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歷史生物政治組合好嗎 古生物歷史 古代生物有什么 古代有哪些古生物 古時候的生物
怎么說呢!
我現在是一名在讀的生物缺鬧學方面的研究生,選擇權完全取決于你的興趣,這么給你說,生物和歷史都是就業前景比較暗淡的專業。緩扮輪
誠然,生物對學生數學的要求是很低,而且好多人都在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擾信,但是要清楚的是生物學還是一項高速發展的新興學科,它的理論基礎完全沒有像物理學和化學那樣,用一個公式就可以說明白。
所以學習生物就要一直學下去,掌握比較前沿的技術,單單一個本科是不可能滿足生物學對人才的需求的。
現在生物本科就業相當困難,大部分人都去了和自己專業沒有一點關系的方向就業。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是要看學什么東西,古董鑒賞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向,但是總的來說,歷史也是一個比較冷門的專業。
希望你做好心理準備。
我不是歷史方面的學生,我也不好妄加評論,但是還是希望你三思而后行,選擇一個自己喜歡而且又有發展前景的專業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好此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古生物(三葉蟲)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蟲)由于特殊條件,仍保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礦友碧迅化的填充慧宴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
?為了進一步提高高三年的生物科復習效率和學生的應考能力;我們從近年生物學習中,發現學生在生物學科高三復習以及做題答題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歸納、分析,提供給同學們;為新一輪生物高考取得優異成績提出下列建議和意見。
上課前的準備活動
?知識準備主要通過預習來進行,預習時能了解新課的知識,排除聽新課的知識障礙。
如果上課時因為涉及舊知識、舊概念,而使自己出現聽“天書”的現象,那就說明,上課前的知識準備沒有做好,需要及時調整
?物質準備
物質準備就是把上課用得著的書、練習本、筆記本和其他學習文具在課前準備好,以免上課時因為尋找這些用具而影響聽課效果。
有些高年級的學生由于思想上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課前準備做得反而不如凱敏低年級的學生做得好。
每個學生都應當養成上學前整理好書包,上課前做好課前準備的良好學習慣。
?心理準備
有的學生只要一進課堂,就膩煩,一見老師進教室,就反感。
覺得上課沒意思,完全沒有求知的欲望和向老師學習的謙虛精神,總盼著快點下課,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學習心理狀態,在這種心理狀態下,課堂學習往往收效甚微。
?身體準備
上課要靠大腦來思考問題,因此,大腦的機能狀態直接關系到上課的效果。
要使大腦處于最佳的機能狀態,就要保證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如何聽課做好筆記
?1.記錄(Record)。
在聽講或閱讀過程中,在主欄(將筆記本的一頁分為左大右小兩部分,左側為主欄,右側為副欄)內盡量多記有意義的內容知識點、概念等講課內容。
2.簡化(Reduce)。
下課以后,盡可能及早將這些論據、概念簡明扼要地概括(簡化)在回憶欄,即副欄。
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時點明,備用
3.背誦(Recite)。
把主欄遮住,只用回憶欄中的摘記提示,盡量完滿地敘述課堂上講過的內容。
通過這個過程上課的內容不僅明白了而且基本熟練了
4.復習(Review)每周花一個小時左右時間,快速復習筆記,主要是先看回憶欄,適當看主欄。
?簡單的一個劃分,使得原來雜亂無章自己都不想看的吵手筆記瞬間變得清新俊俏了,以后復習起來能夠很快地提綱挈領,而且也容易促進你的思考,學習效率會有很大的提高
如何利用好晚上復習時間
?“重復出錯的題,就是提高成績的突破點。
重復出錯的根源在于始終沒有搞清為什么錯,教師雖然講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始終沒搞懂或沒有深入地思維。” 為了減少重復出錯的頻率,在復習時要緊緊抓住習題分析這一環節,找出理解概念、規律上存在的問題,在思維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等。
講究方法,聯系實際
?1)比較復習法:在復習中,使學生能運用比較法進行知識的橫向和縱向比較。
例如: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高等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的比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較,遺傳規律的比較,各種育種方法的比較,等等。
