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歷史?昆曲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1、昆曲的定義:昆曲,又稱昆劇、昆腔、昆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那么,昆曲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昆曲在我國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紀末就已流行在江蘇省昆山縣一帶,后來在明代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年)昆山曲音樂家魏良輔等人,在總結南北曲傳統基礎上,吸收了南戲諸聲腔的特點和長處,創造出一種細膩輕柔的腔調,稱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簫、管、笛等樂器,這比當時流行的其他聲腔有很大的進步,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就流傳開來,后來人稱昆山腔,也叫昆曲。五百年來,經過無數劇作家、音樂家、演員和人民群眾的不斷豐富加工,昆曲成為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戲曲劇種之一,很多劇種至今還保留演出昆曲劇目,成為多種古典藝術高度綜合的代表劇種。昆曲特點:主要表現在劇本、音樂、表演三個方面:l、劇本:昆曲劇本采用了宋、元時代的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每出大戲分很多折子,每折戲自成單元,都有一個貫串在總的情節上相對完整的小段情節,它的許多單折戲可以獨立演出。在文學語言上,它繼承了古代詩歌、唐詩、宋詞、元曲的優點和長處,采用了長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把漢語的音樂性發揮得非常充分,通過字調、韻律、句法結構,產生一種剛柔、長短輕重和諧的藝術效果,京劇則采用七言詩歌發展而來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數都是固定的。
昆曲(昆劇)是中國古典戲劇的代表劇種,也是中國最優雅的文學和最精致藝術結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於元末明初江蘇昆山一帶,故而得名.它有著近六百年漫長的歷史,劇目豐富,名作林立,文詞典雅;表演技藝載歌載舞,細膩傳神;唱腔音樂清麗婉轉,淡雅飄逸,在戲曲史,藝術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有著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末,昆曲曾在華夏大地縱橫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形成了空前絕后的社會性癡迷,創造了中國古典戲劇的高峰,它對許多后起戲曲劇種的生成和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素有「百戲之師 」之盛譽.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遺產即「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之殊榮 昆劇,是指用昆山「水磨調」來演唱的戲曲劇種.它既可用以演唱體制劇種中的「明清傳 奇」和「雜劇」,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雜劇」和宋元「南曲戲文」,其中以「明清傳奇」為主 從北宋永嘉鄉土歌舞小戲和南宋「永嘉雜劇」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南戲」,從它的發源地浙江永嘉(溫州)九流十折,逐漸流傳至江西南豐,浙江杭州,江蘇昆山等地,并與當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講的「土語」相融合,於是大約在元末明初產生了被稱為「南曲戲文」的四大聲腔-即江西的「弋陽腔」,浙江的「海鹽腔」,「馀姚腔」和江蘇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從腔調上說,還是一種比較粗糙的地方土腔.據史籍記載,元末當地聲樂家顧堅就曾對演唱加以改進.當時所唱的唱詞體裁多為「月兒彎彎照九州」之類的民間歌謠,小調和一些南戲曲詞.據明代《涇林續記》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設宴邀請一些有社會名望的高壽老人,應 邀赴宴當中有一位九十歲的老人叫周壽誼.朱元璋知道周壽誼是昆山人,便問周壽誼:「人們都說昆山腔好聽,你會唱嗎」.周壽誼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兒彎彎照九州」.