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學?那么,核物理學?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核物理學(nuclear physics)屬于物理學分支,簡稱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結構和變化規律,獲得射線束并將其用于探測、分析的技術,以及研究同核能、核技術應用有關的物理問題。其目標是利用粒子反沖技術造福人類,若成功研制小型加速器,人類將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1912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根據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仍沿原方向前進,少數α粒子由于撞擊到了電子發生較大偏轉,個別α粒子偏轉超過了90°,有的α粒子由于撞上原子核所以偏轉方向甚至接近180°。這個實驗為核物理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核物理研究一開始,就面臨核子間相互作用性質的問題。人們發現大多數原子核是穩定的,通過對不穩定原子核的γ衰變、β衰變、α衰變的研究,認識到原子核的核子之間存在著比電磁作用強得多的短程、且具有飽和性的吸引力。大量實驗還證明,質子 - 質子、質子 - 中子、中子 - 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除了電磁力不同外,其它完全相同,即核力的電荷無關性。1935年,湯川秀樹提出核子間相互作用是通過交換一種沒有質量的介子實現的,1947年,π介子被發現,其性質符合湯川的理論預言。
玻爾的液滴模型:把原子核看作是一個液滴,利用液滴的特性來解釋原子核的一些現象。
費密氣體模型:將原子核中的核子看作是在一個勢阱中運動的氣體分子。
巴特勒特和埃爾薩斯的獨立粒子模型:強調核子的獨立運動。
隨著核物理研究的發展,50年代以后陸續發現一些新的實驗事實,如大的電四極矩、磁矩、電磁躍遷幾率、核激發能譜的
以上就是核物理學的全部內容,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