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是歷史故事嗎?驚弓之鳥是歷史典故的成語 「驚弓之鳥」的典故出自戰國策里,神射手更贏射雁的一段故事。話說兩千幾百年前的一天,更贏和魏王共處時,仰見飛鳥,便對魏王夸口:「臣可以為大王拉弓虛射,不必用箭,就可以把飛鳥射下來。那么,驚弓之鳥是歷史故事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驚弓之鳥是歷史典故的成語
「驚弓之鳥」的典故出自戰國策里,神射手更贏射雁的一段故事。話說兩千幾百年前的一天,更贏和魏王共處時,仰見飛鳥,便對魏王夸口:「臣可以為大王拉弓虛射,不必用箭,就可以把飛鳥射下來。」魏王大吃一驚道:「世上真的有箭法可以到這種境界嗎?」更贏自信滿滿地說:「沒問題。」
沒多久,有孤雁從東方飛來。更贏果然虛設一箭,將其射下。魏王幾乎不敢置信。更贏倒是老實,解釋說:「其實這只雁會落下,是因為身懷暗傷也。」魏王曰:「先生何以知之?」更贏回答說:「我早就觀察出這只雁飛淂緩慢,而且鳴聲悲切。飛淂緩慢,可見舊傷還在疼痛;鳴聲悲切,可見離群很久了。換句話說,舊傷未愈而驚恐之心未去也。所以一聞我的弓弦之音,急著高飛,反而被舊傷拖累而墜地了
驚弓之鳥
【漢語注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
【漢語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遇到一點動靜就惶恐不安的人。也作“傷弓之鳥”。同“驚弦之鳥”。 這里的“驚弓”是倒裝的,其意思是“為弓所驚”;之:結構助詞"的" 。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側重于指受到驚嚇后遇事緊張或疑神疑鬼的人。
【近義詞語】傷弓之鳥、漏網之魚
【反義詞語】初生牛犢
【成語出處】《戰國策17·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勝,現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反過來說,它啟示我們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
驚弓之鳥是歷史典故的成語
「驚弓之鳥」的典故出自戰國策里,神射手更贏射雁的一段故事。話說兩千幾百年前的一天,更贏和魏王共處時,仰見飛鳥,便對魏王夸口:「臣可以為大王拉弓虛射,不必用箭,就可以把飛鳥射下來。」魏王大吃一驚道:「世上真的有箭法可以到這種境界嗎?」更贏自信滿滿地說:「沒問題。」
沒多久,有孤雁從東方飛來。更贏果然虛設一箭,將其射下。魏王幾乎不敢置信。更贏倒是老實,解釋說:「其實這只雁會落下,是因為身懷暗傷也。」魏王曰:「先生何以知之?」更贏回答說:「我早就觀察出這只雁飛淂緩慢,而且鳴聲悲切。飛淂緩慢,可見舊傷還在疼痛;鳴聲悲切,可見離群很久了。換句話說,舊傷未愈而驚恐之心未去也。所以一聞我的弓弦之音,急著高飛,反而被舊傷拖累而墜地了
【出自】:《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原文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發而)隕也。”驚弓之鳥(譯文):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高大的臺下,他們抬頭看見一只飛鳥,更羸對魏王說:“我為大王表演一個拉弓虛射就能使鳥掉下來的技能。”魏王搖頭笑笑:“射箭技術可以達到這么高的水平嗎?”更贏說:“能。”過了沒有多久,一只孤雁從東方徐徐飛來,更羸擺好姿式,拉滿弓弦,虛射一箭,雁應聲而落。魏王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驚嘆道:“箭術難道真的可以達到這種地步?”更羸於下弓解釋說:“這是一只有隱傷的鳥,聽見弦聲驚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術高明!”魏王更納悶了:“大雁在天空中飛,先生怎么知道它有隱傷?”更羸回答說:“它飛得慢,是因為舊傷疼痛,鳴聲又凄厲,是因為長久失群,原來的傷口沒有愈合,驚恐的心理還沒有消除,一聽到弦聲,就猛一下子搧動翅膀往高處飛,瞬間就牽動舊的創傷,疼得使它跌落下來。
以上就是驚弓之鳥是歷史故事嗎的全部內容,算是歷史故事。驚弓之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gōng zhī niǎo。指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勝,現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出自于《戰國策· 楚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