?2)串連復習法:復習時可把分散在各個章節中的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生對知識有全面的理解,使知識更化,這樣可提高學生解綜合題的能力。
例如:必修1和2關于蛋白質、核酸、細胞膜等的內容是分散不同章節,復習時可以放在一起復習。
?3)聯想遷移法:如線粒體,可聯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轉換器、酶的專一性、膜的結構功能、各種基質、線粒體數量多的細胞、細胞的衰老等等。
又如復習膜的流動性,可聯系到主動運輸、胞吞、胞吐、受精作用、細胞融合、卵裂、遞質的釋放等。
一般常用的思維有求同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等。
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往往就會事半功倍。
?復習時,要從各種媒體中獲取生命科學發展中的重大熱點問題,如(1)生態和環境熱點(生態農業、環境污染、溫室效應、環境保護等),(2)生命科學前沿熱點(基因工程、克隆、干細胞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等),(3)工農業生產、人類健康熱點(轉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癥、艾滋病升孫嫌等),(4)國內大事、世界風云(低碳經濟,削減核武器,禁止生物武器等),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編碼信息、遷移信息的能力。
?考試又馬虎了
?這個題不該錯
一、學生在生物答題中存在問題
1、審題不清,答非所問
有些考生題目還沒有看清楚就急于答題,所答內容與題目要求差距較大甚至無關。
?2005?全國卷Ⅰ?30)(21分)為了驗證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動狀況為觀察指標設計實驗。
某同學的實驗方案如下:
?①將正常小鼠隨機分成A、B兩組,觀察并記錄其活動狀況。
?②A組小鼠注射適量胰島素溶液,B組注射等量生理鹽水。
一段時間后,A組小鼠會出現四肢無力,活動減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癥狀,B組活動狀況無變化。
?③A組小鼠出現低血糖癥狀后,分別給A、B兩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一段時間后,A組小鼠低血糖癥狀緩解,B組活動狀況無變化。
?該實驗方案可以說明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請回答:
?(1)該實驗原理是: 。
?(2)分析小鼠注射胰島素溶液后出現低血糖癥狀的原因 。
?(3)胰島素在血糖平衡調節中的作用是 。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胰島素對血糖的調節作用及低血糖癥的原因。
解析:胰島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它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促進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化成非糖物質,另一方面是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成葡萄糖。
?30題(1)要求寫實驗原理,不少考生只答了“胰島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而“胰島素過高導致低血糖癥”和“補充葡萄糖得以緩解”兩方面的原理漏寫,7分中只能得到3分左右。
?(2006?全國卷Ⅰ?30)(22分)為了驗證葉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過程中有氣體的產生和消耗,請用所提供的實驗材料與用具,在給出的實驗步驟和預測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繼續完成實驗步驟的設計和預測實驗結果,并對你的預測結果進行分析。
?實驗材料與用具:煙草幼苗、試管兩支、蒸榴水、NaHCO3稀溶液(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養箱、日光燈(實驗過程中光照和溫度等條件適宜,空氣中O2和CO2在水中的容解量及無氧呼吸忽略不計)。
?題中明顯已經給出了需要驗證性的結論:葉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過程中有氣體的產生和消耗,顯然是驗證性實驗,然而許多考生把題目當作探究性實驗來做,導致失分較多。
