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史怎么寫?史(拼音:shǐ),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是做事,引申義是史官,佐吏、歷史、史籍、文辭等。會意字。商代甲骨文作從又持中,又為手之象形,中為獵具,手持獵具會治事意。時有繁簡二體。那么,歷史的史怎么寫?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史”字的的繁體字是:史,是它本身。
出處: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后漢書·張衡傳》
白話譯文:自己辭去官職,五年后歸來。
筆順讀寫:豎折橫撇捺
拼音:shǐ
部首:口
部外筆畫:3
總筆畫數:5
五筆86:kq
五筆98:kri
筆順編號:25134
釋義: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亦指記述、研究這些的文字和學科:歷史。
通史。
斷代史。
近代史。
世界史。
文學史。
史詩。
史部(古代圖書分類的一大部類,包括各類歷史著作)。
史壇。
史評。
史前(沒有書面記錄的遠古)。
史不絕書。
2.古代掌管記載史事的官:太史。
內史。
3.古代官職:刺史。
御史。
4.姓。
5.(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
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
本義:史官)
6.史冊;歷史。
7.虛飾;浮夸。
8.指畫師。
擴展資料
演變過程:
相關組詞:史書 、秘史 、史前 、歷史 、史官 、通史 、史策 、講史 、史實 、國史 、修史 、史學 、信史 、青史
1.史書[shǐ shū]
記載歷史的書籍。
2.史前[shǐ qián]
沒有書面記錄的遠古:史前時代。
史前考古學。
3.歷史[lì shǐ]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地球的歷史。
一、“史”字在田字格中的寫法如下:
二、釋義:
1、歷史:~學。近代~。世界~。有~以來。
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的官。
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二類:~書。~部。
4、姓。
三、相關組詞:
史書秘史史前歷史通史國史史學
野史別史修史青史史策病史史官
擴展資料:
一、字源解說:
造字本義:動詞,手持旌節,代表國家,出使和談,記錄劃定的國界,完成傳之后世的和平文件。
文言版《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屬皆從史。
白話版《說文解字》:史,宮中負責記錄重大事件的官員。字形采用“又”作邊旁,像一手持“中”。中,表示記錄的客觀公正。所有與史相關的字,都采用“史”作邊旁。
二、詞組釋義:
1、史評[shǐ píng]
評論史事或史書的著作。
2、女史[nǚ shǐ]
本為古代女官的名稱,舊時借用為對婦女知識分子的尊稱。
3、史部[shǐ bù]
我國古代圖書分類的一大部類。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也叫乙部。見〖四部〗。
4、史話[shǐ huà]
敘述史事或某種事物發展過程的以故事或漫筆等形式寫成的作品(多用于書名):《太平天國~》。《辭書~》。
5、外史[wài shǐ]
指野史、雜史和以描寫人物為主的舊小說之類:《儒林~》。
史的3d立體字如下圖所示:
拼 音 shǐ
解釋
1.歷史:~學|近代~|世界~|有~以來。
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的官。
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二類:~書|~部。
4.姓。
筆畫
組詞
史實 史官 通史 病史 別史 史學
擴展資料
史爭旦夕 [ shǐ zhēng dàn xī ]
【解釋】:比喻抓緊時間,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出自】:明·徐復祚《投梭記·卻說》:“今朝寵命來首錫,掌樞衡只爭旦夕。”
史無前例 [ shǐ wú qián lì ]
【解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指前所未有。
【出自】:清·丘逢甲《嶺云海日樓詩鈔》卷十二:“牢落文章第一人,天門垂翅竟何因?百年記注無前例,萬事樞機有要津。”
【示例】:現在的貧富懸殊是~;現在的享用娛樂也是~的。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于重大事情
歷史的繁體字(史是簡繁同體,史的繁體字就是史):
一、歷史的釋義: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地球的~。人類的~。
2、過去的事實:這件事早已成為~。
3、過去事實的記載。
二、引證:
1、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2、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擴展資料
歷史的近義詞:汗青、史書、史籍
一、汗青[ hàn qīng ]
解釋:古代用來記事的竹簡,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烤時竹子上冒出的水像汗一樣,所以古人稱竹簡為汗青。后用來泛指書籍史冊。
二、史書[ shǐ shū ]
解釋:記載歷史的書籍。
三、史籍[ shǐ jí ]
解釋:歷史書籍。
引證:瞿秋白 《<餓鄉紀程>跋》:“幾世紀幾千年的史籍,正象心血如潮,一剎那間已現重重的噩夢。”
史[shǐ]
[筆順] :豎、 橫折、 橫、 撇、 捺
[釋義]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亦指記述、研究這些的文字和學科:歷~。通~。斷代~。近代~。世界~。文學~。~詩。~部(古代圖書分類的一大部類,包括各類歷史著作)。~壇。~評。~前(沒有書面記錄的遠古)。~不絕書。
2.古代掌管記載史事的官:太~。內~。
3.古代官職:刺~。御~。
4.姓。
【組詞】
史書[shǐ shū]
歷史書:記錄歷史的文獻。
史前[shǐ qián]
指沒有書面記錄的遠古。 對這一階段的歷史稱史前史,研究史前史的學科稱史前學。
歷史[lì shǐ]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史話[shǐ huà]
對某件史事或事物以敘述故事的形式寫成的作品(多用作書名),如《淮海戰役史話》、《辭書史話》。
史學[shǐ xué]
以人類歷史為研究對象的科學。
修史[xiū shǐ]
編纂史書。
病史[bìng shǐ]
患者本次患病的原因、癥狀等及歷次所患疾病及治療情況。
別史[bié shǐ]
不屬于紀傳體、編年體,記載一代或歷代史實的史書
史評[shǐ píng]
評論史事或史書的著作。 如 王夫之 《讀通鑒論》、《宋論》是評論史事方面的專著; 劉知幾 《史通》和 章學誠 《文史通義》則多載對史書的評論。
以上就是歷史的史怎么寫的全部內容,“歷史”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楷書寫法分別如下:甲骨文:卜辭上的契刻書跡,通稱甲骨文。金文:鑄刻在鐘鼎等銘器上記述祀典、盟誓、職官、封賞、刑獄、記事表功等等史實的文字。小篆:先秦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