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歷史典故的成語?【二卵棄干城】典故: 戰國時期,子思向衛君舉薦茍變為將。衛君也曉得茍變是個將才,但因為他在一次征賦時曾經吃過百姓的兩個雞蛋,所以沒有任用他。子思說用人應該“用其所長,棄其所短”,不能因為吃過別人的兩個雞蛋而放棄大將之才。那么,有歷史典故的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望梅止渴
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2、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諸葛亮才答應出來。后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3、四面楚歌
楚漢交戰時,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層層包圍起來,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楚歌,項羽吃驚地說:“漢軍把楚地都占領了嗎?為什么楚人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4、臥薪嘗膽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準備,終于打敗了吳國。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5、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
交戰后,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后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
1.背水一戰。背水一戰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2.四面楚歌。四面楚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3.指鹿為馬。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4.臥薪嘗膽。《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臥薪嘗膽”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5.望梅止渴。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魏武 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望梅止渴”比喻愿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這樣的成語數不勝數,就拿秦漢時期來說吧,從陳勝吳廣,奮鴻鵠之志,揭竿而起,不久兵敗,項梁、項羽橫空出世,項羽力大,拔山扛鼎,巨鹿之戰,破釜沉舟,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逃竄,蟄居巴蜀,喜得韓信,登壇拜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數年征戰,項羽疲弊,垓下之圍,十面埋伏,項羽雖勇,自刎烏江,江東父老,引頸而望,劉邦登基,乃使有漢。韓信被殺,兔死狗烹,果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上述這段描述,僅僅是幾年時間,就涌現出來了這么多成語,都契合歷史故事。
所以說,學習成語,不是僅僅背誦成語的出處、用法、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歷史故事和傳承。
我經常在與小孩子講成語的時候,都要提前準備素材,這樣子,孩子才能夠領會貫通。
家長們要注意哦!
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有:
完璧歸趙、圍魏救趙、退避三舍、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一鼓作氣、千金買骨、諱疾忌醫、臥薪嘗膽、殺妻求將、驚弓之鳥、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為馬、焚書坑儒、
圖窮匕見、懸梁刺股、四面楚歌、約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手不釋卷、金屋藏嬌、暗渡陳倉、十面埋伏、
投筆從戎、馬革裹尸、多多益善、老當益壯、鞠躬盡瘁、三顧茅廬、煮豆燃萁、刮目相看、樂不思蜀、七步成詩、言過其實、七擒七縱等等。
1、紙上談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 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例 句:人們十分討厭那些只會~,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典 故: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2、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以上就是有歷史典故的成語的全部內容,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完璧歸趙、圍魏救趙、退避三舍、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一鼓作氣、千金買骨、諱疾忌醫、臥薪嘗膽、殺妻求將、驚弓之鳥、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為馬、焚書坑儒、圖窮匕見、懸梁刺股、四面楚歌、約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手不釋卷、金屋藏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