又如2007年的30題的第Ⅱ小題,題目落點在于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生根的適宜濃度,而很多學生分析實驗卻強調“實驗過程應去掉尖端和葉片,以排除枝條自身產生生長素的影響”之類的答案,原理也表述為“適宜的生長素類似物濃度能促進植物的生長或生芽”或“生物生長需要生長素和微量元素的調節”等,偏離了本題的要求。
答題主次不分
?在分析結果時,有些考生避重就輕,對于與題目關系較小的情況談得很詳細,與題目密切相關的情況卻談得很少。
有些考生寫了許多無關的語句,但沒有寫出給分點。
比如2006年高考30題中,有些考生對于“對照組在蒸餾水中”的情況談得很詳細,真正的實驗組“在NaHCO3稀溶液中”的情況卻談得很少,有的甚至對實驗組避而不談。
答題條理件不清,層次不明
?本該分情況、分清對象加以說明,可是有些考生在答題時不加區分,只是籠統地說明。
比如2005年高考31題(1)要求推斷有角、無角這對相對性狀中的顯性性狀時,假設要分兩種情況加以說明,而許多考生要么只寫出其中一種,要么把兩種情況混為一談,更有甚者沒有假設。
用詞不夠準確,還有筆誤現象
?答題中的一些關鍵詞往往是給分點,而有些考生用自己的一些話表達,導致不準確而丟分,比如“呼吸作用”用“呼吸”代替,“下沉”用“不上浮”代替等。
高考時間緊,易慌亂,有不少考生答題時寫的同自己想寫的不一致或剛好相反,存在筆誤現象,比如2005年高考31題中用“R、r”代替“A、a”寫基因型,將“牛”寫成“羊”等。
答題不在規定的區域內
?評卷中電腦只顯示所評題目的規定答題區域內部分,若不在規定的區域內答題,則會影響得分情況。
在評卷中出現一些試卷,只見有一個箭頭引進,而不見文字的;或有答非所問又被箭頭引出的;還有切斷的半截語句的情況。
書寫不夠規范
?書寫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態度甚至人品,我們在學習中絕對不能亂寫亂劃、連筆。
要求橫平豎直,認真書寫,不連筆,不寫簡化字。
保證卷面整潔大方。
鑒于以上問題,建議同學們答題時要注意這些問題,做好高考中的規范答題。
審題能力的培養
?審題能力是體現每一位教師教學效果的關鍵,我們認為在審題中要做到下列幾步:①讀題方法和目的:平時就要訓練學生,讀書時要有“那種讀給別人聽的感覺(因為在讀給別人聽的時候,即使讀不準音的字,你心中也明白)”,這樣才不會在審題中出現漏字的現象;通過這一階段應使學生明確題中告訴我們什么,那些字、詞句是關鍵(自己可適當的標注);題目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帶著這樣的目標去讀題,針對性就比較強,也利于學生快速的捕捉題目的有用信息。
②分析:在這一階段應讓學生對整題的總體脈絡在腦中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即其大體上是如何行進的,可以從條件出發分析,解決問題的知識點落在過去學過的那些章節。
答題要分清主次,把握要點
?主要和次要一般要分清不難,但還要知道,要對主要的對象說的具體些,也就是說要答出關鍵點,絕不能不寫;次要的也要寫,但不能比主要的還詳細。
主要對象的給分點往往占到分值的絕大部分。
答案要準確,不加無關的語句
?回答問題不要有多多益善的念頭。
生物高考評卷中是按點給分,與題目要求無關的內容寫多少都沒有分數,不要以為有寫就有分數,那只是在浪費時間。
更不能寫與前面相矛盾的話來,否則將成為狗尾續貂,適得其反
條理要清晰、層次分明
?答題時需要分開來寫的最好另行來寫或中間空開,利于評卷教師找出給分點,即使前面一點錯了也不會泱及后面的給分。
若一題分值很大,有幾個小問,那么評卷時很可能分成幾部分改;若第二部分的有些條件或對象沒說清楚也容易丟分,不要以為在第一部分已經說明了。
準確地用字、用詞
?在答題時盡量使用專業的述語,最好不要用自己理解的話代替關鍵詞,關鍵詞往往是答案的給分點。
同時寫完后也要注意檢查是否寫錯了,以防筆誤。
平時訓練要多加注意。
?不把“呼吸作用”寫成“呼吸”、“丙酮酸”寫成“丙酮”、“腎上腺素”寫成“腎上腺激素”;不寫錯字、別字、簡化字;如不把“液泡”寫成“液胞”、“囊胚”寫成“襄胚”、“雙縮脲”寫成“雙縮尿”、“二苯胺”寫成“二苯氨”、“必需氨基酸”寫成“必須氨基酸”;注意生物反應式與化學方程式的區別,如不把“→”寫成“=”、注意反應條件等。
在試卷規定的區域內答題
?要在試卷規定的區域內答題在網上閱卷,顯示器只顯示所改題的答案矩形框內區域。
不能以“箭頭指示法”在試卷規定的其它位置答題,若超出規定答題區域的答題部分在掃描時會切除掉,不予顯示。
因此要求同學平時要養成在規定的答題位置答題的好習慣,在下一階段省質檢等幾場考試中師生應該嚴格要求,凡是不在規定的區域答題,一律以0分計算。
注重卷面和書寫
?注意答題的卷面篇幅,答題區域的整體設計,應不偏不倚,不“濃縮集中”,做到篇幅適中;字不能寫得太小,應該書寫工整,這樣往往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卷面分。
不管是哪位教師,在他長時間、高強度、大批量閱卷一段時間后,看到一份字跡工整,卷面清淅,大小得當,條理清淅的試卷,頓時會容易產生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相比較于字跡寮草,不工于設計,字體、篇幅大小失調的試卷,多給認真答題的印象分也就不足為奇
發展歷史
