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歷史地圖演變?.那么,亞洲歷史地圖演變?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東至杰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
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 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
一張最早由中國人繪制的世界地圖最近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被公之于眾。專家認為,它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地圖發展史和世界地圖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
新發現的民辦地圖是清朝官員葉子佩(字圭綬)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0月下旬繪制的,咸豐辛亥(1851年)重刻,地圖邊緣有“萬國大地全圖”的篆書名稱。
這張繪于清代的世界地圖為8條幅掛屏,卷軸裝。每條幅長130厘米、寬28厘米。一至四條幅為北半球,五到八條幅為南半球,圖廓為圓形。地圖采用了等距極圖法繪制而成,即以南北兩極為中心、赤道為邊、將全圖分成南北兩半球。北半球對于北極而言稱之為北,注有“北”字;對于赤道而言稱之為南,注有“南”字。南半球則正好相反。
地圖經線以京師(北京)為中度,起于東而終于西。經緯交織形成梯形網格,每經緯一度為一格。專家認為,這張圖制圖嚴謹,考證詳誠,地圖象形符號十分貼切,山、水、城市等非常規范,對以前中外地圖中的疏謬多有糾正,對近400條地名做有詳細注釋,是中國地圖史上注釋最多的世界地圖。
中國測繪和應用地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目前已知的中國較早的世界地圖是該圖提到的明朝萬歷九年(1581年)意大利人利馬竇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和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比利時人南懷仁繪制的《坤輿全圖》。除這2部世界地圖外,至今沒有發現有中國人繪制世界地圖的記載和史料。
千百年來,在我國民間就廣泛流傳著《河伯獻圖》的神話故事。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感動了河伯。河伯是黃河的水神,禹為治水踏遍山川、沼澤,忽一天看見河伯從黃河中走來,獻出一塊大青石,禹仔細一看,原來是治水用的地圖。禹借助地圖,因勢利導,治水取得了成功。“傳說”雖然不能證實地圖起源的具體時代,但從側面說明,約在四千年以前,我國先民已經使用地圖了。
據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就誕生了地圖。《漢書.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像九州”的記載。《左傳》中有:“惜夏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像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意思是說,在夏朝極盛時期,遠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獸畫成圖,而九州的長官把圖和一些金屬當作禮品獻給夏禹,禹收下“九牧之金”鑄成鼎,并把遠方人畫的畫鑄在鼎上,以便百姓從這些圖畫中辨別各種事物。文中的“百物而為之備”,很明顯說明是供牧人、旅行者使用的圖。可惜,原物流傳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因戰亂被毀而失傳。
據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斷,后來的《山海經圖》是從夏代九鼎圖像演變而來的,也是一種原始地圖。在《山海經圖》的“五藏三經圖”上,畫著山、水、動物、植物、礦物等,而且注記著道里的方位,是較規范的地圖形式。由此可以說,中國在夏代已經有了原始的地圖。
爭議從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成圖年代日前得到確定。專家證實,這些地圖為迄今中國最早的實物地圖。
這7幅地圖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6年發現的。該所研究員何雙全考證后確定,其成圖年代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國家測繪局考證后認為,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傳世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作者不詳。
何雙全說,這些地圖均是用黑線繪制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圖形比較清晰、完整。該地圖反映了戰國時期秦國所屬的行政區域、地理概貌和經濟概況。地圖中有關地名、河流、山脈及森林資源的注記有82條之多。令人驚嘆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該地區的許多峽谷在木板地圖上仍可以找到,并與《水經注》一書的記載相符。
有關考古專家和歷史專家認為,這批秦代木板地圖為研究中國先秦發達的地圖學文獻資料提供了實物佐證,把中國地圖繪制史又提前了幾百年,是研究中國地圖繪制技術的珍貴資料。
亞洲地貌的復雜性
亞洲是世界上地勢最高、起伏極端和地貌類型最為復雜的大洲。平均海拔950米,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大的高原以及最低的洼地。亞洲囊括了板塊間內外營力所塑造的各種地貌類型。亞洲中部高聳且多崇山峻嶺與高原,四周低下,多中低山地、丘陵與平原;山脈結構多成群結帶,且與山間高原與盆地緊密結合;亞洲東部邊緣南北向分布著弧形列島。
亞洲氣候的多樣性
亞洲東西、南北跨度大,使各帶氣候都有發育
,基本涵蓋了所有的自然帶,緯向地帶性氣候表現為:北亞的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東亞的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森林帶,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帶等;經向地帶性表現為大陸東岸雨熱同季,大陸西岸,干燥且雨熱不同季。
亞洲大陸海岸線漫長,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洋,西為黑海、里海、地中海、紅海,北為北冰洋。海陸熱力對比差異的巨大對亞洲的氣候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發育了典型的亞洲季風氣候。其具體表現是:(1)季風強度大,包括三種氣候類型—即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2)季風環流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干冷晴朗;夏季濕熱多雨;春季大陸增溫快,空氣不穩定,多大風;秋季大陸降溫顯著,空氣趨于穩定,出現秋高氣爽天氣。熱帶季風氣候,年分冷、熱、雨三季或干濕兩季,冷季盛行東北信風,晴朗干燥少雨;熱季晴朗酷熱,與冷季同為干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雨量豐富,天氣較熱季涼爽。
亞洲地形的復雜性是影響亞洲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亞洲中多為高原與高山,也有廣闊而平坦的盆地與平原。加上其巨大的大陸面積,不僅大陸性氣候強烈,還具有明顯的各種垂直自然帶分布結構。
生物、礦產的多樣性
亞洲地貌的復雜性,歷史的久遠加上氣候的多樣性等因素導致亞洲生物、礦產資源豐富。亞洲幾乎包括其它大洲所有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動植物資源豐富,擁有世界8各生物地理區中的的2個,還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世界第二大雨林體系和世界一半以上的珊瑚礁。由于亞洲面積廣大,構造復雜并具有各種自然環境,所以亞洲有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和熱量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海洋資源。亞洲石油、天然氣、煤、鐵、錫等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
以上就是亞洲歷史地圖演變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