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歷史讀后感?這次會議在9月30日勝利閉幕,從而最后完成了建國的會議準備工作。“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這是毛澤東在人民英雄紀念碑默哀時說的。那么,建國歷史讀后感?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建國大業》這部影片,集中反應了自1945年抗戰勝利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一直到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五年間的風云變幻,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建國大業》充分利用了電影蒙太奇手法將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宏觀和微觀間切換,增強了影片的歷史真實感和內容上的厚實感。同時,還用虛實相映的手法表述歷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達到再現歷史的目的。如李公樸被害是通過聞一多演講來展示,聞一多及后來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則以畫面來展現。又如用寫意的戰爭場面來烘托建國的艱辛。同時,以大量的鏡頭展現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為民主建國做出的努力和犧牲,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敵機轟炸西柏坡x住處未爆炸的炸彈這一細節,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歷史真實感。影片的重點,是國共兩黨的實力如何從勢均力敵、針鋒相對,到最后共產黨技高一籌,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讓歷史的天平終于傾向在共產黨一邊,中國的歷史從此改變了前進的方向。
共產黨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從《建國大業》一片來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調始終灌注整部影片,當時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產黨陣營,這也是政治協商制度誕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證。相比之下,另一陣營的國民黨,派系紛爭內耗,一黨獨攬,自挖墻腳,眾親叛離,諸如蔣經國、白崇禧等經世之才的一度無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今天,在升國旗的時候,我想起了我學過的一篇課文《開國大典》。這篇文章講述了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的那一天,在******廣場上舉行的大型的開國慶典時的盛況,也讓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主席站在在天安門廣場的主席臺上,在嘹亮的國歌的伴奏下,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全場的人民歡呼雀躍起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通過無線電,傳到了大江南北,傳到了長城內外,傳到了全世界。
這一刻是每個中國人都無法忘懷的,因為從這一刻起,我們——中國人終于有了自己的國家——中國,我們的國家也成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員了,我們終于站起來了!
這一刻怎能不使人歡呼?這一刻怎能不使人雀躍?因為迎接我們的將是光明與富足,迎接我們的將是美好的明天和未來。
但是我們又怎能忘記這幸福時刻到來前的艱辛?想想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多少英雄拋頭顱、灑熱血!寧死不屈的劉胡蘭,視死如歸的李大釗,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還有無數的無名英雄,是他們犧牲了自己,才換來了今天這個令人激動的時刻啊!
讀完這篇文章,我知道了許多我不曾了解的歷史,我記住了那個神圣的日子——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今年是我們祖國59歲的生日,我知道了許多偉大的人物,有毛澤東,鄧小平,長林渠等等,讓我明白了,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沒有哪個國家還敢欺負我們,我們不是東亞病夫了,我門這條巨龍就要騰飛了,這是全國人民的美好愿望。
今天我將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看到最后一篇的時候,我不禁流下了眼淚,因為最后一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
其中令我十分感動的是一段話:“我們團結起來,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我們的民族從此列入愛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著,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文明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這是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說的話,是啊!我們中國人受侵略、受欺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次會議在9月30日勝利閉幕,從而最后完成了建國的會議準備工作。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這是毛澤東在人民英雄紀念碑默哀時說的。在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著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之后廣場上響起了排山倒海的掌聲。
中國人站起來了,以后我們一定要經過努力站得更高。為國家做出貢獻。
寫讀后感需要真情實感,所以還是自己閱讀后,自己動筆比較好,下面提供關于讀后感的寫作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寫作方法: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2)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3)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
在喜迎祖國六十華誕之時,我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現在回想起來,仍感慨萬千。《建國大業》再現了宏大的歷史場面,將感情刻畫得細致入微,以之作為國慶獻禮正當其時。我在盛大的視聽享受之后也偶有所感,付諸筆墨,希望可以起拋磚引玉之效。
《建國大業》這部影片,集中反映了從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一直到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這五年間的風云變幻,展示出一副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以一百五十分鐘的膠片再現了眾多歷史重大事件,使人真實地體會到那崢嶸歲月,那熊熊戰火,那滾滾狼煙。
影片的重點放在了國共兩黨的實力變化之上:從勢均力敵、針鋒相對,到最后共產黨技高一籌、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讓歷史最終傾向共產黨一邊,中國的歷史從此有了更光輝的一章。而我覺得,共產黨贏得這場戰爭,是得了民心。
從影片來看,無論是從共產黨主動要求談判,還是解放軍官兵進上海,為了不擾民,都睡在街上。都反映了《建國大業》“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要基調。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的就是得天下必先得民心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像那秦末陳勝吳廣率領的農民起義,便是順應了民意。
以上就是建國歷史讀后感的全部內容,如今,中國已經變得富強了。不過我們也不能忘記過去那段屈辱的歷史,我們還是要努力學習,有朝一日該為民族奮斗,該為人民奮斗的就是我們這一輩的人了,因此,我們要時刻做好準備,為中華民族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