在自然科學還沒有發展的古代,人們對生物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迷惑不解,他們往往把生命和無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沒有聯系的兩個領域,認為生命不服從于無生命物質的運動規律。
不少人還將各種生命現象歸結為一種非物質的力,即“活力”的作用。
這些無根據的臆測,隨著生物學的發展而逐漸被拋棄,在現代生物學中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
20世紀特別是40年代以來,生物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的成就,逐漸發展成一門精確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層次的科學。
人們已經認識到生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形態。
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它是由蛋白質、核酸、脂質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物質。
生命現象就是這一復雜中物質、能和信息三個量綜合運動與傳遞的表現。
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
例如,生命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包括復雜的生物大分子;能夠以遠遠超出機器的生產效率來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能制造體內的各種物質,而不排放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
揭露生命過程中的機制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現代生物學是一個有眾多分支的龐大的知識體系,本文著重說明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分科、方法和意義。
關于生命的本質和生物學發展的歷史,將分別在“生命”、“生物學史”等條目中闡述。
生物學的分支學科各有一定的研究內容而又相互依賴、互相交叉。
此外,生命作為一種物質運動形態,有它自己的生物學規律,同時又包含并遵循物理和化學的規律。
因此,生物學同物理學、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生物分布于地球表面,是構成地球景觀的重要因素。
因此,生物學和地學也是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
早期的生物學
主要是對自然的觀察和描述,是關于博物學和形態分類的研究。
所以生物學最早是按類群劃分學科的,如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等。
由于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也由于人們對生物學的了解越來越多,學科的劃分也就越來越細,一門學科往往要再劃分為若干學科,例如植物學可劃分為藻類學、苔蘚植物學、蕨類植物學等;動物學劃分為原生動物學、昆蟲學、魚類學、鳥類學等;微生物不是一個自然的生物類群,只是一個人為的劃分,一切微小的生物如細菌以及單細胞真菌、藻類、原生動物都可稱為微生物,不具細胞形態的病毒也可列入微生物之中。
因而微生物學進一步分為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
按生物類群劃分學科,有利于從各個側面認識某一個自然類群的生物特點和規律性。
但無論具體對象是什么,研究課題都不外分類、形態、生理、生化、生態、遺傳、進化等方面。
為了強調按類型劃分的學科已經不僅包括形態、分類等比較經典的基廳內容,而且包括其他各個過程和各種層次的內容,人們傾向于把植物學稱為植物生物學,把動物學稱為動物生物學。
生物在地球歷史中有著40億年左右的發展進化歷程。
大約有1500萬種生物已經絕滅,它們的一些遺骸保存在地層中形成化石。
古生物學專門通過化石研究地質歷史中的生物,早期古生物學多偏重于對化石的分類和描述,近年來生物學領域的各個分支學科被引入古生物學,相繼產生古生態學、古生物地理學等分支學科。
現在有人建議,以廣義的古生物生物學代替原來限于對化石進行分類描搏槐隱述的古生物學。
生物的類群是如此的繁多,需要一個專門的學科來研究類群的劃分,這個學科就是分類學。
林奈時期的分類以物種不變論為指導思想,只是根據某幾個鑒別特征來劃分門類,習稱人為分類。
現代的分類是以進化論為指導思想,根據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疏遠近進行分類,通稱自然分類。
現代分類學不僅進行形態結構的比較,而且吸收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成就,進行分子層次的比較,從而更深刻揭示生物在進化中的相互關系。
現代分類學可定義為研究生物的分類和生物在進化上相互關系的科學。
生物學中有很多分支學科是按照生命運動所具有的屬性、特征或者明談生命過程來劃分的。
