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是歷史故事嗎?是一則歷史故事 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那么,掩耳盜鈴是歷史故事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不是《史記》里的。
“掩耳盜鈴”是《呂氏春秋》里的故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呂氏春秋》出書的時候,秦始皇還沒有統一中國呢!
《史記》大約是過了150年吧,到西漢才有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作。
寓言故事:亡羊補牢南轅北轍 刻舟求劍掩耳盜鈴
歷史故事:望梅止渴負荊請罪 臥薪嘗膽指鹿為馬
寓言故事:畫蛇添足、掩耳盜鈴、亡羊補牢、買櫝還珠、守株待兔
歷史故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既是成語故事,又是寓言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目錄
掩耳盜鈴的成語故事
掩耳盜鈴的解釋
用掩耳盜鈴造句
掩耳盜鈴的成語故事
春秋末年,晉國的智伯殺掉范氏,并把范氏家中的財物洗劫一空,但有一口大銅鐘卻遺漏在范氏家的院子里。
一天,一個好吃懶做的人在范氏家附近鬧逛,意外地發現了院子里的這口大鐘。這可把他樂壞了。他心想:這口鐘可是銅的呀!要是把它背走賣掉,一定能賣不少錢。于是他就想去背那口鐘。但是,這口鐘太篙重了,他用盡全身力氣,也無法把它背走。后來,他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鐘砸碎了,分批拿回去。為了不讓別人發現,他在午夜時分,扛著一把大鐵錘來到那口銅鐘邊。他舉起大鐵錘,用力砸了下去。“當——”銅鐘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巨響,把他嚇了一跳。他想:這么洪亮的聲音,別人不是都聽到了嗎?他們要是知道我在這里砸鐘,一定會把我抓起來,那這口大鐘也就要被別人奪走了。這下可把他愁壞了,他坐在地上,想了好一陣兒,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想:我找塊布把耳朵堵起來不就昕不見砸鐘聲了嗎?我在這么近的地方都昕不見,別人在那么遠的地方,肯定也聽不見了。
于是,他撕下兩塊布塞在了耳朵里,然后掄起大錘試著砸了一下,果然聽不到砸鐘聲了。他十分高興,使勁地砸起米。
以上就是掩耳盜鈴是歷史故事嗎的全部內容,掩耳盜鈴是歷史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