那時的昆山腔究竟怎麼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現今我們所聽,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 隆慶間經等人精心琢磨創發出來的一種藝術歌曲-昆腔「水磨調」 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約西元1531-1541年),清曲家魏良輔住在昆山附近的太倉.自明以來,江南古城蘇州一帶,上流社會演唱北曲之風頗盛,演唱水平也很高.文人士子對已「北曲化」,「文士化」的南曲也是關注有加,比如長州人士祝允明雖視南戲諸腔為「愚人蠢工」所為,但對昆山腔度新聲,在散曲清唱上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另外陸采更作《王仙客無雙傳奇》,從戲曲上提高昆山腔藝術.昆山腔在明代正德以前,與海鹽,馀姚,弋陽等腔調一樣,都只有鑼鼓伴奏,到了嘉靖年間則有了笛,管,笙,琵琶等管弦樂的伴奏.而且在邵燦《香囊記》的影響之下,許多劇作家也附庸而興起駢麗化的風氣來.當時這些被昆山腔用來演唱的明代「新南戲」劇本,則被曲論家呂天成改稱作「舊傳奇」,而著錄在他所著的《曲品》之中.然而,到了嘉靖晚葉,以魏良輔為代表的一大批吳中曲家仍「憤南曲之訛陋」,乃盡情發揮昆山腔流麗悠遠的特點,對昆腔曲劇做了更進一步的改革.特別是魏良輔,博采眾長,透過與同道的切磋,甚至「足不下樓」,十年如一日潛心鉆研,最終成就了「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昀,功深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傳衍至今而成為最高尚的中國藝術歌曲.在創發「水磨調」的同時,魏良輔又和他的同道在原有的笛,管,笙,琵伴奏樂器中加入了三弦,箏,阮等弦樂器,使之成為以笛為主的管弦眾樂合奏.一方面強化了「水磨調」的音樂功能,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北曲昆唱」的捍格,從而倍受曲壇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睞.魏良輔「水磨調」的問世,極大地推動了昆腔藝術的發展,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稱為「立昆之宗」,「昆腔之祖」.但嚴格說來,他是集昆山腔改良者大成的人,真正的功績在「水磨調」的創發.而這時的昆腔「水磨調」主要用於「清歌冷唱」的清曲演唱,直到明代嘉靖,隆慶間,是梁辰魚所作《浣紗記》傳奇翻開了昆腔「水磨調」走上戲臺演唱的歷史 梁辰魚是一位與魏良輔同時代的音樂家和傳奇作家,為人風流豪舉,精於度曲.他直接繼承魏良輔衣缽,終日與吳中眾曲家「考訂元劇,自翻新調」,成功地運用昆腔水磨調將自己寫作的《浣紗記》傳奇搬上舞臺.這在當時產生巨大的轟動,使得許多文人學士爭相運用昆腔水磨 調創作傳奇劇本,許多原先不唱昆腔水磨調的表演藝人也爭相學唱昆腔,一時間出現了人人「爭 唱梁郎雪艷詞」,「譜傳藩邸戚畹,金紫熠燿之家」的盛況.雖然同時期汪廷納的《獅吼記》,張鳳翼的《紅拂記》,高濂的《玉簪記》等也都以水磨調演唱,但終被梁氏所創作的散曲《江東白苧》和戲曲《浣紗記》所掩,而獨享「昆劇」開山之名.昆山腔自此也一躍成為眾腔之首,并從江浙一帶迅速流布至全國各地,受到了士大夫階層和平民百姓的普遍歡迎,萬歷年間入京成為宮廷演出的主要形式,從而取得了「官腔」的地位,昆曲藝術從此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此后的「昆山水磨調」一般仍被稱作「昆山腔」,而用昆腔水磨調演唱的南曲戲文,經過「北曲化」,「文士化」和「昆腔化」之后,無論體制規律,音樂藝術都更加嚴謹和升華,就腔調劇種而言,人們則稱之為「昆劇」,就體制劇種而言,則稱之為「傳奇」(呂天成《曲品》稱作「新傳奇 」).《浣紗記》傳奇也因梁辰魚的聲望和成就,獨得中國戲曲演出史上「昆劇」與「傳奇」劇目創始者之名 從明代天啟年間到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中,可以說是昆曲藝術最為蓬勃興盛的時期.新的劇作不斷涌現,各地戲班競演新劇,學習昆曲演唱者日益增多,一時間蔚為風氣,通國若狂 表演藝術也日趨成熟,身段表情,說白唱念,服裝道具等洗練講究,角色行當更是分工細致,并擁有了一大批技藝高超的演員,出現了家班和職業戲班等形式的演出團體,它標志著中國戲曲演出體制構建的完成 在演出形式上,昆劇初期,戲班以演全本傳奇為主,每一本戲通常有四,五十出,須兩日或更多時間才能演完.后來藝人們通過不斷的演出實踐,在豐富完善的過程中,大膽地刪除一些松散場子,使劇情,表演緊縮凝練,大大縮減了演出時間.同時,又從劇中選出特別精彩的一出或數出,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供演出的短劇,習慣稱之為折(摺)子戲 .