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近代歷史?武漢起義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的歷史見證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起義門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距今700多年歷史。1911年10月10日,那么,武漢近代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中國近代史上,三鎮遍布革命勝跡,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義于此,現喚汪存有起如鏈乎義門舊址,武昌閱馬場的紅樓是當時的指揮中心,現存有孫中山的紀念銅像。渣悉
武昌之名,源于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逗悶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于明代以后,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準,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后,先后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后,先后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花園山湖北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機關遺址(武昌胭脂路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由吳祿貞等人于1903年創設,是湖北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機關。現無存)
2、日知會舊址(武昌崇福山街33號,為辛亥革命時期湖北秘密革命團體日知會機關地,建于1906年。)
3、湖北共進會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民居。位于漢口楚善里28號,是當時全國共進會湖北分會的總機關部,建于1909年春。)
4、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指揮機關舊址(現為重建。位于漢口楚善里19號,1911年10月9日,因湖北共進會機關發生爆炸事件而遭破壞。)
5、文學社機關暨武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武昌小朝街85號。文學社機關建于1911年初,同年8月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后,設起義總指揮部于此。抗戰時期毀于戰火。)
6、三烈士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解放路今武昌造船廠內,為紀念起義前夕犧牲的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而立。)
7、辛亥首義烈士祠(武昌紫陽路127號,1911年11月湖北軍政府為紀念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等烈士所建。原建筑已毀,現僅存牌坊。)
8、武昌首義發難處——工程營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紫陽湖東畔,現湖北省總工會院內,因工程營官兵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此率先舉義而聞名。
武昌起義軍政衫段府舊址(紅樓)、八七會議會址、武漢國民政府舊址(4-229)、湖泗瓷窯址群、武漢農賀塌轎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大智門火車站、江漢關大樓、武漢大學早期建筑、詹天佑故居、漢口近代建筑群、漢禪肆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6-997)
1、花園山湖北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機關遺址(武昌胭脂路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由吳祿貞等人于1903年創設,是湖北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機關。現無存)
2、日知會舊址(武昌崇福山街33號,為辛亥革命時期湖北秘密革命團體日知會機關地,建于1906年。)
3、湖北共進會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民居。位于漢口楚善里28號,是當時全國共進會湖北分會的總機關部,建于1909年春。)
4、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指揮機關舊址(現為重建。位于漢口楚善里19號,1911年10月9日,因湖北共進會機關發生爆炸事件而遭破壞。)
5、文學社機關暨武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武昌小朝街85號。文學社機關建于1911年初,同年8月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后,設起義總指揮部于此。抗戰時期毀于戰火。)
6、三烈士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解放路今武昌造船廠內,為紀念起義前夕犧牲的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而立。)
7、辛亥首義烈士祠(武昌紫陽路127號,1911年11月湖北軍政府為紀念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等烈士所建。原建筑已毀,現僅存牌坊。)
8、武昌首義發難處——工程營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紫陽湖東畔,現湖北省總工會院內,因工程營官兵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此率先舉義而聞名。
以上就是武漢近代歷史的全部內容,在中國近代史上,三鎮遍布革命勝跡,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義于此,現存有起義門舊址,武昌閱馬場的紅樓是當時的指揮中心,現存有孫中山的紀念銅像。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業興起和經濟發展,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