形態學是生物學中研究動、植物形態結構的學科。
在顯微鏡發明之前,形態學只限于對動、植物的宏觀的觀察,如大體解剖學、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等。
比較解剖學是用比較的和歷史的方法研究脊椎動物各門類在結構上的相似與差異,從而找出這些門類的親緣關系和歷史發展。
顯微鏡發明之后,組織學和細胞學也就相應地建立起來,電子顯微鏡的使用,使形態學又深入到超微結構的領域。
但是形態結構的研究不能完全脫離機能的研究,現在的形態學早已跳出單純描述的圈子,而使用各種先進的實驗手段了。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機能的學科,生理學的研究方法是以實驗為主。
按研究對象又分為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和細菌生理學。
植物生理學是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生理學也可按生物的結構層次分為細胞生理學、器官生理學、個體生理學等。
在早期,植物生理學多以種子植物為研究對象;動物生理學也大多聯系醫學而以人、狗、兔、蛙等為研究對象;以后才逐漸擴展到低等生物的生理學研究,這樣就發展了比較生理學。
遺傳學
是研究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闡明其規律的學科。
遺傳學是在育種實踐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
1900年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被重新發現,遺傳學開始建立起來。
以后,由于T.H.摩爾根等人的工作,建成了完整的細胞遺傳學體系。
1953年,遺傳物質DNA分子的結構被揭示,遺傳學深入到分子水平。
基因組計劃的進展,從基因組、蛋白質組到代謝組的遺傳信息傳遞,以及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表達調控網絡的研究,1994年遺傳學的概念、詞匯與原理于中科院提出與發表。
現在,遺傳信息的傳遞、基因的調控機制已逐漸被了解,遺傳學理論和技術在農業、工業和臨床醫學實踐中都在發揮作用,同時在生物學的各分支學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生物學的許多問題,如生物的個體發育和生物進化的機制,物種的形成以及種群概念等都必須應用遺傳學的成就來求得更深入的理解。
胚胎學
是研究生物個體發育的學科,原屬形態學范圍。
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的發表大大推動了胚胎學的研究。
19世紀下半葉,胚胎發育以及受精過程的形態學都有了詳細精確的描述。
此后,動物胚胎學從觀察描述發展到用實驗方法研究發育的機制,從而建立了實驗胚胎學。
現在,個體發育的研究采用生物化學方法,吸收分子生物學成就,進一步從分子水平分析發育和性狀分化的機制,并把關于發育的研究從胚胎擴展到生物的整個生活史,形成發育生物學。
生態學
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學科。
研究范圍包括個體、種群、群落、生態以及生物圈等層次。
揭示生態中食物鏈、生產力、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有關規律,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
生物圈是人類的家園。
人類的生產活動不斷地消耗天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后,由于人口急劇增長,工業飛速發展,自然環境遭到空前未有的破壞性沖擊。
保護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人類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
生態學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所以也可稱環境生物學。
人類生態學涉及人類社會,它已超越了生物學范圍,而同社會科學相關聯。
生命活動不外物質轉化和傳遞、能的轉化和傳遞以及信息的傳遞三個方面。
因此,用物理的、化學的以及數學的手段研究生命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交叉學科如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生物數學就是這樣產生的。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和生物體各種化學過程的學科,是進入20世紀以后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
生物化學的成就提高了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內容有區別,但也有相同之處。
