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發明了語文?葉圣陶。葉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那么,是誰發明了語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倉頡,乃上古時代人,據傳是中國漢文字的創始人、軒轅皇帝的記事官員、中華民族的文字之相、中國“四圣”之一,本姓侯岡,名頡。由于他創造文字,功德無量,黃帝賜他“倉 ”姓,意即倉頡是人下一君,君上一人。倉頡出生于陜西白水縣北塬鄉楊武村,終年111歲,卒于白水縣史鄉利鄉亭(今倉頡廟)。倉頡依據象形創造文字,他把創造的文字整理成兩本書(后經隨亂失傳),現存“倉頡鳥跡書碑石”藏于倉頡廟前殿內,通過畫卦、結繩,再到鳥跡書是破天荒的事業,是文字的發展過程。當地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埋葬他的地方栽植松柏,修建廟院、墓冢,即現在的倉頡廟。此廟在東李宏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初具規模,現保存碑石16通,其中以“倉圣鳥跡書碑石”和“東漢延熹五年的倉頡廟碑”最為珍貴(現已移遷至西安碑林)。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后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此宴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森擾銀。漢代后,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
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后,開始開辦新學堂.國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故當時稱為“國文”課.五旦殲四運動爆發以后,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于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衡遲睜鮮明的口語特點咐歲,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葉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并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后,葉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采納,隨后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母語課程通用名稱。
傳說漢字是黃帝時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突發靈感而創造出來的。
人類發明使用文字的歷史,或許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這與我枯攔殲們如何判斷什么樣的符號屬于文字的標準有關,當然也與考古衡滾發掘工作的進展有關,而且也與古文字信息載體的耐久性有關。事實上,人類文明是一種存在的過程,而記錄這種過程的信息及其載體,也是多種多樣的。
一般來說,人類文明的信息記錄,包括主觀記錄和客觀記錄兩大部分。所謂主觀記錄,是指人類用符號記錄自己的生存信息,用實物保留自己的生存信息。所謂客觀記錄,就是人類無意間留下的生存信息,例如遺棄的石器、用火的痕跡、吃剩的獸骨,以及由于人類的生存而對自然環境及其生物的物種結構所造成的可以察覺的變化。
對于中國來說,在先夏時期(4200年前至10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相當多的文字符號或類似文字的圖畫、圖案、符號。不過,我們今天通常只能夠在陶器、骨器、玉器、青銅器、巖石等耐久性的載體上,看到這些文明信息的符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古代先民不曾在其它載體上留下過文明信息符號,因為許多不耐久的載體可能已經消失了。例如,遠古神話傳說就是一種人類早期記錄信息的載體,在沒沖中國的遠古神話傳說中就記有伏羲時代創造的復雜符號體系(八卦符號),黃帝時代創造出完整的文字體系(蒼頡造字)。
關于中國文字的起源,主要有兩個問題:
一是文字的創始人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
諸多學者說法不一,但都認為這時間大約相當于傳說的五帝時期之初上至三皇時期。
二是文字創制的方法或途徑。
在這個問題上,歷代學者各抒己見,缺乏共識,這包括:
1,文字源于結繩。認為文字是在上古時期結繩治事的啟示下創制而成的
。
2,文字始于八卦。認為文字產生于易卦的卦象,如乾卦為天,坤卦為地,坎卦為水,離卦為火等。
3,倉頡視龜作書。認為倉頡受到靈龜的啟示創制了文字。
4,文字、圖畫同源。認為書畫異名而同體,在文字產生的初期,書亦畫燃弊巖,畫亦書。
5,文字源于圖畫。認為二者并不同源,圖畫在先,文字在后,文字是在圖畫的基礎卜穗上產生的。
6,文字源于先民的社會實踐。認為文字的產生直接導源于原始的記事方法
。
7,中國文字西來說。認為中國的文字是從西亞皮御或埃及傳來的。
對文字起源的上述見解,在當代學術界仍沒有就哪一種說法達成廣泛的共識。
世謂倉頡為中國文字的創造者,稱之“倉圣”。
倉頡(約公元前4200年左右K)今白水縣城東洛河東岸史官鎮人,生平無可考。清人輯《世本·作篇》中說他是黃帝的“右史”。
倉頡據說長相奇特,《論衡·骨頭相》中說“倉頡四目”,所以他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心機。倉頡看見鳥獸蹄爪的印痕,便悟出世間文理的相別異,于是靈感涌動,創造了文字。這種文字叫“鳥跡書”。現存于白水縣倉圣廟的鳥跡書碑上,刻有28個字母,實際上是一種象形性的文字符號。造字是一件太偉大、太奇妙、太崇高的神圣工作,在當時的人類社會引起巨大震動。《淮南子·本經訓》中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降糧食),鬼夜哭。”人們用這種想象的情景,表達自己對倉頡巨大功績的稱頌、感激與崇拜。
漢字,并非倉頡一人創造,在他之前與同時,已有別人創造的零星的簡單的圖形筆畫,他予以收集、整理、加工、提高,加上自己的創造,集大成為眾多的漢字。《荀子·解蔽》中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租虛。”倉頡創造整理出大批漢字,這是劃時代的創舉。它結束了原始人結繩記事的歷史,將人類文明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倉圣造字,反映了中華民族進化發展史上的一個大轉折的時代特征,體現了中化民族的文明之光。
以上就是是誰發明了語文的全部內容,文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圣。《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