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析?通過搜集和整理獲得史料,進行分析得出能夠揭示歷史過程、本質及規律的認識。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歷史比較分析法、歷史計量分析方法、歷史心理分析方法、歷史系統分析方法等。歷史比較分析方法又稱“比較史學”,即通過對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條件下的各種歷史現象進行縱向或橫向的比較,分析異同,那么,歷史分析?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 + 政治 + 文化 + ……)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 + 生產關系 + 經濟結構 + 經濟格局 + ……
⑵政治背景=政局 + 制度 + 體制 + 政策 + 階級 + 民族 + 外交 + 軍事 + ……
⑶文化背景=文化政策、思想、宗教 + 科技 + 教育 + ……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
1、經濟:自然經濟 + 資本主義萌芽 + 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敗:官場 + 軍隊 + 財政 ②階級矛盾狀況。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國際:
1、經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國家需要市場、原料。
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
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相對落后、生活貧困
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
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于一戰等。
2、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 +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分析。
課本中各章節的知識之間是聯會貫通,需要同學們自己在學習中用心去思考和領悟。我整理了歷史學習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
一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主要有7個因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后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二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
關于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占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
束。
通過搜集和整理獲得史料,進行分析得出能夠揭示歷史過程、本質及規律的認識。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歷史比較分析法、歷史計量分析方法、歷史心理分析方法、歷史系統分析方法等。
歷史比較分析方法又稱“比較史學”,即通過對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條件下的各種歷史現象進行縱向或橫向的比較,分析異同,探索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或特殊性的一種史學分析方法。“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
國外學者把它劃分為兩種模式,歷史類型性比較,即具有同類特征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和作為理論的并行論證的歷史比較。
中國學者把歷史比較分為: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宏觀比較、微觀比較。
歷史計量分析方法又稱計量史學或歷史定量分析方法,指運用數學分析方法、統計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通過各種數據關系,揭示和認識歷史的一種方法。比如《史記.貨殖列傳》、《漢書.識貨志》等
這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離不開價值觀和理論的指導;要處理好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關系;有時也要與其他歷史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如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某一朝代社會上各階層的狀況,即需要階級分析方法、社會學方法對其進行深入分析,還需要對所能收集到的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類,進行定量分析,必要時對整理出的數據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等等。
歷史分析法是指歷史學家用來研究和撰寫過去歷史的技術和指南的集合。
二手資料、一手資料和來自考古學的物證都可以利用,而歷史學家的技能在于識別這些資料,評估它們的相對權威,并適當地結合它們的證詞,以構建準確可靠的圖景。過去的事件和環境。
在歷史哲學中,在認識論的子領域內提出了一種健全的歷史方法的性質和可能性的問題。研究歷史方法和不同的歷史書寫方式被稱為史學。
七步程序:
1、 如果消息來源都同意一個事件,歷史學家可以認為該事件已得到證實。
2、 但是,多數不統治;即使大多數資料都以一種方式關聯事件,除非它通過批判性文本分析的測試,否則該版本不會占上風。
3、 如果無法類似地確認整個文本,則可以通過引用外部權威的某些部分來確認其帳戶的來源的全部內容。
4、 當兩個來源在某一點上存在分歧時,歷史學家會選擇最“權威”的來源——即專家或目擊者創造的來源。
5、 一般來說,目擊者是首選,特別是在普通觀察者可以準確報告所發生的事情的情況下,更具體地說,當他們處理大多數同時代人都知道的事實時。
6、 如果兩個獨立創建的來源就一個問題達成一致,則每個來源的可靠性都會顯著提高。
具體分析方法的一種,即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方法。客觀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分析事物要把它發展的不同階段加以聯系和比較,才能弄清其實質,揭示其發展趨勢。有些矛盾或問題的出現,總是有它的歷史根源,在分析和解決某些問題的時候,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才能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
一、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2、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 3、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6、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二、 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1、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2、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3、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4、事件、事態過程=準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 三、 歷史影響、意義和教訓 1、 性質分析:任務+領導階級+主力+手段+結果…… 2、 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3、判斷成敗及原因 4、經驗教訓或啟示:(經驗+教訓)→啟示 5、歷史評價=(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史實+結論
以上就是歷史分析的全部內容,歷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2、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 3、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