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徐州的古代名人典故 江蘇徐州歷史簡介 江蘇徐州歷史往事 徐州歷史人物及歷史故事 關于徐州的傳說故事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于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徐州市自1983年起實行市管縣的行政新體制,現下轄豐縣、沛縣、睢寧縣三縣,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銅山區、鼓樓區、云龍區、賈汪區、泉山區五區。至2010年12月,全市共有113個鎮鎮、2166個村民委員會,41個街道辦事處、530個居民委員會。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后歸楚,秦統一后設彭城縣衫或。
秦末劉項二人起義時至楚懷王死亡時,楚懷王熊心建都彭城。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東漢時,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郯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州東。
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于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后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后期為節度使駐地。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后陪塌激屬南直隸。
清初,徐州先后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后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蘆襪戰勝利后,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后劃回江蘇省,并同時成立徐州專區,駐徐州市,轄11縣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專區并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徐州市現轄5區5縣(市)。
徐州
①古九州之一。《尚書· 禹貢》: “海、岱及淮惟徐州。” 《爾雅·釋地》: “濟東曰徐州。” 海指今黃海,岱即泰山,淮即淮水,濟東即古濟水以東。
②邑名。(1) 一作平舒。戰悄培局國齊地,即今河北大城縣。《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二十四年 (前333),“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2) 又作舒州。春秋、戰國齊地,在今山東滕州市東南。《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句踐“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即此。
③戰國時魯地。在今山東滕州市南。《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 又 《魯周公世家》: 頃公十九年(前254),“楚伐我,取徐州”。《集解》: “徐廣曰:徐州在魯東,今薛縣。” 《續漢書 ·郡國志》: 魯國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水經·泗水注》 引 《竹書紀年》: “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于薛,改名徐州。”
④西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山東東南部和江蘇長江以北地區。東漢時治所在郯縣(今山東郯城縣)。三國魏移治彭城縣 (今江蘇徐州市)。東晉時移治京口 (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 改為南徐州。
⑤十六國后秦置,治所在項城 (今河南沈丘縣)。后廢。
⑥后燕初置于黃巾固 (今山東章丘市西北水寨)。后徙黎陽 (今河南浚縣東北)。又徙治鄄城 (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鎮)。《十六國疆域志》 卷12: “ 《后燕錄》: 建興二年,垂以翟遼為徐州刺史。” 《資治通鑒》: 東晉太元十三年 (388),“燕青州刺史陳留王紹為平原太守辟閭渾所逼,退屯黃巾固。燕主垂更以紹為徐州刺史”。
⑦南燕置,治莒城 (今山東莒縣)。《晉書·地理志》: 南燕慕容德以 “徐州刺史鎮莒城”。《寰宇記》卷24: “ 《南燕錄》: 慕容德以尚書潘聰為徐州刺史,鎮莒城。又以桓遵為徐州刺史,亦理此。”
⑧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 改北徐州置,治所在彭城縣 (今江蘇徐州市)。隋大業初改為彭城郡,唐武德四年 (621) 復為徐州。天寶元年 (742)又改彭城郡,乾元元年 (758) 復為徐州。元至元二年 (1336) 省彭城縣入州,屬歸德府。至正八年 (1348) 升為徐州路,十二年 (1352) 降為武安州。明洪武初復名徐州,屬鳳陽府。十四年 (1381)直隸南京。清屬江蘇省,雍正十一年 (1733) 升為徐州府。
⑨南朝宋僑置,治所在燕縣 (今安徽鳳陽縣東北臨淮關東)。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南蚌埠、鳳陽、明光、定遠、來安、滁州、全椒等市縣地。南齊改為北徐州。
⑩北魏延和二年 (433) 置,治所在濟陽縣 (今河南蘭考縣東北)。皇興初廢。
(11)金天會七年 (1129) 改安肅軍置,治所在安肅縣 (今河北徐水縣)。天德三年 (1151) 改名安肅州。
