹬鞋踩,于是她就給剪開了。形成了后來的旗袍,變成了更合體的服裝。旗袍也顯示了中國婦女獨特的風格。目前旗袍在世界上受到各個國家婦女的歡迎。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面套上一件長到肚臍的對襟短褂。
旗袍,是旗人之袍,清代滿族婦女的主要著裝,這是起源,具體發明人沒有。清初順治帝“剃發易服”政策,使漢民族服裝退出歷史,漢族婦女只能在家里穿漢族服飾,正式場合無論男女一律穿袍,開始旗袍不分男女都稱旗袍,特點是上下一線,不開叉。 近代旗袍,民國時結合滿漢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有點,改進了滿族傳統旗袍,現在,旗袍成為中國民族服裝的代表,為世界公認。
足球是什么人在什么時候發明的啊
最早起源于我國古代的一種球類游戲“蹴鞠”,后來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發展成現代足球。所以說,足球的故鄉是中國。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從事一種足球游戲了。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滾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游戲為“哈巴斯托姆”。而現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國,是來源于12世紀前后他們和丹麥發生了一場戰爭,戰爭結束后英國人看到地上有丹麥士兵的人頭,由于英國對丹麥士兵非常痛恨,便踢起了那人頭。到19世紀初葉,足球運動在當時歐洲及拉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已經相當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則《劍橋規則》誕生了。 所謂的《劍橋規則》,即是在19世紀早期的英國倫敦,牛津和劍橋之間進行比賽時制定的一些規則。當時每隊有11個人進行比賽。因為當時在學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個學生和一位教師,因此他們就每方11人進行宿舍與宿舍之間的比賽,現在的11人足球比賽就是從那時開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國足球協會在英倫召開了現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會議。比賽歸程草擬出來,但有些條文卻離今天的規則相距甚遠。比如當時有這樣一條:當球從球門柱之間進入或在上面的空間越過,不論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擊、運進去的,都算贏一球。那時球員的位置與陣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隊一名守門員、一名后衛、一名前衛和八名前鋒。制定規則不久,陣形有所改變:一名守門員、兩名后衛、三名前衛和五名前鋒。所以上場比賽的隊員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眾多的資料表明,中國古代足球的出現比歐洲更早,歷史更為悠久。我國古代足球稱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詞最早記載在《史記匪漲亓寫》里,漢代劉向《別錄》和唐人顏師曾為《漢書·枚乘傳》均有記載。到了唐宋時期,“蹴鞠”活動已十分盛行 ,成為宮廷之中的高雅活動。1958年7月,國際足聯前任主席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國。當然,由于封建社會的局限,中國古代的蹴鞠活動最終沒有發展成為以“公平競爭”為原則的現代足球運動。這個質的飛躍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完成的。
【漢代蹴鞠】
漢唐兩代是中國古代足球發展最興盛的時期,發展成直接對抗的競賽。到了唐朝(公元六一八至九○七年),蹴鞠所用的皮球,由內填毛發改為由人用嘴吹氣,同時用兩個球門代替“鞠室”。至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年),蹴鞠更發展了雙球門及單球門的競賽,還有稱作齊云社或圓社的球會組織出現,而且所用皮球由人用嘴吹氣,發展到用氣筒打氣,愈來愈接近現代足球。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定了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墻。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 *** ,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 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于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戰國策》和《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現山東臨淄)流行蹴鞠活動,后者則記載,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格的方式(“蹹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世界最早的足球入選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宋前蹴鞠簡況】
“蹴鞠”一詞,最早載于《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淄:"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漢代的《西京雜記》、《鹽鐵論》、《蹴鞠新書》、《劉向別錄》中都有關于蹴鞠的記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蹴鞠之習依舊流行未衰。唐代時,蹴鞠仍是一項很普遍的運動,杜甫有詩曰:“十年瞰鞠將雛遠,萬里秋千風俗同”。但是,卻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有三: (1)有了充氣的球:《宋朝事實類苑》中載:“顏師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云:‘鞠以皮為之,實以毛,蹴蹋而戲也。’顏謂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堅《初學記》:“今蹴鞠曰戲毬。古用毛纖結之,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 (2)設立了球門:《文獻通考》“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勝負,豈非時鞠之變歟?” (3)踢法多樣:雙球門踢法:唐人仲無顏《氣球賦》中有記載。單球門踢法:從《蹴鞠圖譜》中可窺一斑。無球門踢法:一人或幾個人單獨踢,稱為打鞠;二人對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稱為場戶,如三人場戶、四人場戶。
尼龍搭扣是什么人什么時候發明的?
瑞士有一位尼龍搭扣的發明者喬治,他是一位很喜歡打獵的工程師 ,每次打獵歸來褲腿和衣物上都粘滿草籽,即使用刷也很難刷干凈,非得一個一個把它們摘下來不可。有一次,當他把剛摘下來的草籽用放大鏡深入細致地進行觀察,竟使他大吃一驚,原來在這些小小的草籽上有一個有趣的奧秘。他看到那些草籽上有諸多小鉤子。正是這些小鉤子牢牢地鉤住了他的衣褲。他想,難道不可以用許多帶小鉤子的布帶來代替鈕扣或拉鏈呢?經過多次試驗和研究,他制造了一條布滿尼龍小鉤的帶子和一條布滿密密麻麻尼龍小環的帶子。兩條帶相對一合,小鉤恰好鉤住小環,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必要時再把它們拉開。喬治依靠他深入的觀察而發明的這一尼龍搭扣
餃子是什么人在什么時候發明的
對于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相傳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
下列物品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和什么人發明的?
雨傘,公元前1000年,魯班的妻子發明 中國
望遠鏡,17世紀 荷蘭 利伯希
照相機 1839.8.19. 達蓋爾 法國
腳踏車 1790 法國 西夫拉克
算盤 16世紀 中國 (不知道是什么人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