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諸葛亮的簡介100字 諸葛亮歷史存在嗎 諸葛亮歷史真實評價 諸葛亮一生簡介 真正的歷史諸葛亮是什么樣的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人物。
聰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戰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靜,祁山之戰表明了他的機智,執著,忠心.
一、不貪權勢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聵無能缺德無才的阿斗,自己稱王稱帝,可以說上合天理,下順民心。但是,他對后主堅持執君臣之禮,決不擺相父架子。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是以禮規勸、得后主同意才進行的。 二、不謀私利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在《誡子書》中,他提出了自己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后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他擇婦擺脫了郎才女貌的陋習,選擇了黃承彥的丑女。黃承彥說:“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關于這樁婚事和黃氏的才美,《三國演義》在描述諸葛瞻戰死綿竹時曾有簡要的介紹,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對這位丑女給予了熱情的贊美。 三、嚴于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他幾次發布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來敏、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他從蜀漢大業出發,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對那引起忠于蜀漢政權,又有真正才學的人,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后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賢臺。劉備死后,他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勛、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后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卻無任何山頭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政治家,他心胸開闊,容人容物的雅量,擺脫個人好惡從事業出發選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過諸葛亮嚴厲處罰被削職為民的廖立、李嚴聽到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聲,他們被罷黜官職,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對他的死十分悲傷。這說明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謙恭待人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后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與他同齊名的龐統缺培首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雖然,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說的重點仍在諸葛亮。諸葛亮高于龐統之處,不單在智謀才華,更重要的還在于品德胸懷。龐統心懷私念,妒忌孔明,驕兵輕放,急于求成,鑄中衫成大錯,終身抱憾。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于博采眾長,融化于膽識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伏數衣,躬耕于南陽``````”在《與杜微書》中說:“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在《又教與軍師名史與參軍掾屬》中稱:“任重才輕,故多闕漏。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于功宰,每言則盡;后從事于偉度,數以諫止;雖資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子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諸葛亮不僅自謙,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說明愿得別人誨教之誠心。平定南中,他采納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言,并作為命令頒布全軍,強調南征,不能單靠武力鎮壓,還要靠智勝和從思想上瓦解叛軍,從而制定了對少數民族部落實行和撫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歲 。
蜀軍返回成都后,劉禪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
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余財產,只有灶簡悄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余的財產。
諸葛亮死后,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于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于道路上私祭咐碼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在習隆隱渣、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三國志》作者陳壽曾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 之內,咸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是三國時間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稱臥龍,東[漢末]年徐州瑯邪郡陽都縣(在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軍閥割據,戰亂不休,諸葛亮又失去了雙親,依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十五歲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舉薦下,劉備三顧草廬,請計于諸葛亮。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孫抗曹的道路。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公元208年,曹操大舉南下,敗劉備于長阪。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使江東,聯結孫權。諸葛亮以隆中路線的堅定原則與孫權談判,訂立雙邊同盟,而不是附庸順從。孫權認識到“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讓步,同意鼎足三分,發兵拒操。赤壁戰后,孫權履行諾言,將荊州借給劉備。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后,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后事說:“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后,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系虛搏御。劉備死后,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于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系。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后庭。諸葛亮執政后,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后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采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斗結束后,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征調南中“青羌”萬馀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于后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并使趙云、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陜西褒差巖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大敗于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并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銀念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馀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托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系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還稱贊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后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后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后,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后,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于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后,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于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于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選擇的道路充分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編,以[清代]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http://www.sichuantour.com/custom/detail.asp?ID=245
