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與歷史人物?一、聞雞起舞——祖逖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贬屃x: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后來比喻志士奮發向上、堅持不懈的精神。二、那么,成語典故與歷史人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成語典故及其歷史人物故事
1.一鼓作氣
【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能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p>
【人物】曹劌(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莊公十年,齊攻魯,劌求見請取信于民后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師,一鼓作氣之典出于此。
戰后,莊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正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
2.一字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以千金。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語出】南北朝?鐘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p>
【人物】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
一、聞雞起舞——祖逖
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釋義: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后來比喻志士奮發向上、堅持不懈的精神。
二、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處:《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p>
釋義:原義是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后用來稱贊詩文精妙,價值極高。
三、一鼓作氣——曹劌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p>
釋義:原意是作戰擂響第一聲凱饑耐戰鼓時,士氣最為高漲,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四、紙上談兵——趙括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肢滾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五、東山再起——謝安
出處:《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盯春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六、圖窮匕見——荊軻
出處: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滾賣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
成語典故及其歷史人物故事10則
1.程門立雪
【釋義】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語出】《宋史 道學傳二 楊時》:“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p>
【人物】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北宋學者、官吏,字中立,號龜山,今福建三明市將樂縣人)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胡碰枝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2.司空見慣
【釋義】原指司空看慣了某事以為平淡;后比喻常見之事,不足為奇。
【語出】唐代孟棨《本事詩 情感》:“劉于席上賦詩;曰……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敝帚自珍
成語出處
漢·劉珍《東觀漢紀·光武帝紀》:“帝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清缺禹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謂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
典故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開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誠懇尚信,在軍事上有謀略,禁止虜掠,爭取民心。“敝帚自珍”這個成語,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陽所下的一道詔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在這方面的風格。 公元25年,劉秀經過多年征戰,建立起自己的統治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在這個時候,各地還有許多豪強割據一方,稱王稱霸。其中,一個叫公孫述的,就依仗著四川險要地勢,在這里自立為帝,國號“成家”。隨著全國的逐漸統一,光武帝數次遣使前去勸公孫述歸順東漢,但公孫述怒而不從。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東漢朝廷派兵征討,被述所拒。 次年,劉秀又命大司馬吳漢前去討伐公孫述。吳漢,字子顏,南陽人,是東漢中興名將,武威將軍劉禹為其副將。 面對東漢的強大攻勢,公孫述調兵遣將進行抵擋,但節節敗退,吳漢連戰連勝,逼近成都。此后,雙方在廣都至成都之間展開殊死搏斗,互有勝負。公孫述更是拿出國庫中的全部財貨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鳴鼓挑戰,暗地里派遣奇兵,繞到漢軍背后進行偷襲。
以上就是成語典故與歷史人物的全部內容,1、雞口牛后(蘇秦)戰國時期,蘇秦在馬嶺關向鬼谷子學藝期滿后,居沙河十里亭。蘇秦胸懷大志,憤然離家,以“合縱學說”游說各路諸侯,宣傳“合縱抗秦”的主張:六國聯合抗秦,自己的國家獨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