逐漸盛行的折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致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傳奇劇本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萬隆,嘉慶年間的昆劇活動帶來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許多觀眾百看不厭的精品 明清時期的昆曲,除了家班和職業戲班的舞臺演出外,民間的清唱活動也十分流行.特別是在蘇州一帶,明末清初每年的中秋之夜在蘇州的虎丘都有清唱聚會,亦稱虎丘曲會.它的參加人數之多,演唱水平之高,參加者情緒之熱烈,可謂空前絕后.「一贊一回好,一字一聲血,幾令善歌人,唱殺虎丘月. 」(李漁《虎丘千人石上聽曲》)清唱活動推動了當時整個社會性昆曲演唱的普及和進步.許多清曲家還結合自己的演唱,對昆曲的唱法進行精研和考訂,刊印眾多昆曲曲譜流傳於世,著名如蘇州曲家葉堂整理校訂的《納書楹曲譜》,他所記錄的葉派唱法,成為后代清曲家和專業演員習唱昆曲的經典曲譜.直到晚清,清曲家結社習唱昆曲之風仍在江蘇,上海,浙江和北京等地流行.有些清曲家還不時登臺演出,其中也有佼佼者成了著名的昆劇表演藝術家 昆曲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一大批既是實踐家又是理論家的涌現,也使它全部活動和進展始終伴隨著清晰的邏輯表述和理論性指導,始終得到智力的點化和精神指引.從魏良輔《南詞引正》開始,文人們在從事昆曲活動時都賦予了一定的理論意識,努力把自己的實踐活動上升到理性高度.到了明萬歷年間,以湯顯祖和沈璟的出色理論成果和著名「意趣神色」與「詞人當行,歌客守腔,大家細把音律講」的理論對峙為標志,加上潘之恒《鸞嘯小品》的表演理論以及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臧懋循《元曲選序文》,呂天成《曲 品》等等論述,使理論水平的構筑有了整體建樹.此后又有極為厚重的王驥德《曲律》,以及 祁彪佳《遠山堂劇品》,孟稱舜《古今名劇合選序》的思考,接連不斷.到了清代,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戲曲理論家李漁的《閑情偶寄》在昆曲領域應運而生,又出現了昆曲表演理論著作《梨園原》,以及其他種種理論著作,從而使昆曲的發展在中國戲劇史上獲得了無可匹敵的至高地位,對后世其他劇種眾生和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因此它也享有了「百戲之師」之盛譽.它所達到的文化品位在整個中國戲曲史上,至今也是絕無僅有 當歷史進入清代中葉,隨著各地方戲曲劇種的興起,隨著時代審美心理和觀眾審美情趣的變遷,昆曲在競爭中開始漸趨衰落.作為劇種興盛標志的職業戲班,從當時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退出,并由北向南全面萎縮,日益減少.到了清末明初,具有姑蘇風范的正宗昆曲戲班,僅在蘇州存有一個約三十馀人的全福班,他們時聚時散,斷斷續續於蘇州,杭州,嘉興,湖州一帶的城鎮,鄉村演出,藝人們在風雨飄搖中艱難度日,慘澹維系著昆曲藝術的一脈香火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為挽救和延續這一古老劇種的藝術生命,蘇州名曲家張紫東,貝晉眉,徐鏡清,實業家穆藕初,著名人士吳梅,汪鼎丞等人,出資在江蘇省蘇州市桃花塢的五畝園,創辦了一所以傳承昆曲藝術為宗旨,專業培養昆劇演員的戲曲科班「昆劇傳習所」.與舊戲班采用收徒授藝的演員培養方式不同,昆劇傳習所是一所新型的學堂式科班,學生們除了學習戲藝,還要學文化,學武術,兼學樂器.聘請的教師都是清代末葉在蘇,滬地區享有盛名的「全福班」后期藝人和學有專長的知名人士.所招收的五十名學生在取藝名時,都在姓名中嵌一個「傳」字,這就是后來人們所稱的「傳字輩」演員.「傳字輩」演員學藝五年,學有傳統折子戲四百馀出,其中不少明清傳奇名劇.昆劇傳習所培養學員僅此一期,卻實實地為昆曲的傳承和發展培養了整整一代,個個成材的藝術家群體,為昆曲藝術的存亡繼絕保留下了星星火種.八十馀年來,昆劇傳習所「傳字輩」演員在繼承和發展昆曲藝術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一九五六年周傳瑛,王傳淞主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昆劇《十五貫》,曾以「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而轟動海內外.各地昆劇院團紛紛成立,至今上海,浙江,江蘇等地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眾多昆劇演員,都是在「傳字輩」藝人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藝術家,昆劇藝術在經過近百年的低迷后,又獲重生.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作為世界性的文化遺產代表作,昆曲藝術正以其卓然不群的秀姿神韻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恒遠地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燦爛光輝.
