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生活中的生物常識100例 適合生物做的校本課程名稱 高中生物校本課程教案 初中生物校本課程 生物特色課可以弄哪些
(如何做好生物課程的初高中銜接,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學素養?)7月18日下午,由本報教育工作室攜手溫州市教研院、溫州書城和市社區教育辦公室聯合主辦的“新高中新方法”講座第三場——“如何學好高中生物”在溫州書城開講,省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溫州二中趙沛榮老師作了精彩講解。 學習要變被動為主動 “高中生物快節奏、大容量的學習,對基礎較差、接受能力較弱、學習進度慢的學生來說是一大挑戰。”趙老師說。 他建議學生可以從四個方面解決課程銜接問題:一、做好相關知識與技能的銜接,如細胞的結構;動物的重要;植物的根尖、葉、花、果實等器官結構等;技能方面,如顯微鏡使用、實驗技能和分析等。二、適應從慢節奏向快節奏過渡。高中生教學進度、難度、深度、密度都較大,要依靠自己解決較多的疑難問題。三、解決“作業難”問題。高中生的作業,往往要在理解基礎上,用邏輯思維分析、綜合多個知識點,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需要較強的圖文信息轉換能力、實驗探究能力、推理應用升孫告及綜合能力,較好的思維深度、靈活度和廣度。四、做好學習方法的銜接。初中生學習方法較多的是記憶、重現、簡單模仿。高中生要對學習內容作深入的理解和獨立思考,學習方式要由“經驗記憶型”被動接受向“探究理解型”主動學習轉變,學會對知識進行分類歸納、養成快速記筆記、邊觀察邊思考等習慣,改變“平時不重視,考前背提綱”的學習習慣,培養自學能力,利用概念圖和知識結構圖來構建知識網絡體系。學會利用零散時間 趙沛榮老師將愛因斯坦的成功公式:W=X+Y+Z(成功=刻苦學習+正確方法+少說廢話),詮釋為“成功=先天素質+努力學習+學習方法+良好機遇”。他說,成績好壞的關鍵是會不會學習。 經過對該校2008屆高一新生展開的一項學習現狀調查,趙沛榮老師發現,高一新生多數存在學習計劃執行性不強;學習習慣不好、方法不正確、動力不足;學習交流不夠;教與學目標達成錯位較多;課堂有效性學習表現不足,效率不高,練習與鞏固不到位等問題。 同樣是學習,“尖子生”為什么能夠冒尖,趙老師總結了幾點“尖子”秘訣:1、以學為先,把學習擺在第一位,生病也不忘學習;2、隨處學習,充分利用零星時間(如刷牙上廁、攜帶便條);3、學習用具和資料的擺放有條理;4、書寫整潔,答題規范;5、堅持完成當天的作業,有遠、近不同的目標;6、學會閱讀,自學能力強;7、善于做筆記與歸納;8、及時提問,善于思考;9、學習互助與合作;10、自我檢測和督促;11、空凱數閑時間經常反思;12、家庭和學校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他說,這些方法簡單、有效,只有學會學習的人,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只有在快樂中學習才能學得有效。實驗探究是重點 “在初中的時候,實驗探究是難點;到了高中,它仍然是高中學習的難點和重點。”趙老師說,他曾負責《溫州二中生物校本課程》、《溫州二中環境教育校本課程》、《溫州二中花卉培育校本課程》等校本課程的編寫。他指出,新課程高中教材的編寫特點之一就是有些問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要自己去探究,有些問題要自吵明己去搜集信息,特別是聯系當地和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探究活動重在方法引導,課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不作具體規定,難度較大的提供參考案例。 趙老師提醒同學們要明確,一般研究性實驗的步驟需要:提出探究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實驗結果預測——實施實驗探究方案和收集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在高考中,生物學科涉及的實驗考題主要是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步驟及預測實驗結果等,同學們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練習。他強調,同學間的互相交流十分重要,通過交流,同學們可以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校本課程的內涵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根據國家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在明確學校辦學宗旨、育人目標的情況下,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主體,以滿足學生需要和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為目的。
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地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由學校采取民主原則和開放手段,由教師按一定課程編制程序而自主開發、編制、實施和評價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根據所處社區發展情況,針對學校辦學理念,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實際需要及本校的培養目標,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自主地采用選擇、改編、新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并在校內實施與建立內部評價機制的各種專業活動判穗鎮。
