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參照物的解題技巧?物理參照物的解題技巧是:1、定:明確研究對象及其運動狀態;2、尋:觀察研究對象相對哪個物體位置發生變化,相對哪個位置沒有發生變化;3、判斷:根據題意判斷出參照物。參照物的判斷方法 方法指南:①要明確研究對象;②明確物體的運動情況;③如果研究對象是運動的,那么,物理參照物的解題技巧?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參照物的定義:
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人們事先選定的、假設不動的,作為基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一般不以研究對象為參照物)通常情況下,多以地面為參照物。
參照物的選定:
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首先要選取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就是參照物。參照物可以任意選定。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結論。所以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
運動和靜止的確定:
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系的位置在變化,則表明物體相對于該參照系在運動;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系的位置不變,則表明物體相對于該參照系是靜止的。
參照物的判斷方法:
方法指南:①要明確研究對象;②明確物體的運動情況;③如果研究對象是運動的,哪個物體相對于它的位置發生了改變,哪個物體就是參照物;如果研究對象是靜止的,哪個物體相對它的位置沒有改變,哪個物體就是參照物.
如:電影《閃閃的紅星》主題歌的前兩句歌詞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試說明這兩句歌詞各是以什么為參照物來描述運動的?
解析:本題中涉及到竹排、青山等物體。在第一句話中,觀察的對象是“竹排”,“竹排”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我們從"游"字可知,“竹排”是運動的,“竹排”與那個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那個物體就可以作為參照物,青山與“竹排”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青山是參照物;在第二句話中,觀察的對象是“青山”,通過走字可知青山是運動的,同理可知,所以竹排是參照物。
一物體A平放在地面上,物體A正中間有個矩形小槽,另一物體B勻速豎直向這個小槽飛過去,以B為參照物,A是向上運動的。
因為A、B間距離逐漸減小,以B為參照物,就是假設B靜止不動(或呆在B上觀察),就會覺得:B靜止,A在向上運動,A向B靠攏——使A、B間距離逐漸減小。
向下運動
首先,A 原本靜止,以地面或A為參照物,B向下運動
那么,以B 為參照物,地面或A 也是向下運動
初中物理參照物的解題技巧如下:
參照物的選擇:
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既可以選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也可以選運動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可本著便于研究的原則,選取合適的參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通常選取地面或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不能選作參照物,因為以此研究對象為參照物,研究對象永遠都是靜止的。
注意:不要把地面當地球:
以地球為參照物,實際上是以地心為參照物,以地心為參照物,就是假定地心足不動的,也可以想象觀察者是在地心處。以地面為參照物,就是假定地球表面的某一點(不是整個地球表面)是靜止不動的,也可以認為觀察地點是地球表面的那一點。地面是繞著地球的自轉軸做圓周運動的,所以,選擇地面還是地球作參照物,對同一物體的運動描述是不一樣的。
參照物概念的理解:
參照物的選定是為了研究機械運動中物體的運動或靜止的。所選定的參照物是一個假定不動的物體,有了它作比較再看被研究的物體跟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是否發生了變化就比較方便了。因此,參照物一旦被選定,我們就假定該物體是靜止的。
首先要弄明白:選擇參照物的目的就是為了去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在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時,先選個參照物,然后看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是否發生改變,如果發生改變,則被研究的物體就是運動的,如果位置相對于參照物沒變,則被研究的物體就是靜止的。
舉例說明:坐在車里的乘客說自己沒有動,但司機說乘客在運動
分析:乘客說自己沒動(即靜止),他是相對于誰說的呢?他相對于誰位置沒有變呢?
相對于司機,乘客位置沒變;相對于汽車,乘客位置沒變,所以乘客說自己沒動,他選的參照物就可以是司機或汽車
但司機說乘客在運動,你再想想乘客相對于誰位置變了呢?
可以把地面當參照物,乘客相對于地面位置變化了。
所以,參照物的選擇決定物體的運動狀態,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的,但是不能以研究對象自己為參照物的。
以上就是物理參照物的解題技巧的全部內容,1.觀察運動物體:觀察一個物體是否在運動,如果物體在運動,那么我們可以選擇它作為參照物。2.參考物體的運動狀態:如果所觀察的物體不在運動,那么我們可以找到和它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例如地面,建筑物等。3.考慮特定的問題:有時候,在回答特定問題時,需要選擇一個與問題相關的物體作為參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