傳奇作家與作品 【小引】 在中國戲劇史上,明代傳奇是繼元雜劇之后形成的又一創作高峰,其劇目數量之多,所表現內容之廣泛,都是空前絕后的 明代早期的傳奇作品多為演出而作,具有較強的舞臺性,如《金印記》,《千金記》,《躍鯉記》,《繡襦記》等,在民間廣為流傳.至明中期,以描寫和關注現實生活的劇作成為主流,著名如《寶劍記》,《鳴鳳記》《玉簪記》等.萬歷后,傳奇創作逐漸進入了它的鼎盛期,名家名著疊起 「十部傳奇九相思」,「情」與「理」成為這一時期文壇創作的主要風格.湯顯祖更是以 其如椽巨筆創作出了千古名作《臨川四夢》,成為明代文人傳奇的翹楚,其中又以扛鼎之作《牡 丹亭》,將中國戲曲帶向高深的哲學思考層次,并以其詩,思,史交融互匯,成為中國文學史,戲曲史上的曠世杰作 歷史進入清代,江山易主.綿綿哀音和憂患人生之感,成為清傳奇創作的主題.最具代表性是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長生殿》以一帝一妃子的愛情,來寫國家興亡之事,「樂極哀來,垂戒來世」.而孔尚任《桃花扇》最感動人心的則是透過王朝興衰傳遞出來的悲天憫人的強烈歷史悲劇意識.《長生殿》和《桃花扇》可謂是集五百年戲曲創作之大成,它們共同形成了清代戲曲視野中的并峙雙峰,但同時也為中國「文人戲曲」的創作時代,劃下了重重的句點 無名氏《鳴鳳記》 《鳴鳳記》取材於當時的現實生活,全劇四十一出.因「前后同心八諫臣,朝陽丹鳳一齊鳴」,故名《鳴鳳記》 明嘉靖年間,權相嚴嵩欲奪大學士夏言之權,勾結總兵仇鸞,阻撓出兵河套.又買通內監,害死夏言.兵部車駕司主事楊繼盛為除逆賊,連夜修本,冒死痛陳嚴嵩父子罪惡,慘遭殺害,夫人劉氏殉節.鄒應龍,林潤會試及第,朝臣董傳策,吳世忠,張鶴樓等,聯名劾奏嚴嵩,卻遭仗擊充軍.郭希為,陳言極諫,又遭毒手.最后,新科狀元鄒應龍,林潤再合朝中孫丕揚等,前仆后繼,終於斗倒嚴嵩奸黨,贏得了勝利 《鳴鳳記》大約寫於嚴家勢敗稍后,它及時反映了現實政治斗爭,一搬上舞臺,就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令人有手刃賊嵩之意」.該劇塑造出不少忠臣義士形象,其中以楊繼盛的性格最為鮮明突出.〈辭閣〉,〈嵩壽〉,〈吃茶〉,〈寫本〉,〈法場〉諸出,為昆劇舞臺常演不衰之保留劇目.