一般說來,生物化學側重于生命的化學過程、參與這一過程的作用物、產品以及酶的作用機制的研究。
例如在細胞呼吸、光合作用等過程中物質和能的轉換、傳遞和反饋機制都是生物化學的研究內容。
分子生物學是從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發展起來的,現在更多的仍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基因表達、調控等方面的機制問題。
生物物理學是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生命活動的物理和物理化學過程的學科。
早期生物物理學的研究是從生物發光、生物電等問題開始的,此后隨著生物學的發展,物理學新概念,如量子物理、信息論等的介入和新技術如 X衍射、光譜、波譜等的使用,生物物理的研究范圍和水平不斷加寬加深。
一些重要的生命現象如光合作用的原初瞬間捕捉光能的反應,生物膜的結構及作用機制等都是生物物理學的研究課題。
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量子生物學以及生物控制論等也都屬于生物物理學的范圍。
生物數學是數學和生物學結合的產物。
它的任務是用數學的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研究生命過程的數學規律。
早期,人們只是利用統計學、幾何學和一些初等的解析方法對生物現象做靜止的、定量的分析。
20世紀20年代以后,人們開始建立數學模型,模擬各種生命過程。
現在生物數學在生物學各領域如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分類學等領域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使這些領域的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物數學本身也在解決生物學問題中發展成一獨立的學科。
有少數生物學科是按方法來劃分的,如描述胚胎學、比較解剖學、實驗形態學等。
按方法劃分的學科,往往作為更低一級的分支學科,被包括在上述按屬性和類型劃分的學科中。
生物界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
為了揭示某一層次的規律以及和其他層次的關系,出現了按層次劃分的學科并且愈來愈受人們的重視。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分子層次的生命過程的學科。
它的任務在于從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去揭示各種生命過程的物質基礎。
現代分子生物學的一個主要分科是分子遺傳學,它研究遺傳物質的復制、遺傳信息的傳遞、表達及其調節控制問題等。
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層次生命過程的學科,早期稱細胞學是以形態描述為主的。
以后,細胞學吸收了分子生物學的成就,深入到超微結構的水平,主要研究細胞的生長、代謝和遺傳等生物學過程,細胞學也就發展成細胞生物學了。
個體生物學是研究個體層次生命過程的學科。
在復式顯微鏡發明之前,生物學大都是以個體和器官為研究對象的。
研究個體的過程有必要分析組成這一過程的器官過程、細胞過程和分子過程。
但是個體的過程又不同于器官過程、細胞過程或分子過程的簡單相加。
個體的過程存在著自我調節控制的機制,通過這一機制,高度復雜的有機體整合為高度協調的統一體,以協調一致的行為反應于外界因素的 *** 。
個體生物學建立得很早,直到現在,仍是十分重要的。
種群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種群的結構、種群中個體間的相互關系、種群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種群的自我調節和遺傳機制等。
種群生物學和生態學是有很大重疊的,實際上種群生物學可以說是生態學的一個基本部分。
以上所述,還僅僅是當前生物學分科的主要格局,實際的學科比上述的還要多。
例如,隨著人類的進入太空,宇宙生物學已在發展之中。
又如隨著實驗精確度的不斷提高,對實驗動物的要求也越來越嚴,研究無菌生物和悉生態的悉生生物學也由于需要而建立起來。
總之,一些新的學科不斷地分化出來,一些學科又在走向融合。
生物學分科的這種局面,反映了生物學極其豐富的內容,也反映了生物學蓬勃發展的景象。
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
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地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
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
至此,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復雜的生命形式。
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
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
