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藥研發流程?新藥研究的主要方法 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針對先導化合物尋找新藥; 2. 針對靶點或針對病理環節尋找新藥; 3.生物技術與高科技制藥相結合。包括: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生產及上市后研究。新藥研發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生物藥和化學藥;雖然生物藥勢頭發現不錯,但目前市面上還是以化學藥為主,那么,生物藥研發流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般生物制藥的主要流程如下:1.上游階段
1.1 目的基因的制備
目的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優良性狀相關的基因聚集在同一生物體中,創造出具有高度應用價值的新物種. 為此必須從現有生物群體中,根據需要分離出用于克隆的次類基因,這樣的基因稱之為目的基因. 基因工程中獲得的目的基因主要用于: (1).研究該基因,分析其結構,功能和表達的調空機制 (2).和正?;虮容^,找出基因的異常點,探索疾病發生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3).研究生物種系的進化 (4).建立基因療法,將正?;蛞氩∪梭w內,治療遺傳性疾病(5).大量表達某種基因,生產出需要的蛋白和多肽 (6).對某些基因進行改選,改良動植物品種.
不同基因組類型的基因組大小不同,基因組和基因排列也各不相同,因此,分離目的基因應采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1.1.1 構建cDNA基因文庫分離法
cDNA文庫是以真核細胞中分離純化出所有的mRNA,在以mRNA為模板合成cDNA與適當的載體重組轉入宿主細胞,這樣建立起來的cDNA重組分子集合體稱為cDNA文庫.而cDNA文庫中插入片段的總和可代表某一種生物全部的mRNA序列.
1.1.1.1 cDNA文庫的構建
構建cDNA文庫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細胞總RNA的制備及mRNA的分離 (2).以mRNA為模板,合成cDNA第一條鏈 (3).雙鏈cDNA的合成,而將mRNA—DNA雜交分子轉變為雙鏈cDNA分子 (4). CDNA與載體的連接和噬菌體顆粒的包裝及傳染或質粒的轉化等
1.1.1.2 cDNA克隆的優越性
自20世紀70年代初說創cDNA克隆問世以來,以采用構建和篩選cDNA文庫的方法克隆了許多目的基因的cDN**段.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也長以cDNA為探針從基因文庫中分離相應的基因克隆.因此, cDNA克隆常常以基因分離和結構分析的著手點,在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基因工程應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2 構建基因組文庫分離法
1.1.2.1 基因組文庫的概念
將某種生物的基因組DNA切割成一定大小的片段,分別與適合的載體重組后導入宿主細胞,這些重組分子中插入片段的總和可代表該生物全部基因組序列.這種通過重組,克隆方法保存在宿主細胞中的各種DNA重組分子的集合體稱為基因組文庫.
1.1.2.2 基因組文庫的大小
克隆片段的平均大小/bp基因組的大小/bp
2×10^6(細菌)2×10^7(真菌)3×10^9(動物)
LNSJLNSJLNSJ
5×10^340018314000184186000002736110
10×10^3200919200092083000001381550
20×10^310045810004603150000690774
40×10^350278500230075000345386
一個理想的基因組文庫因該是在克隆群體中包含完整基因組的所有DNA序列.這就要求在打斷基因組DNA時盡可能做到隨機切割,實際上,無論采用什么方法的不能達到理論上的切割.應此構建的基因組文庫應包含的克隆子數理論值和經驗值之間相差比較大.幾類基因組文庫的大小見下表: 「2」
1.1.2.3 構建基因組文庫的類型
通過克隆,重組方法構建的基因組文庫主要有:
(1)構建λ噬菌體基因組文庫;(2)構建考斯質粒基因組文庫
(3) 構建YAC基因組文庫
1.1.3直接分離法
1.1.3.1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酶切分離法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酶切分離法適于簡單基因組中分離目的基因。
在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動物細胞表達系統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它是用來表達外源蛋白最多也最成功的一類細胞。
CHO細胞表達體系及其特點
誕生于70年代末的基因工程藥物因其具有其他藥物無法比擬的優點,已迅速成為制藥工業中一個引人矚目 的領域。1995年美國基因工程藥物銷售額約為48億美元,1997年超過60億美元,年增長率達20%以上。各國政府將其視為新的經濟增長熱點而給予了大力支持。
基因工程藥物研究與開發的主要環節包括:
①基因的克隆和基因工程菌的構造;
②重組細胞的培養;
③目的產物的分離純化等。