高 濂《玉簪記》 高濂(生卒年不詳),明代戲曲作家.字深甫,號瑞南道人,湖上桃花漁,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鴻臚寺官,萬歷時居杭州.所作傳奇今知有《玉簪記》,《節孝記》等.金陵女貞觀道士陳妙常,姿色才華出眾.觀主的侄兒潘必正因病誤考落第,不愿回鄉,借住女貞觀,二人相遇,俱各有心,經過茶敘和琴挑,情意漸深,潘必正更是因此相思成病.一日,陳妙常在房中寫成情詩一首,恍惚入睡,潘必正來至房中看到詩稿,倆人終於互訴衷腸,私自結合.事情為觀主發現,逼潘必正赴試.陳妙常趕到江邊,乘船追潘,兩人互贈信物而別.后潘必正得中狀元,兩人團圓.因作品中寫道陳妙常,潘必正二人父母曾指腹為婚,以玉簪,和鴛鴛扇墜為信物交換,故稱《玉簪記》 本劇刻劃人物心理細膩,詞語清麗,唱腔動聽.自創作以來廣為流行,其中尤以〈琴挑〉,〈偷詩〉,〈秋江〉等折子,成為戲曲表演之精品,為世人所稱道.
你好,希望采納!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即產生于蘇州昆山一帶,它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1、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于元朝末年(約14世紀中葉),與海鹽腔、余姚腔和弋陽腔并列,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共同構成了南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2、昆曲早在明朝中葉至清朝中葉期間就已經對戲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很多后續的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昆曲被譽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在中國戲曲發展歷程中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同時也因其在戲曲藝術中的崇高地位,被譽為“中國戲曲之母”。
3、昆曲不僅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影響,同時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昆曲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進一步證明了昆曲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元朝末期的相關知識如下:
1、元朝末期,即14世紀中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為后來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元朝末期的政治局勢非常混亂。
昆劇起源于如下:
昆曲起源于江蘇蘇州昆山。
昆曲發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顧堅草創。到明代嘉靖年間,杰出的昆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大膽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余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廣受歡迎。
因為這種腔調軟糯、細膩,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團,因此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調”,這就是今天的昆曲。
昆曲是出現于中國明代的一種新興戲劇樣式,從16世紀晚期開始,它逐漸占據了劇壇的中心地位,成為此后兩百多年間最重要的戲劇形式。昆曲從起源到正式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根據所能見到的資料,大約在南宋光宗皇帝時期,浙江永嘉的一種地方小戲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間音樂為主要演唱曲調,所以被稱為南戲。南戲保留了許多民間藝術的特點,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約束,演出自由活潑,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在發展過程中,南戲逐步吸收了唐宋以來多種成熟的傳統音樂形式,日漸走向豐富和細致。但由于缺少上層知識分子的參與,它一時還無法克服自身所帶有的種種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長期徘徊在一個不太高的層次上。
1、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而盛行于蘇州。它起初稱為昆山腔,與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并稱為四大聲腔。昆山腔在明代萬歷之前,還只是流行于吳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在嘉靖、隆慶年間,江西南昌人魏良輔認為當時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無意致”,于是以原昆山腔為基礎,參考海鹽、余姚等腔的優點,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把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與發展。魏良輔非常講求唱法上的吐字、過腔、收音。同時,在北曲弦索名家張野塘的協助下,成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聲,“腔曰‘昆腔’,曲名‘時曲’”。但這時的昆曲仍是清唱,尚未能體現劇本,形諸舞臺。昆曲由清唱搬上舞臺,成為戲劇,始于梁辰魚的《浣紗記》。梁辰魚覺得昆腔不應只局限于曲壇清歌,必須擴展到舞臺之上占有更廣闊的天地。于是他“考訂元劇,自翻新作”,寫作了《浣紗記》傳奇,并第一次將昆曲搬上舞臺。自萬歷初年,昆曲很快地擴展到江、浙各地,成為壓倒其它南戲聲腔的劇種。隨之由士大夫帶進北京,與弋陽腔并為玉熙宮中大戲,當時稱為“官腔”。以此為發端,昆曲便以昆山和蘇州為起點,迅速地傳播到南北各地。萬歷以后,昆曲流行的地域逐漸廣闊,在全國形成了以蘇州、南京、杭州和北京為據點的四大中心。
以上就是昆曲的歷史的全部內容,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即產生于蘇州昆山一帶,它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1、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