(1)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爾雅·釋地》:“濟東曰徐州。”海指今黃海,岱是泰山,淮是淮水,濟東即濟水以東。(2)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江蘇省長江以北和山東省東南部地區。東漢治郯啟讓縣(今山東郯城縣),三國魏移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東晉初失淮北地,治所南遷。義熙七年(411年)治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中消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為南徐州,以北徐州為徐州。東晉、北朝以后轄境縮小。元至正時升為徐州路。明洪武初復改為徐州。清雍正時升為府。(3)十六國后燕置,治黃巾固(今山東章丘市),后移治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又移治鄄城(今山東鄄城縣北)。后廢。(4)十六國南燕置,治莒城(今山東莒縣)。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沂山東南迄濱海一帶。(5)春秋戰國齊邑。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南。《古本竹書紀年》:“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下邳遷于薛,改名徐州。”《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皆即此。參見“薛(1)”。(6)又作平舒。戰國齊邑。即今河北省大城縣。《戰國策》:齊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謂魏王曰:“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即此。(7)十六國后秦置,治項縣(今河南沈丘縣南)。轄境相當今河南省商丘市、太康縣、商水縣以東地區和安徽省亳州、渦陽、蒙城等市縣。后廢。(8)北魏延和二年(433年)置,治濟陽縣(今河南蘭考縣東北)。皇興初廢。(9)金天會時改安肅軍置,治安肅縣(今河北徐水縣)。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徐水縣東部。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安肅州。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后歸楚,豎散猜秦統一后設彭城縣。余型 三英戰掘核呂布,陶謙三讓徐州,蘇堤的修建,張良圻橋進履,項羽建都 。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后歸楚,秦統一后設彭城縣。三英戰呂布,陶謙三讓徐州,蘇堤的修建,張良圻橋進履,項羽建都
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團耐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后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后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仍置塌謹春徐州市,屬江蘇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后劃回江蘇省,并同時成立徐晌脊州專區,駐徐州市,轄11縣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專區并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徐州市現轄5區6縣。
徐州有哪些悠久歷史1、徐州是如下開國皇帝的故鄉-------大漢皇帝劉邦和南唐烈祖李弁和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后梁太祖朱全忠。
2、 徐州是如下開國皇帝的祖籍-------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風陽人)太平天國洪秀全(廣東花縣人)東漢劉秀、三國劉備、十六國劉淵、南朝劉裕的祖籍(以上全部入國家正史,比如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第一件大事就是組織龐大的尋親團到徐州認祖,自己一直認為自己是沛人)
3、 徐州是大彭國和西楚霸王項羽的國都。
4、 徐州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張道陵徐州人,中國道教始祖
5、 徐州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是建立第一個中國佛教寺院的地方(龍華寺)法顯和尚是中國第一個取經人(中國三大教徐州占兩個)
6、 徐州是中國睜凱氣功和烹飪的發源地(彭祖是廚師和氣功師的祖師)
7、 徐州的孩子中文的方面代表人物有------是中國古文經學派發源地(劉歆著《七略》)是劉安《淮南子》寫作地、是“四言長篇之祖”韋孟、是《世說新語》作模兄者劉義慶、是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史通》(劉知旦早襲己)劉禹錫、劉伶(竹林七賢)陳師道、張竹坡是狀元李蟠,京畿重臣李衛、,“博通五經,兼明星緯” 姜肱以及楊守謙的故鄉。
8、 徐州的孩子中武的方面代表人物有-----贊侯蕭何、平陽侯曹參、汝陰侯夏侯嬰、汾陰侯周昌、高景侯周成、綽侯周勃、舞陽侯樊哈、安國侯王陵、江東第一謀士張昭臨、肥水之戰的劉牢之、唐末起義首領龐勛、南宋抗金英雄趙立、抗清的閻爾梅、萬壽棋。
9、 在是普遍流傳的詩文中-------九里山前作戰場(九里山)遍插茱萸少一人(賈汪大洞山)牧童遙指杏花村(豐縣朱陳村)云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暉。(云龍山)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黃茅岡)的詳細記載都是他的身影。
10、中國每次的改朝換代和革命爆發的全國性戰爭。都有徐州矯健的身影!-----是寒卒之亂、楚漢戰爭、芝麻李起義、三讓徐州、張勛復辟、徐州保衛戰(血戰臺兒莊)、淮海戰役的發生地。
我們可憐的徐州有什么啊?原來他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