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2023中考生物必背知識點免費 初中生物重點知識歸納可打印 中考生物知識點歸納總結 初二生物中考必背知識點 初中生物必考56張圖
中考生物復習知識點_中考生物知識點匯總
近來,很多同學反映生物不知道怎么學,尤其是初一的慎叢孩子,接觸生物一個學期之后,還是覺得很迷茫。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中考生物知識點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1.什么是細胞全能性?
細胞全能性(celltotipotency)比較權威的定義是1984年國際組織培養協會做出的:“戚螞細胞全能性為細胞的某種特征,有這種能力的細胞保留形成有機體所有細胞類型的能力”。這個定義比一般所說的概念“一個細胞中包含著這種生物的全部遺傳信息(基因),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發育成一個完整的生物體”更基本和全面。它不但包含了培養細胞再生成植株的情況(分化成各種類型的細胞,并以一定形式構建成植物),同時也包含了培養細胞生產次生代謝物的情況(不分化或只分化成某種類型細胞,但仍留著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能力)。前者成為組織培養和轉基因植物需要進行植株再生的理論基礎,后者成為像微生物發酵一樣培養細胞,生產人們所需要的次生代謝產物的理論基礎,如通過紅豆杉的細胞培養生產紫杉醇。
2.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技術和理論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輔相成,技術手段的發明會促進理論的創新,理論的創新又會指導技術的實踐活動。植物組織培養也是如此。
早在1902年,哈伯蘭特(Haberlandt)提出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組織可以不斷地分割,直至單個細胞的觀點,預言植物體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力,提出了植物細胞全能性的設想,并且用植物細胞組織進行了培養實驗。他雖然未能獲得再生植株,卻是植物組織培養的開創者。1902年他發表了著名論文《植物細胞離體培養實驗》,論文中提出的植物細胞全能性的理論是植物組織培養的理論基礎。
從哈伯蘭特提出植物細胞全能性的理論,到1958年斯圖爾德(F.C.Steward)等人第一次用胡蘿卜根的韌皮部細胞證實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用了整整56年。56年中許多科學家做的事情歸納起來都是在探索哈伯蘭特提出的“植物細胞在適宜條件下,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力”中的適宜條件。
20世紀60年代以后,植物組織培養進入了迅速發展階段,并逐步走向生產應用,如快繁脫毒、單倍體育種、種質資源保存、生產次生代謝產物等,也為人工種子、細胞融合、轉基因植物等奠定了基礎。
3.怎樣制備胡蘿卜培養基(供參考)?
(1)誘導胡蘿卜愈傷組織
在MS培養基[注]中加入質量分數為0.5mg/L的6-BA和質量分數為0.5mg/L的NAA
(2)誘導胡蘿卜叢芽
在MS培養基中加入質量分數為2mg/L的KT和質量分數為0.2mg/L的NAA
(3)誘導胡蘿卜生根
在1/2MS培養基中加入質量分數為0.1mg/L的NAA
[注]:MS培養基的寬仔櫻配制方法見《選修1附錄3中八》。
4.植物組織培養中的愈傷組織是如何形成及再分化的?
植物組織培養中使用的外植體一般是高度分化了的細胞,在植物體中是不會再分裂繁殖的,只是執行某種功能直至死亡。這些細胞在培養基上培養時會由原來的分化狀態,變成分生狀態的細胞,分裂產生愈傷組織,這個過程稱為脫分化(dedifferentiation)過程。這種轉變在細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上都會產生一系列變化。組織培養的研究結果表明分化細胞的脫分化需要兩個條件,即創傷和外源激素。
目前人們對于脫分化過程的本質還不清楚。分化細胞在細胞周期中是處于一種相對靜止狀態的細胞(G0期細胞),脫分化是要打破這種狀態,使細胞進入細胞周期中的G1期,并沿著G1期→S期→G2期→M期的循環進行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現在發現細胞周期受基因調控,一種稱為編碼細胞周期依賴性激酶CDK(cycilindependentkinase)的基因和一種細胞周期蛋白(cyclin)可能與植物細胞脫分化的第一次分裂啟動有關。那么,什么因素誘導細胞周期調控基因的作用,培養實踐證明與外源激素有關。至于激素如何誘導以及誘導作用的過程目前仍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分化細胞脫分化后細胞結構有兩點明顯的變化:一是在細胞內出現液泡蛋白;二是葉綠體轉變成原質體。
當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細胞后,經過一段時期的分裂,細胞群體變成不是一種細胞類型的均一群,又會產生分化,形成分生細胞或分生細胞團,由此再生成植株有兩條途徑:一是形成體細胞胚(功能類似于受精過程產生的胚),通過體細胞胚形成再生植株。二是走器官發生的途徑再生植株,分生細胞在一定的誘導條件下重建芽的分生組織,分化出芽后再生根,成為完整的植株。
5.為什么要在避光條件下培養愈傷組織?
