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還有哪些?1、程門立雪 一天,楊時向程頤請求學問,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直到程頤一覺醒來。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那么,歷史故事還有哪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泱泱中華,五千多年不間斷的歷史,典故浩如煙海,似蒼穹群星不可勝數。倘若非要從其中選幾個代表性的典故,看著簡單,實則太難了。因為沒人敢硬性規定,那些才有代表性?畢竟跟歷史相比,個人,哪怕他再牛逼,也渺小不堪。
故而小編選的這三則歷史典故,也是如此——純屬個人偏好,兄弟們有磚頭,輕拍,拒絕飛刀奪命。
第一個:大禹治水
之所以不談盤古大帝,只因盤古屬于世界,一斧子下去天地開。因此還是說,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典故,才恰當。
皆知,中國是個西高東低的國度,也懂得農業,是咱中華文明的根基。那么是什么把華夏子女聯系到一起的呢?必然,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和愿望,于是大禹王橫空出世,為治水而定九州。也正是從大禹開始,中國的社會狀態從部落聯盟態,進入到了國家狀態。
且從此后,哪朝哪代,都治水,成了一項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既代表著王朝實力,同時也是維系中華兒女的紐帶。因此中國的第一個代表性典故,筆者尊崇大禹治水,只因開基了中國!
第二個:荊軻刺秦王
這是英雄的碰撞!更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碰撞。
雄才大略,氣吞天下的始皇帝。
風蕭蕭兮易水寒,一去不回頭的勇猛壯士。
1、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釋義:砍了樹干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2、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3、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
1、秦王滅六國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后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2、荊軻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
好友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拍節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后,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荊軻就這樣死了。
3、紙上談兵的趙括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1、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曾多次通婚。晉獻公曾將女兒嫁給秦穆公。后獻公妃子驪姬為亂,迫害獻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國時,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文贏并同宗四女嫁給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幫助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成就了“秦晉之好”。
2、楚王問鼎
《左傳》記載,春秋時楚莊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軍,而楚莊王竟驕橫地向王孫滿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說“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國家的權利的象征,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于此。
3、霸王別姬
劉邦趁項羽出兵之際,自漢中出擊攻占了項羽都城彭城,項羽回攻,大敗漢軍。范增不允劉邦求和,劉邦離間項、范,又以劃分楚河漢界為權宜之計,后用韓信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愛妾虞姬唱罷“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劍自刎。項羽退至烏江,在烏江邊拔劍自刎。
4、三顧茅廬
袁紹于官渡之戰敗北后,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
中國歷史故事有:
1、司馬光砸缸: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驚慌失措得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涌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2、黃帝戰蚩尤:
黃帝姬軒轅在神農跟九黎兩部落之東南。當時這三個部落是之間最為強大的,于是爭霸戰開始了,姬軒轅怕兩面受敵,所以他采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突襲神農部落。
在阪泉郊野的大戰中擊敗了神農部落,姬軒轅乘勝揮軍,一直挺進到九黎部落的根據地涿鹿,會戰在涿鹿郊野,這是歷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戰之一。
3、三顧茅廬:
諸葛亮隱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里,雖然過的是與世無爭的日子,卻十分關心國家大事。他學問很深,喜歡研究兵法。劉備為了了解諸葛亮的才能,便專程到隆中拜訪。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
以上就是歷史故事還有哪些的全部內容,歷史故事有桃園三結義、烽火戲諸侯、紙上談兵、荊軻刺秦王、四面楚歌、臥薪嘗膽、負荊請罪、完璧歸趙、草船借箭、望梅止渴、三顧茅廬、梅妻鶴子、背水一戰、程門立雪等。?中國經典歷史故事還有溫酒斬華雄、遠交近攻、高山流水、蕭何月下追韓信、退避三舍、指鹿為馬、霸王別姬、圖窮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