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隱鏈汪最早的生命證據。
原始地殼的出現,標志著地球由天文行星時代進入地質發展時代,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也開始逐漸形成。
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后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后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在中世紀的西方,《圣經》上描繪的上帝,在七天之內造就萬物之說,也是非常流行。
今天看來,生命起源并不像這些古老傳說,或神話描繪的那樣,但表明了人類長期以來,對生命起源之謎傾注了極大地熱情和關注。
但生命起源應該是怎樣發生的?科學又是怎樣對這一千古之謎進行探索的?我們已經取得了哪些進展?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首先,生命起源之說,第一個謎是生命的時間,起源的時間問題。
在中世紀的西方,人們對《圣經》的上帝造人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
在1650年,一位愛爾蘭大主教根據圣經上所描述的,計算出上帝創世的確切時間是公元前4004年,而另一位牧師甚至把創世時間更加精確地計算到公元前4004年10月23號上午九點鐘。
也就是說,生命起源距今是六千年前,這當然不是真的,而真的是什么呢?真的就是用科學的回答,科學是怎么回答這個生命起源的時間呢?那就是說用化石,是保存在巖石中的化石來回答。
我們知道,生物死亡后,它們的遺跡在適當的條件下,就保存在巖石之中,我們把它們稱作化石。
地質歷史中形成的巖層,就像一部編年史書,地球生物的演化歷史,就深深埋藏在這些巖石之中,年代越久遠的生物化石,就保存在巖層的最底層。
迄今為止,我們發現了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來自澳大利亞西部,距今約三十五億年前的巖石,這些化石類似于現在的藍藻,它們是一些原始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見的。
它的大小只有幾個微米,到幾十個微米。
因此我們可以說,生命起源它不晚于三十五億年。
同時我們知道地球的形成年齡大約在46億年前,有這兩個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到生命起源的年齡,大致可以界定在46億年到35億年之間。
今天,隨著科學的發展,地質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受到了大量的小行星和隕石的撞擊,它是不適合生命的生存。
與其說當時地球上有生命,還不如說它在毀滅生命,因此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時間,它不早于40億年。
另外,在格陵蘭的38.5億年的巖石中發現了碳,這個碳的話,我們知道,碳分兩種,一個無機碳、一個有機碳。
另外,這個碳的話,它有重碳和輕碳之分,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碳之中的輕碳和重碳之比,就來可以推測這些碳的來源。
科學家根據碳的同位素分析,推測這些碳它是有機碳,是來源于生物體。
也就是說,這樣我們把生命起源的時間大大縮短了,也就是在距今40億年到38億年之間,自從地球灶仔上生命起源之后,喚族一直到現在45億年,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史。
好,首先我們現在已經有了生命起源的時間概念,是距今40億年到38億年之間。
那生命是怎樣起源的?它在什么地方起源的?這樣我們不得不回顧一些有關生命起源的假說。
第一個是創世說,在《舊約全書》的第一章寫到,上帝在七天之內創造了世間之萬物,在中世紀的西方大家普遍接受這個觀念,可以說一直到現在,這種觀念還被很多人接受,當然這也不是真的。
第二個呢,是自生論,比如說希臘人認為,昆蟲生于土壤,春天萬象更新,種子從泥土里萌發,昆蟲從去年留下的卵殼中破殼而出。
但這不是生命的起源,而是生命的延續,可以說這個自生論,現在已經被徹底拋棄了。
與這個類似的說法,還有比如說埃及人認為生命來自于尼羅河,在中國古代也有腐草生螢之說。
第三個有關生命起源的假說,就是有生源論,這個在19世紀的西方也相當地流行,有生源論認為,生命是宇宙生來就固有的,你要問我生命從哪里來的,你首先給我回答一個問題,宇宙怎么起源的?物質怎么來的?你給我回答了物質是怎么來的,生命我就可以說是從哪兒來的,其實這是一個不可知論。
在20世紀的后半葉,有生源論逐漸發展到現在的宇宙胚種論,直到現在,有許多科學家認為,生命必須的酶,像蛋白質,和遺傳物質的形成,需要數億年的時間,在地球早期并沒有可以完成這些過程的充足時間段。
因為它就兩億年,因此他們認為生命一定是以孢子或者其他生命的形式,從宇宙的某個地方來到了地球,這種觀念也是有一定的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