對于植物組織培養來說,光照條件非常重要,包括光照強度、時間和波長。但在愈傷組織的誘導階段往往要暗培養,而在分化再生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光照。愈傷組織誘導階段的暗培養有利于細胞的脫分化產生愈傷組織,如果在光照條件下容易分化產生維管等組織,不利于產生大量的愈傷組織。
6.什么是人工種子?
人工種子(artificialseed)是指通過植物組織培養的方法獲得的具有正常發育能力的材料,外面包被著特定的物質,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發芽成苗的植物幼體。人工種子的概念中包含的“具有正常發育能力的材料”通常是指胚狀體(目前國外有使用不定芽、頂芽和腋芽的),它可以由三種途徑產生:
(1)由已脫分化的外植體直接產生;
(2)由愈傷組織產生;
(3)由懸浮細胞培養產生。對胚狀體的基本要求是:①播種后能快速出苗;②根和芽幾乎同時生長,不產生愈傷組織;③同步化程度高;④活力強;⑤形成的幼苗的形態與生長要常。
“外面包被著特定的物質”是指人工種皮,制作人工種皮的材料有海藻酸鈉、明膠、樹脂、瓊脂糖、淀粉等。對人工種皮的要求是:能保持胚狀體的活力,有利于貯藏運輸和萌發。選取的材料要有韌性,耐壓,對胚狀體無毒害,含有胚狀體發芽所需要的營養成分或植物激素,還應含有殺菌劑,以防播種后微生物的侵害。
人工種子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現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產生胚狀體能力弱,難以形成同步化的有強活力的胚狀體;成本較高;運輸貯藏以及機械化播種問題也未解決。因此,現在很少有人以生產為目的進行人工種子的研制。
7.植物微型繁殖技術高效快速的實例有哪些?
植物脫毒(virus-free)和離體快繁(invitropropagation)是目前植物組織培養應用最多、最有效的方面。生產上許多無性繁殖作物均受到病毒的侵染,從而導致品種的嚴重退化、減產和降低品質。利用植物分生組織進行培養可以使新長成的植株脫去病毒。利用這種方法生產無病毒苗的農作物有馬鈴薯、甘薯、大蒜、草莓、蘋果、香蕉等,并已大規模應用于生產。離體快繁技術可以使一些植物的擴增速度比常規方法快數萬倍乃至百萬倍,而且產生的幼苗遺傳背景均一,重復性好,不受季節和地區限制。目前世界上已建成很多年產百萬苗木的組培工廠,成為一種新興產業。離體快繁技術在觀賞植物、園藝植物、經濟林木和無性繁殖作物上已得到廣泛應用。
8.植物體細胞雜交的過程是怎樣的?
體細胞雜交是克服植物有性雜交不親和性、打破物種之間的生殖隔離、擴大遺傳重組范圍的一種手段。操作過程包括:原生質體制備、原生質體融合、雜種細胞篩選、雜種細胞培養、雜種植株再生以及雜種植株鑒定等步驟。
原生質體制備是用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將植物細胞壁分解掉,只留下細胞膜(質膜)包裹著細胞內含物。原生質體融合是指兩個原生質體的質膜重新組合排列形成一個質膜,其中含有兩個細胞核。在細胞工程中一般是誘導融合,形成的融合細胞中所含有的兩個細胞核是來自不同的物種,稱之為異核體(heterokaryon)。誘導融合的手段有化學誘導和物理誘導。在誘導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融合細胞進一步產生核融合,進行第一次有絲分裂。雜種細胞的篩選方法有:①細胞系互補的選擇方法,包括葉綠素缺失互補、營養缺陷互補和抗性互補等;②利用物理特異性差異的選擇方法:這是利用兩個原生質體物理特異性差異的一種選擇,包括原生質體的大小、顏色、浮密度等的不同來選擇;③利用生長特異性差異的選擇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選擇方法只適合部分雜交細胞的情況,有時無法選擇,就不加選擇地進行培養和再生成植株,然后對再生植株的雜種性狀進行鑒定。雜種細胞培養方法與原生質體的培養方法相似。體細胞雜種的鑒定方法有:①形態學鑒定。利用雜種植株與雙親在表現型上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如葉片大小與形狀,花的形狀與顏色、葉脈、葉柄、花梗及表皮毛有無等;②細胞學鑒定。雜種植株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否比任何一方親本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增多?理論上講如果染色體不丟失,雜種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應為雙親染色體數目之和。也可以用基因組原位雜交的分子細胞學方法進行鑒定;③同功酶鑒定。同功酶是功能相同的酶的多重分子形態,它們是特異基因的產物。雜種細胞中的同功酶譜一般是雙親酶譜之和,但有時也會出現雙親沒有的新帶;④分子生物學鑒定。常用的方法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隨機擴增多態性(RAPD)和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AFLP)等。
值得注意的是體細胞雜交尚存在一些問題:①親緣關系越遠,染色體排斥丟失的現象就越嚴重;②由于是兩個物種的全部遺傳物質的合并,各種基因都在其中,選擇符合需要的個體難度大;③有時缺乏選擇雜種細胞的有效方法。因此目前整體對稱融合的工作比較少,而是采用非對稱融合,即一方親本包括了全部遺傳物質,另一方親本只取一部分遺傳物質,如用不具有核的原生質體與之進行融合。
9.物理和化學方法誘導原生質體融合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化學融合的機制:常用化學融合方法有高pH—高Ca2+法和聚乙二醇(PEG)法。高pH—高Ca2+法誘導原生質體融合的基本原理是中和原生質體表面所帶的電荷,使原生質體的質膜緊密接觸,從而有利于質膜的接觸融合。PEG處理原生質體可以使原生質體聚集促進融合,但PEG誘導融合的真正機制目前并不清楚。
物理融合的機制:常用方法為電融合法。此法是先將兩種原生質體以適當的比例混合成懸浮液,將其滴入電融合小室中,給小室兩極以交變電流,使原生質體沿電場方向排列成串珠狀,接著給以瞬間高強度的電脈沖,使原生質體膜產生局部破損而導致融合。
10.工廠化生產人參皂甙的基本過程是什么?
第一步,選擇人參根作為外植體進行培養,產生愈傷組織,經過培養選擇找到增殖速度快而且細胞內人參皂甙含量高的細胞株作為種質,其中一部分作為保存用,以備下一次生產用,一部分進行發酵生產。
第二步,將第一步選擇到的細胞株在發酵罐中的適合培養液中進行液體培養,增加細胞數量。
第三步,將發酵罐中培養的細胞進行破碎,從中提取人參皂甙。
初中生物課程網盤資源地基哪址
