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課程目標及重、難點分別設置為: 3、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了解蒙古族的興起,識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統一全國、那么,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繁榮與開放是隋唐社會的時代特征,為什么會這么繁榮和開放呢?我在這里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楊堅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
統一: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滅亡:618年(隋煬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諸多方面創規立制,是一個創新的朝代,開創了中國歷史新局面。具體表現在:選官制度上開始實行科舉制;在經濟方面開通了連接南北的大運河。
1、大運河的開通(隋煬帝)▲▲▲
①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②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長度和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④四個組成部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⑤連接五條河流: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⑥開通的作用(意義和影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2、科舉制(隋煬帝)▲▲▲
①創立(隋朝):隋文帝開始用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
【 #教案#導語】中國歷史是華夏大地各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于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影響的文明之一。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部編版初中七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明朝的統治》
一、教材分析:1.說教材
《明朝君權的加強》是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第一課,明清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本課主要介紹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時期加強君權的措施及明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明朝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結構和國家形態的轉型時期,它創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經整合的雜亂體制,以及遙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頭,專制皇權進一步膨脹,統治嚴酷,視士大夫若奴仆,專制中央集權高度強化。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掌握好這節課的內容有利于學習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這一課在明清史占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廢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經濟發展狀況;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關于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5篇
身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精選篇1)
一、教材分析
1、課題:《元朝的統治》
2、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元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對明、清乃至后來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課程目標及重、難點分別設置為:
3、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了解蒙古族的興起,識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統一全國、行省制度的建立,理解元朝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地評價元朝統一和文天祥抗元等歷史事件。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從多方提供的歷史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文天祥抗元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元朝統一和施行行省制度的學習,使學生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
4、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幸福的,雖然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只要努力解決這些困難后,你將會感覺到無比的輕松與快樂,所以我想讓大家和我一起進入學習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快樂。我搜集的《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人教版2020》,希望對同學們有幫助。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發展生產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2000多公里。
2、開鑿的目的:①加強南北交通②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
學好初一歷史需要多對書本的知識點進行記憶,我在這里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以開封(稱為東京)為都城,趙匡胤就是宋太祖。(陳橋驛兵變和“黃袍加身”)
二、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軍事方面: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將領有擁兵之權而無調兵之權;定期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杯酒釋兵權)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權力,設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
3、地方:安排文臣擔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換,設通判分權;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稅收歸中央。
三、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目的: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
措施: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B、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
影響:A、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穩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C、(消極作用)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以上就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的全部內容,【篇一】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課件 【學習目標】 1.了解安史之亂的過程,掌握其背景、時間和影響 2.了解黃巢起義的相關史實。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