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歷史名人?1、賈詡,籍貫:武威姑臧 [今甘肅武威]。賈詡可稱三國第一謀士。這是從兩層意義上講的,一是其所謀之奇之準,其所謀影響之巨,無愧于第一謀士之稱;二是因為他是最典型意義上的謀士,不像諸葛亮身擔丞相之職,重在治國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將帥之任,長于領兵作戰。那么,武威歷史名人?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賈詡,籍貫:武威姑臧 [今甘肅武威]。
賈詡可稱三國第一謀士。這是從兩層意義上講的,一是其所謀之奇之準,其所謀影響之巨,無愧于第一謀士之稱;二是因為他是最典型意義上的謀士,不像諸葛亮身擔丞相之職,重在治國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將帥之任,長于領兵作戰。
賈詡更無意于成為擁兵自重、稱霸一方的軍閥,他的身份永遠在幕后,他不斷地從某個將軍深厚的帷幕后閃身而出,表面上是獻計,實際上卻往往收到替將軍作主的效果。
2、李益。字君虞,姑臧人。
憲宗時,召為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自負才地,多所凌忽,為眾不容,諫官舉其幽州詩句,降居散秩。
3、北齊開國元勛,段韶:段韶,字孝先,武威姑臧人,出身軍官世家。
4、李軌,字處則,甘肅武威人。
隋唐年代甘肅河西地區割據者,大業十三年(617年),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為了進攻薛舉,遣使給李軌送來璽書,稱李軌為從弟。十一月,李軌占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五郡之地,改稱涼帝,建元安樂,并遣人奉書給唐高祖,自稱從弟、大涼皇帝臣軌。
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高祖派安興貴勸李軌降唐,安興貴勸李軌降唐無效,遂與其兄戶部尚書安修仁密謀,勾結胡兵發動兵變,城中人爭出就興貴,李軌見大勢已去,攜同妻子登上玉女臺,飲酒告別,李軌被俘,送往長安問斬。
1. 武威歷史名人段穎
李益--唐代大歷十大才子之一(748-829),字君虞,武威人,唐朝著名邊塞詩人。賈詡 (三國時期魏國謀士)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市)人
陰鏗 (南朝著名詩人五言律詩的先驅)祖籍武威姑臧(今武威市)人
牛鑒,字鏡堂,號雪樵,嘉慶十九年(1814年)中進士并任翰林院和國史館編修,因其以一手“臺閣體”的好字和生花妙文被欽點為道光的“帝師”。清嘉慶一朝的武威,30年出了600多秀才和52個舉人,而中進士只14人,入翰林僅6人。而且,依當時大清“官制”,入翰林院選館者只是個“假翰林”,只有三年散館后再考為優等者,被留館使用的才配稱“真翰林”。武威大清一朝中文進士45人,“假翰林”就有10人,名副其實的“真翰林”只有1人,便是牛鑒。道光十一年(1831年),牛鑒以道府用,此后歷任糧儲道、按察使、府尹、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署江蘇巡撫,不久,升為河南巡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授兩江總督,直至1842年夏代表清政府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同英國簽定《南京條約》,從此落下千古罵名。
李益,(748-829) 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登進士第,授鄭縣尉。久不調,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劉濟辟為從事。嘗與濟詩,有怨望語。憲宗時,召為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自負才地,多所凌忽,為眾不容,諫官舉其幽州詩句,降居散秩。俄復用為秘書監,遷太子賓客、集賢學士,判院事,轉右散騎常侍。
史上的武威就是涼州的州府所在,曾經也叫過“西涼”、“姑臧”
前涼、后涼、北涼都在這里做過都城
前涼:(314年-376年) 漢族 亡于前秦
武穆公(追封) 張軌 (255-314) 在位(300-314)
昭公 張寔 (271-320) 在位(317-320)
成公 張茂 (271-324) 在位(320-324)
文公 張駿 (307-346) 在位(324-346)
恒公 張重華 (327-354) 在位(346-353)
哀公 張曜靈 (344-355) 在位(353)
威公 張祚 (?-355) 在位(353-355)
沖公 張玄靚 (350-363) 在位(355-363)
悼公 張天錫 (343-403) 在位(363-376)
涼王 張大豫 (?-386) 在位(386)
后涼:(389年-403年)氐族 亡于后秦
懿武帝 呂光 337—399
隱王 呂紹 399
靈帝 呂篡 399—401
后主 呂隆 401—403
北涼 397年-439年 漢族、匈奴 亡于北魏
涼王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健
沮渠無諱
沮渠安周
郡望
著名詩人李益、陰鏗等。李軌、霍去病、段韶
賈詡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涼州]武威姑臧 [今甘肅武威]
容貌 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 太尉 謚曰肅
三國時著名謀士!
賈詡可稱三國第一謀士。這是從兩層意義上講的,一是其所謀之奇之準,其所謀影響之巨,無愧于第一謀士之稱;二是因為他是最典型意義上的謀士,不像諸葛亮身擔丞相之職,重在治國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將帥之任,長于領兵作戰。賈詡更無意于成為擁兵自重、稱霸一方的軍閥,他的身份永遠在幕后,他不斷地從某個將軍深厚的帷幕后閃身而出,表面上是獻計,實際上卻往往收到替將軍作主的效果。
賈詡給人的感覺是,像一個把謀略本身當作一種美,只追求謀略才華之展示的唯美主義者:只要自己的計謀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變色。他先后投靠的段煨、劉表和張繡,竟然都是自己內心頗為鄙視的。他為李傕、郭汜出主意,也決不是要真心輔佐他們。賈詡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張繡沒有遠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張繡帳下,僅僅是因為張繡能夠對他言聽計從,能使他的謀略得以展示。
賈詡真的是時代的罪人嗎?我認為對人物的理解要回到他的時代,要看到他的地域文化背景的影響。
東漢末年,禮教已無法維系人心,喊著忠義的人往往是舉著忠義的旗號,追求自己的目的。
以上就是武威歷史名人的全部內容,元末武威人余闕,甘肅歷史上惟一的榜眼郎。他無論治郡,還是治軍,閑暇總是不望辦教育,擇品行好的士子為徒,悉心教授學問,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如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戴良、明代開國功臣宋濂等。1358年,余闕孤守安慶,率三千羸兵屢次擊退陳友諒大軍的進攻。在戰斗間歇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