贅生物是指?機體或器官內、外面在病理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突出物的總稱。按其性質可分為非腫瘤性和腫瘤性兩種。前者如細菌性心內膜炎時心內膜上的贅生物,后者多由腫瘤突出而形成心瓣膜上的贅生物受血流沖擊脫落后,可造成腦、腎、那么,贅生物是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多余腫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粘拆物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息是多出、盈余之意,《說文解字》記載“息,寄肉也。”《黃帝內經·玉篇》說“瘤,息肉也。”息肉屬于良性腫瘤的一種。不過那些生長在皮下的囊腫、脂肪中的脂肪瘤、肌肉內的肌瘤等,也可引起體表的隆起,但不屬息肉范疇。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給它命名。如長在聲帶上的稱"聲帶息肉",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以此類推。若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多發性息肉"。
非腫瘤性病變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國外1995年報告,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5%,國內報告的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占62.5%。其次為炎癥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沉著是膽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膽固醇沉著于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羅-阿竇增多及肌層增厚而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點為多發性小息肉,曾有膽固醇息肉74例病例報告顯示:直徑小于10mm者占97%,50%為多發性,平均3.09±3.31個(腫瘤性息肉多為單個病變,有臨床鑒別意義)。膽固醇息肉質脆帶細,易與黏膜分離,不伴有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便伴有炎癥也很輕微,到目前為止未見有癌變報道。
腸管贅生物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總稱,包括腫瘤性贅生物和非腫瘤性贅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變,與癌發生關系密切,后者與癌發生關系較少。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并不容易區分罩侍,常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待病理手悶搏學確診后再進一步分類,因此臨床上所謂的腸管贅生物并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畢祥質,通常臨床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
您好,贅生物是慢性炎癥刺激引起的,是指多余長出來的舉伏,正御攜與局部組織有區別的,不參與功能活動的、依賴于組織生長的拆做東西
概述
凡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粘孝中膜受長期炎癥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臨床上息肉可為單個或多個,以大腸息肉多見且癥狀較明顯。息肉癥視癥狀輕重不同可采用中西藥物,腸鏡,鐳射,冷凍,套扎及經腹或經肛門等多種辦法進行治療。
臨床表現
1.間斷性便血或州鬧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繼發炎癥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亦有引致腸套疊外翻脫垂者。
2.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癥狀。
3.直腸指診可觸及低位息肉。
4.肛鏡,直乙鏡或纖維結腸鏡可直視見到息肉。
5.鋇灌腸可顯示充盈缺損。
如何治療
1.單純結腸或結腸息肉為主,可行全結腸切除,回腸腹部造瘺或回腸貯袋成形直腸吻合術,定期隨診,檢查直腸殘端粘膜情況。
2.全結腸切除加直腸粘膜剝除,回腸貯袋成形,直腸鞘內肛管吻合術。
3.伴有全消化道息肉無法根治者,當巧跡山出現腸套疊,大出血等并發癥時可作部分腸切除術。
是機體升弊或在各種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卜饑部組織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吵伍控,導致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在局部形成腫塊
以上就是贅生物是指的全部內容,1、聽你的敘述可能是尋常疣或者軟纖維瘤一類的東西 2、治療比較簡單,去大點的醫院皮膚科做電燒或者激光治療,一分鐘就治完,過程中有少許的疼痛,不過可以打麻藥(可能要多交一點點麻醉費),治療完也不需要特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