校本課程的開發,能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和實效性,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也為老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對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形成辦學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校本課程的目標
(1)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校本課程開發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和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科學設計校本課程,優化學校課程的結構,豐富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整合,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提高學校課程的適應性,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靈活安排的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施發展性評價,引導學生在眾多課程選擇中自行選擇能夠使其發展個性,開發潛能,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
(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要真正行使好課程開發的自主權,引導并激發教師通過 。
(3)、促進學校特色發展。針對本校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教師的特長和愛好、學校的傳統和優勢、當地社會的發展需求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以提高學校課程資源的利用率,使其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形成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一)導向性。校本課程開發必須以國家確定的教育目標為課程建設的準則與導向,減少課程開發的
(二)發展性。校本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對國家和地方課程的補充和延伸。校本課程開發要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本質量的前提下,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課程計劃、學生需求評估以及學校課程資源,以學校為基地而進行,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使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
(三)開放性。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充分發掘與整合。從作為課程要素的課程資源來看,不管哪類學校,其課程資源都是豐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學校擴展到社區,輻射到社會;從單一的學科課程整合為實踐性強的綜合課程。
(四)地方性族廳。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充分利用學校社區的課程資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選取具有開發價值的素材,提煉出課程開發主題,以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
(五)獨創性。校本掘粗課程開發必須緊密結合社區與學校實際,結合本校的傳統與優勢,突出學校特色,尊重學生選擇,以滿足社區、學校、學生的差異性,體現校本課程的獨特性。
(六)民主性。校長、教師、家長、學生是學校教育的共同體,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聽取與尊重各方面的意見與需求,特別是學生的意見與需求,形成一個人人參與的民主氛圍,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校本課程內容要立足于學生需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提供以下選題供參考:
(一)人文類。如:地方風土人情、社區和學校歷史、社區和學校的人文景觀、地方文化等;
(二)科技類。如:地方自然狀況、科技制作、航模、電子技術、勞動技術、生物工程、環境保護、信息技術、天文地理觀測、科技興農、科技前沿、生活中的科技等;
(三)藝術類。如:書法、繪畫、器樂、聲樂、舞蹈、泥塑、手工、剪紙、編織、戲劇、表演、文學等;
(四)體育類。如:球類、棋類、武術、體操等;
(五)心理類。如:心理輔導、就業指導、交往禮儀等;
(六)社會類。如:法制教育、公共安全、新聞采訪、地方經濟等;
(七)生活類。如:攝影攝像、家政服務、時裝設計、裝飾設計、營銷模擬、植物栽培、應用醫學等。
各校還可根據自身優勢和需要自行開發。
范則念圍比較廣。
比如纖畢:1.高中生物導學案的編制策略研究2.高中生物教學的導語分類研究3.高中生物概念教毀盯芹學的實驗研究
我們這里校本課程的課題內容主要是:常見的傳染病知識。
授課內容包括:傳染病的基本特征
/
傳染病的常見癥狀
/缺悔
傳染病的臨床特點、病因/診斷與治療,
(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腸道傳染病/傷寒/血吸蟲病/流行辯兆性腮腺炎等)。
你也可以把什么“非典”、“瘋牛病”、“艾滋病”之類的帶進去講,這樣課堂內容更豐富,對學生的將來實際生活有好處,還有利于他們將來的高考。
這樣的課題很實際,如果你備課充分的話,一定能講出好的效果.具體的相關疾病的資料你可以去伏灶正網上查找.)
最好不要因為追求有意思,而忽視了校本課程這個主題。真正吸引學生的不完全在于課題內容是什么,而是主講人的各方面的能力。
希望對你有用
1.一般項目:學校名字;科目名稱;開發教師;課程類型;課時;日期。
2.具體內容:課程目標并答;內兄謹容;課程實施;評價;
3.所需條件:需要羨蔽基學校提供什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