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生物中考必背知識點如下: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排尿將廢物排出體外;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2)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念局拿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
生物高頻出現的知識點:
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三種類型:切片(切取的薄片)、涂片、裝片(撕下或挑取的材料)
在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中:用涼開水漱口,目的清除食物殘渣,便于觀察。在載玻片上滴的是0.9%的生理鹽水,目的保持細胞原形。取細胞的部位是:口腔內側壁。觀察到的細胞是橢圓形。
動物細胞的臘坦結構及其功能:細胞膜:最外層的薄膜,具有保護作用。細胞核:近似球形,內有遺傳物質,控制細胞的生命活動。細胞質:膜以內,核以外的結構,內有線粒體等。動植物細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
初中生必背生物知識點:
藻類植物:①主要特征: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②代表植物:衣藻、水綿、海帶、紫菜等。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仔搭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對于初中生物這門需要大量記憶的學科來說,大家面對各式各樣的知識點,感受就是一個字,懵。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中考生物必考知識點,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生物相關內容推薦↓↓↓
初中生物知識點總結
生物化合物知識點
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
生物的就業方向是什么
中考生物必考知識點
一、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1、軟體動物種類很多,約有10 萬種,是動物界第二大門類。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群。
2、常見的軟體動物有: 河蚌,烏賊 , 石鱉 、扇貝、文蛤。
3、貝殼是由 外套膜 分泌的物質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雙殼類動物用 足 運動,用 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同時完成攝食。(河蚌的運動器官是斧足)
4 、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①柔軟的身體外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 貝殼 ;②運動器官是 足 。
節肢動物
5、蝗蟲的身體分為 頭部 , 胸部 , 腹部 三個部分,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有 3個單眼, 1 對復眼,一對觸角,口器用于攝食;胸部是運動中心,有三對足兩對翅;腹部和呼吸有關,體表有氣門,蝗蟲用 氣管 呼吸。體表有 外骨骼。(外骨骼不僅能保護自己,還能防止體內水分蒸發)
6、外骨骼不隨身體的長大而生長,因此會出現蛻皮現象。金蟬脫殼的“殼”指的是外骨骼。
7、昆蟲的基本特征:有 1對觸角,一般有 2 對翅, 3對足。昆蟲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昆蟲是地球上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類動物,原因是具有翅。(如蝗蟲、七星瓢蟲、蜜蜂等)昆蟲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
8、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 體表有堅韌的 外骨骼 ; 身體和附肢 都分節。
9、常見的節肢動物有:蝗蟲、七星瓢蟲、蜜蜂、蚊蠅、蝴蝶、蜘蛛、蜈蚣、蟬、 蝦 、蟹、 蜱蟲 等。
二、 魚
1、現存的動物約有150多萬種,根據體內有無脊柱分為兩類。脊椎動物:體內有 脊椎骨 組成的 脊柱(魚類、兩棲、爬行、鳥類、哺乳類等);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 脊椎骨 組成的 脊柱 (原生動物、腔腸、扁形、線形、環節、軟體、節肢動物)。
2、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四大家魚指的是青魚、草魚、鰱魚、鳙魚。
3、鰱魚的鰭有 5 種 7 片,分別是 胸鰭、腹鰭、背鰭、尾鰭、臀鰭。(胸鰭、腹鰭和背鰭能維持身體平衡,但背鰭起到關鍵作用。)尾鰭既是前行動力,又決定身體的運動方向。
4、側線: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5、魚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層,因為鰾能調節比重。
6、石斑魚的幼體是 雌 性,發育到一定階段可轉變為 雄 魚,有性逆轉的現象。
7、魚在水中生活至關重要的兩點是:1、能在水中呼吸;2、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 。
8、魚的身體分為頭部、軀干部和尾部,身體呈流線型,有利于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遇到的阻力。
9、魚是靠 尾部 和 軀干部 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0、魚是用鰓呼吸的,鰓的主要部分是鰓絲,鰓絲中密布毛細血管,故鰓為鮮紅色。鰓絲既多又細,擴大鰓與水的接觸面積,有利于呼吸。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
11、魚的特征:1、生活在 水中 2、體表常有 鱗片 覆蓋3、用 鰓 呼吸4、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初中如何學好生物
