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歷史知識點?高中歷史必修一主要包括以下知識點:1. 中國古代社會:包括先秦時期的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以及漢代的封建社會和三國時期的政治分裂。2. 秦朝的統一和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修建了萬里長城。那么,高一必修一歷史知識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3、 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并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后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后,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后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3.認識英國君主立憲制和美國總統共和制的異同
相同點 建立的經濟基礎與國家性質相同 經濟基礎:私有制;國家性質:資產階級專政
國家權力中心相同 議會的作用及其在國家權力機構中的地位
司法權相同 獨立
不同點 政體的類型不同 共和制 君主立憲制
產生的歷史背景不同 封建傳統薄弱、資產階級革命徹底 封建傳統相對強大、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
國家元首稱謂與產生方法、職能不同 總統是政府首腦,總攬軍政大權,選舉產生并有任期 國王,世襲、終身、禮儀性
統而不治
議會與政府關系不同 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獨立 政府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掌握行政大權
與政黨制度關系不同 總統與政黨相結合 政黨與議會相結合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分為四個部分: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必背內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影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漢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轉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2、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必背內容:羅馬法、十二銅表法、民法大全的頒布和實施內容。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權利法案的頒布、特點、影響等等。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憲法規定內容等等。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的發展和影響。
3、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了解掌握戰爭帶來的危害和影響,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戰爭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共十年對峙、內戰爆發,新民主主義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4、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了解新中國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了解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改變,在國際的影響力,開創外交新局面的方法等。
越來越多的歷史老師開始采用豐富且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提高高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其中有一種就是思維導圖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高一歷史必修一單元思維導圖,供大家參考,希望你們喜歡!
高一歷史必修一單元思維導圖欣賞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以上就是高一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的全部內容,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分為四個部分: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必背內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影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漢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轉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2、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必背內容:羅馬法、十二銅表法、民法大全的頒布和實施內容。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