參考資料: http://www.baidu.com/s?wd=%D6%EE%B8%F0%C1%C1%B5%C4%C9%FA%C6%BD%CA%C2%BC%A3&cl=3
《諸葛亮》生平簡介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系漢司錄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諸葛豐后代。東漢末年,北方大亂,諸葛亮姐弟四人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輾轉至襄陽,因"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此時是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劉表將荊州治所遷至襄陽后,即"起立學校,博求儒術"。諸葛亮到襄陽后即求學于城南的"學業堂"。在學堂先后結識了徐元直、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為友甚密",經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于諸葛玄和劉表的關系,諸葛亮又先后認識了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和中廬縣的司馬徽、蒯良、蒯越等人,這樣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未來事業打下了基礎。
后劉表上書,薦諸葛玄為豫章太守。約一年,"西城民反,殺玄"。諸葛亮沒有了依靠,不得不獨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與弟等到隆中"躬耕隴畝"。直至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后,才離開。在隆中,并非"茍全性命","未有須臾忘天下事"。他勤讀書,廣交游,自比管仲、樂毅,以便將來干一番事業。
由于司馬徽、徐庶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謀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聯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后統一天下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后來,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占領了荊、益。曹丕代漢稱帝后,諸葛亮說服了劉備,建立蜀國稱帝,被任為丞相。劉備死后,劉禪即位,諸葛亮"受遺詔輔后主",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系,東和孫權,南平孟獲,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中原。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與魏將司馬懿爭戰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陜西省眉縣西南)軍中,葬于定軍山(今陜西省勉縣東南)。年五十四。謚忠武。
諸葛亮一生謹慎,"長于巧思",他革新了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馬",利于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死后,晉統一三國。鎮南將軍劉弘作《諸葛武侯宅銘》,在隆中設祠立廟。明代成化年間,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來不知為多少游人所向往,王安石、蘇軾、曾鞏、唐寅等都留下了寶貴詩篇。
諸葛亮(181年-234年困頃此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汪迅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乎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早年隱居隆中,后劉備三顧茅蘆,請出諸葛亮作軍師。由于當時諸葛亮年紀很輕,所以關羽張飛等人看不起諸葛亮。劉備對他們說道:“孤有孔明,如魚之得水。”關羽等人聽了也就不再說什么了。208年,曹操南下,大破劉備。諸葛亮和徐庶在逃跑中被曹操擊潰。徐庶遂投奔了曹操。諸葛亮至江夏后,受劉備之托,前往東吳游說,聯吳抗曹。劉備入川后,諸葛亮鎮守荊州,諸葛亮此時的治政能力初步顯示出來。龐統中箭身亡后,諸葛亮作為二路援軍,和趙云一起入川。此后,劉備基本上都領兵在外,諸葛亮一直留守成都,由于他出色的治政能力,使得西川的經濟有了和很大程度上的恢復。這一成果不旦蜀國人人稱道,就是魏國的鐘繇、董昭等人也在給曹操的奏章中屢屢稱頌諸葛亮的治政能力。曹操因此也給諸葛亮寫過信,并送了一些禮物。當然,這一切都是白費心機了。漢中之戰后,劉備自封漢中王,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被封為丞嫌閉相。劉備想伐吳,諸葛亮苦諫無用,結果劉備大敗。
223年,劉備白帝城托孤,為限制諸葛亮的權力,劉備留下了李嚴來總管糧草,制約諸葛亮。其后諸葛亮南征,大敗孟獲,南方平定。然后諸葛亮北伐,收得姜維。然后諸葛亮讓馬謖鎮守街亭。魏將張郃大敗馬謖,占領街亭,蜀軍大敗。其后諸葛亮又幾次伐魏,并成功的除掉了李嚴。但諸葛亮的北伐先后被曹真和司馬懿成功擊敗,最終蜀國的國力越來越弱。234年,諸葛亮勞累過度,病逝于五丈原,官至武鄉侯、蜀漢丞相。司馬懿在探查蜀軍營寨時,稱諸葛亮為“天下奇才”。但諸葛亮一死,便注定了蜀國的滅亡。
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出山至入川前,這一階段,諸葛亮主要表現的是自己的外交能力。尤其是他在赤壁之戰中的游說,使得孫劉結成同盟。當然從后來來看,蜀國內部有這樣外交能力的人還有很多,如鄧芝、郤正等人,但諸葛亮在孫權面前談論戰事時的精細,與當時東吳大都督周瑜、參軍校尉魯肅等人不謀而合,說明諸葛亮對這場戰爭還是看得很清的,諸葛亮有軍師之才。第二階段是諸葛亮入川到白帝城托孤,這一階段諸葛亮主要表現的是自己出色的治政能力。可以說蜀國在諸葛亮死后還能撐一段時間就和這一段時間諸葛亮對西川的治理有關。這一階段,劉備先后屯兵于公安和陽平關,成都的全部內政都交給了諸葛亮。和演義中不同,漢中之戰以及此前的定軍山之戰,諸葛亮都沒有參與,他一直守在成都。第三階段是劉備死后到諸葛亮病逝,這一階段諸葛亮的精力已經由內政轉向了軍事。然而就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來看,諸葛亮在軍事上是長于治軍而短于計謀。諸葛亮在北伐期間也發明了木牛、流馬以用來運輸糧草(注意,這里的木牛、流馬是兩種,而且也是要由人力來推動的,并不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并且創造出了八陣圖(八陣圖今已失傳,不過八陣圖更向是兩軍對壘時的一種陣法,而不是演義中說的石陣)。從這點上來看,諸葛亮更適合的是在戰爭中負責后勤工作,他實在不是能做三軍統率的人才。這里還要特別說的是,諸葛亮最大改老的失誤就是他的后事處理。諸葛亮后事處理是這樣的:兵法傳給姜維,軍隊歸楊儀,丞相位置由蔣琬繼承(由于后主劉禪在此后堅決不設丞相,所以蔣琬只做到了大將軍)。這種后事處理,只能導致蜀漢內部的內訌,因為楊儀難以容人,而蔣琬和姜維在北伐的態度上又是完成相反。由此可見諸葛亮在識人方面要選比劉備差得多。最后要說的是,由于《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愛說“諸葛軍師”四個字,但其實諸葛亮從未作過劉備真正意義上的軍師(諸葛亮作過軍師將軍和軍師中郎將,但這并不是真正的軍師),諸葛亮在劉備手下的地位就和曹操手下的荀彧很相似,都是鎮守后方的關鍵人物。當然,歷來對諸葛亮的神化,也都不可信。就傳說中的東西而論,周瑜屬于群雄分爭的前三國,司馬懿屬于由魏至晉的后三國,而諸葛亮則屬于三分天下的中三國,三核者升人沒有任何可比性。
中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很不一樣,而且事跡亦有所出入,如火燒博望與新野,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夸張和劇情創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而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而當中的一些劇情,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魯迅在《中國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范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的一個智慧超卓入圣之完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