一、預習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后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
通過這樣的預習,為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
對于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于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為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很多優秀學生的經驗都說明了一個共同點,即學生的主要功夫應下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解決一種矛盾,即已知與未知的矛盾,通過學習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現,我們再來完成這個轉化過程。而由未知轉化為已知的過程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因此應該是很順利的。
二、復習和作業
每節課上,一般老師都要留一定量的作業,這些作業的內容多是講課的重點內容,是應該認真對待的。作業的過程就是復習鞏固聽學知識的過程,但是,很多同學把作業僅僅當成是一種任務,甚至當成是個負擔。
因此,急急忙忙趕完作業,就認為當天的任務完成了,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學習的幫助是微小的。無論課上老師是否留有作業,課下都應該先進行復習,及時將當天老師所講的知識復習一遍,這可以加強記憶,克服遺忘。
心理學家對遺忘和記憶都進行過實驗和研究,德國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實驗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即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三、總結
總結是指在學習完某一章知識,對此章知識進行整理、重組,總結出該章知識的聯系、知識的或知識的結構,以便我們能從知識的整體上把握知識,從而加深理解知識和靈活掌握知識。總結的方法一般可用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和綱要法。
學霸分享的生物 學習方法
課前預習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后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
通過這樣的預習,為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
對于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于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為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仔細聽講
很多優秀學生的經驗都說明了一個共同點,即學生的主要功夫應下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解決一種矛盾,即已知與未知的矛盾,通過學習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現,我們再來完成這個轉化過程。而由未知轉化為已知的過程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因此應該是很順利的。
有很多學生就是課上認真聽講,在45分鐘的時間里完成學習任務。但是,總有些人,課堂上不認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轉化,白白浪費掉45分鐘,反而在課下再花時間去完成轉化,此時已沒有老師的`指導,只有課本上的內容,顯然是不會有好效果的。
課后復習
每天的復習一定要避免機械的重復,而應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知識的聯系和老師講課的思路,將老師講課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語言表述一番。
通過復習,加強了記憶,然后再來做作業,可以大大提高作業的效率,作業的困難、疑問、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過作業又可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022中考生物必考知識點相關文章:
★2022年高中生物重要的知識點
★中考生物復習提綱
★初二生物會考知識點講解
★中考生物知識點匯總
★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人教版2022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生物中考必背知識點有如下: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有: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困差蠢的生存空間等。
4、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可分成兩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慶亮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6、生態的組成包括生物部分汪陪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陽光、空氣、水等。
7、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生態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8、最大的生態是生物圈。
9、顯微鏡使用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收鏡。
10、在視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標本應朝左下方移動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標本朝右上方移動,在視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