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歷史故事的成語?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完璧歸趙、圍魏救趙、退避三舍、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一鼓作氣、千金買骨、諱疾忌醫、臥薪嘗膽、殺妻求將、驚弓之鳥、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為馬、焚書坑儒、圖窮匕見、那么,含歷史故事的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關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有:毛遂自薦、臥薪嘗膽、塞翁失馬、聞雞起舞、破釜沉舟、一鳴驚人。
1、毛遂自薦(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釋】指自己推薦自己去擔任某項工作或職務。
【近義詞】自告奮勇、挺身而出
【反義詞】自慚形穢、讓位于賢、畏縮不前
【造句】學校需要能干的志愿者,小剛毛遂自薦。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軍隊包圍了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說服帶梁楚王與趙國結盟出兵,解救趙國。平原君打算從手下三千多門客中挑選二十人做隨從,但挑來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著急時,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說:“讓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隨便到哪里,都好象錐子放在布袋中,一定會露出尖鋒來。可你來了三年,沒人說起你的大名,可見沒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說:“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會脫穎而出,何止露出一點尖鋒呢!”平原君見他說的有理,便帶毛遂等二十人來到了楚國。
平原君請楚王結盟出兵,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十九個門客十分著急,但卻沒了主意。
毛遂按劍上前說:“訂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無非利害二字而已,這樣明白為何現在還不決定!”楚王大怒,斥道:“我與你主人說話,你來干什么?還不與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沒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幾步說:“現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萬兵馬都沒有用了!”楚王自知理虧,又怕毛遂真的動武,一時無言對答。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枯仔頌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戚笑)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羽)單刀赴會(關羽)沒鄭
望梅止渴(曹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
(文與可)
關于歷史故事的成語42條
1、十面埋伏:意思是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2、單刀赴會: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后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3、才高八斗:比喻人極有才華。
4、初出茅廬: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5、驚弓之鳥: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6、鞠躬盡瘁: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7、樂不思蜀: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8、多多益善:益:更加。越多越好。
9、手不釋卷: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10、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11、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12、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13、投筆從戎: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4、三顧茅廬: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5、煮豆燃萁:燃:燒;萁:豆莖。
與歷史故事有關的成語有望梅止渴、四面楚歌、臥薪嘗膽、背水一戰、圍魏救趙、負荊請罪、紙上談兵、完璧歸趙、草木皆兵、指鹿為馬、唇亡齒寒等。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他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2、四面楚歌。
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的情節,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念宏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3、背水一戰。
漢軍面臨大敵,后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后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后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后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4、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臥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后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春秋 時, 越王 勾踐 戰敗,為吳所執,既放功率表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于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后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蘆大陸,不敢安逸之典。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陪頃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仿行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以上就是含歷史故事的成語的全部內容,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完璧歸趙、圍魏救趙、退避三舍、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一鼓作氣、千金買骨、諱疾忌醫、臥薪嘗膽、殺妻求將、驚弓之鳥、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為馬、焚書坑儒、圖窮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