針對這些主要環節,研究人員正致力于高效表達、培養工藝及下游分離純化等方面的研究。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已有多種表達系統可用于生產具有醫療價值的人或動物來源的蛋白質(表1)。大腸桿菌(E.coli)是使用最早的表達系統,其顯著優點是易于操作,產量高,成本低,但由于用E.coli生產的蛋白質藥物因缺乏糖基化而在人體內易被降解,因此它的藥放大大降低。此外,它還存在易產生內毒素和包涵體的問題。真核細胞中CHO細胞是目前重組糖基蛋白生產的首選體系;因為與其他表達系統相比,它具有許多優點:
①具有準確的轉錄后修飾功能,表達的糖基化藥物蛋白在分子結構、理化特性和生物學功能方面最接近于天然蛋白分子;
②具有產物胞外分越功能,便于下游產物分離純化;
③具有重組基因的高效擴增和表達能力;
④具有貼壁生長特性,且有較高的耐受剪切力和滲透壓能力,可以進行懸浮培養,表達水平較高;
⑤CHO細胞屬于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很少分泌自身的內源蛋白,利于外源蛋白的啟分離。
現在已經有生物藥(疫苗)和抗體藥(抗體耦合小分子)這種超越了傳統教科書上內容的藥物上市了。下面我們以傳統的小分子化合物藥(比如青霉素,比如對乙酰氨基酚)為例,大致說一下藥物研發從無到有到最后上市的流程。
i. 臨床前研究。
1.藥物靶點的確認。
這個是所有工作的開始。只有確定了靶點,后續所有的工作才有展開的依據。
2.化合物的合成。
這個階段的工作主要負責新化合物的合成,現有化合物的結構改造和優化。
3.活性化合物的篩選
不是所有合成出來的化合物都能有理想的活性,在這個階段需要通過生物實驗手段篩選出初步有活性的化合物用作備選。這些化合物叫先導化合物(lead)。得到的活性數據可以結合化合物結構得到初步的構效關系分析。構效關系可以有效的指導后續的化合物結構優化。這一步工作主要在細胞實驗層面展開。
同時也存在一個化合物對目標A靶點沒有作用,卻有可能對其他的B靶點C靶點有非常好的活性的情況,暫且不表。
4.返回到2進行下一步的化合物結構修飾得到活性更好的化合物。
2到4這是一個循環,直到我們得到了活性足夠理想的化合物。
上面的內容也就是藥物化學領域的大致工作范圍了。
5.評估藥物的藥理作用,安全性與毒性,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情況(ADME)。
1. 前期調研:在這一階段,研究人員會收集關于現有藥物的化學結構、藥理作用、藥代動力學、安全性等方面的信息。同時,還會對目標疾病領域進行深入了解,包括疾病的發生機制、病理特征以及當前的治療方法等。
2. 靶點篩選:根據前期調研的結果,研究人員會在細胞或動物模型中篩選可能與現有藥物相互作用的靶點。這一階段可能需要利用高通量篩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方法來確定潛在的靶點。
3. 藥物篩選與優化:在確定了潛在靶點之后,需要從藥物庫中選擇具有潛在活性的藥物。這一階段可能涉及藥物的化學結構修飾、藥代動力學優化等。此外,研究人員還需要評估藥物的安全性和生物利用度等因素,以確保藥物在人體試驗中的安全性。
4. 臨床前研究:在藥物篩選與優化階段結束后,需要進行臨床前研究以評估藥物在動物模型中的療效和安全性。這通常包括藥物在細胞和動物模型中的藥理作用研究、藥代動力學研究、毒理學研究等。
5. 臨床試驗:在藥物通過臨床前研究后,可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臨床試驗分為三個階段:I期、II期和III期。I期臨床試驗主要評估藥物在人體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II期臨床試驗主要評估藥物的療效和藥代動力學特性;III期臨床試驗則是在更大范圍的患者群體中評估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
新藥研究的主要方法 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針對先導化合物尋找新藥; 2. 針對靶點或針對病理環節尋找新藥; 3.生物技術與高科技制藥相結合。包括: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生產及上市后研究。
新藥研發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生物藥和化學藥;雖然生物藥勢頭發現不錯,但目前市面上還是以化學藥為主,下面我們以傳統的化學小分子化合物藥物為例,介紹下新藥研發的流程。
新藥研發涉及到多個學科,比較復雜,耗時漫長,資金要求高;詳細說太多聽起來也頭疼,我簡單概括下,方便理解。
一個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大概需要10年+20億美元;
新藥上市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新藥發現階段:靶點確認、先導化合物的發現等;
2.臨床前研究:藥學研究、動物實驗等;
3.臨床研究:臨床1.2.3期人體用藥實驗,藥物療效評價;
4.審批上市:藥品申報等、上市后監測等
文中配的兩個圖基本可以了解整個新藥研發的流程。我國是個仿制藥大國,我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屈指可數,有的新藥其實就是國外的藥物做一些結構上的修飾,就成了新藥;現在國家也在從政策上鼓勵企業做創新藥,但是跟上國外創新藥的步伐,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上就是生物藥研發流程的全部內容,根據美國FDA的規定,新藥從研發、上市到推廣應用總共要經歷4期臨床試驗,上市之前必須要通過前3期。每期臨床試驗的作用和通過率不盡相同,只要3期中任意一期失敗,上市之路就會被迫中止。只有全部通過進入下一步的上市程序。1期臨床試驗:通常為期數月,旨在測試藥物的安全性,這一關比較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