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家族歷史?牟(MU,四聲)墨林,字松野。據傳,由于他皮膚有些黑,名字中帶有一個“墨”字,因此綽號“牟二黑子”。山東省棲霞市古鎮都人。清嘉慶年間太學生,膠東有名的大地主,棲霞牟氏家族的主要創業人。祖籍湖北省公安縣,那么,牟氏家族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牟氏源流主要有三: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二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岑牟。三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賓牟賈。
全國牟姓,則有十二支源流,分述如下。
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屬以國名為氏,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牟子國。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西周初期,周武王將祝融之后封在牟地(今山東萊蕪辛莊鎮趙家泉村),為西周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子爵,因稱牟子國。
春秋時期,齊國與西鄰魯國不斷發生摩擦,牟子國夾在大國之間深受其害,被迫不斷向東北方向遷徙。周靈王期間牟子國再東遷至今山東煙臺牟平、福山一帶,史籍《路史》中記載為“牟逼近臨淄,乃遷于東海。”
到春秋末期,牟子國被齊國滅,后稱牟子國被滅時的國都為“牟平”,一直沿稱至今。
亡國之后,牟子國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牟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為牟氏正宗。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的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牟辛,在史籍《后漢·牟融傳》中記載的東漢時期的重臣、經學家、北海安丘人牟長,都是牟子國的王族后裔。
第二個淵源:以官職稱謂為氏,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岑牟。
岑牟,就是岑鍪,是儀仗隊中鼓角士身著的甲胄。俗稱其為岑牟。
史籍《通史志》記載:“岑牟,鼓角士胄也。
一、姓氏起源
1、牟姓始祖可追溯到上古的祝融氏,淵源甚遠。根據《風俗通》所載,牟姓是一個子爵之國,是上古有名的祝融氏的后代,也是以國為姓。《元和姓纂》上記載,《風俗通》上說,牟是一個子國,是祝融之后,漢代有太尉牟融芹燃,鉅鹿。牟,本來是二三千年前的一個古國,位于現在山東蓬萊縣的東南,《春秋》就有記載。
2、這個古國,根據過去學者的考證,是傳自上古祝融氏,在周朝時是一個子爵之國,而牟氏家族,便是其后裔“以國為氏”而姓牟。望族出于山冊首禪東州塵。
二、郡望平陽郡
三、歷史名人
牟長,漢代博士,著名經學家
牟仲浦,宋代畫家
牟益,宋代書法家、畫家
牟谷,宋代書法家
1、牟融
牟融(?-公元79年3月26日),字子優,北海安丘人,東漢官員。牟融學問淵博,初以《大夏侯尚書》教授學生數百人,在鄉里很有名。后舉茂才,任豐縣縣令。在任三年,政績為州郡第一。
牟融后入朝任職,歷任司隸校尉、大鴻臚、大司農、司空、太尉等。牟融在職盡責,很有能力,受到百官敬畏、皇帝稱頌。建初四年(公元79年),牟融去世。
2、牟墨林
牟(MU,四聲)墨林,字松野。據傳,由于他皮膚有些黑,名字中帶有一個“墨”字,好瞎改因此綽號“牟二黑子”。山東省棲霞市古鎮都人。
清嘉慶年間太學生,膠東有名的大地主,棲霞牟氏家族的主要創業人。祖籍湖北省公安縣,其一世牟敬祖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任棲霞主簿。牟墨林為十四世。
3、牟中珩
抗日將領(1898年—1981年),字荊璞,山東煙臺黃縣(今龍口市)大牟家村人。原國民黨將領,陸軍中將。
歷任51軍軍長、山東省政府主席、第10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第二綏靖區1945年10月建于神手武漢,1946年1月移駐濟南。司令官王耀武)。
解放后歷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山東省政協駐會常委。牟中珩崇尚儒家學說,以儒治軍,其為官廉潔,不隨流俗,不赴宴,也不收受賄賂,因而得到一個綽號“杠子頭”。
源于姬姓、以封地名為氏、源于其他少數民族、源于官位、源于地名。
1、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后,后因氏焉。”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逗彎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敏答后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火正之職,亦稱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將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東萊蕪辛莊鎮趙家泉村),為那時期的小諸侯國,子爵,因稱牟子國。
2、以封地名為氏:據《后漢書·儒林傳》所載,牟長其先封牟,牟長以地為氏。
3、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土家族、朝鮮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岑牟,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儀仗隊中鼓角士身著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軍樂隊,身著岑牟后,甲胄鮮明,威風凜凜,好不神氣,因此也就俗稱其為“岑牟”。
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不斷發生摩擦,牟子國夾在大國之間深受其害,被迫不斷向東北方向遷徙。
至周靈王姬泄心五年(齊靈公姜環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在東擊滅萊國(今山東龍口一帶)、今煙臺地區皆入齊國勢力范圍以后,齊國掉頭西擴,不斷攻擊魯國北鄙(北部邊境地區),齊、魯之間持續爆發了一系列的“城之戰”、“防之戰”、“崔杼攻魯”等戰爭。
為了攻擊魯國并抗擊與魯國核芹聯盟的吳國,齊靈公在周靈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間(公元前558~前548年),將已經向東北遷至營丘邊緣地帶(今山東淄博臨淄)的牟子國再東遷至今山東省煙臺市的牟平區、福山區一帶,史籍《路史》中記載為“牟逼近臨淄,乃遷于東海。”
然而到春秋末期,牟子國仍然衫氏首被齊國吞滅,之后稱牟子國被滅時的國都為“牟平”。亡國之后的子孫后代,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牟氏,史稱牟氏正宗。
擴展資料:
牟(móu ,mū,mú ,mù),是漢語漢字.
其意為:取,謀求;牛叫聲;姓。牟姓。地名,中牟縣讀mù。
基本字義:
1、取,謀求:~利。
2、牛叫聲:“~然而鳴”。
3、古同“眸”,瞳人。
4、古同“侔”,等同。
5、姓。牟姓。
(1)mù 分布于陜西,重慶,四川,湖北,貴州,湖南,福建,山東等地區。
以上就是牟氏家族歷史的全部內容,在岑牟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俗稱為姓氏者,稱岑牟氏,后省文簡改分衍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A)。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根牟國,屬于以國名家氏合姓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