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滅佛事件?有四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周世宗滅佛。1、北魏太武帝滅佛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那么,歷史上滅佛事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因為佛教畢竟是從國外傳進來,不像道教是本土產生的,而且佛教的教義也不像道教的教義那樣更加受到統治者的歡迎。
武則天為了讓自己名正言順的登基,北魏也是為了統一北方,北周武帝想要殺死宇文護,所以才會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滅佛情況。
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滅佛"政策,以會昌五年(845年)四月頒布的敕令為高峰,而會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滅佛就此結束。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國受到嚴重打擊,史稱"唐武宗滅佛"或"武宗滅佛"。因唐武宗年號"會昌",故佛教徒又稱之為「會昌法難」,將它與之前的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和后來的后周世宗滅佛并稱為"三武一宗"。會昌滅佛指的是在唐朝統治中期唐武宗李炎對于全國的佛教進行限制發展的策略,唐武宗李炎會昌滅佛的原因有很多,后代歷史學家認為影響唐武宗李炎會昌滅佛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政治原因,因為唐代是歷史上藩鎮割據現象最為嚴重的一個時代,皇帝也認為節度使之所以不認同中央集權是因為受到佛教的影響,是佛教唆使一些節度使不聽皇帝的調遣安排,所以唐武宗李炎必須要消滅佛教。
有四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周世宗滅佛。
1、北魏太武帝滅佛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
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陜西黃陵侯莊鄉故城村)起義,有眾十余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
崔浩趁機勸帝滅佛,于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2、北周武帝滅佛
建德二年(573年),宇文邕決定三教先后,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不怕死后下地獄的威脅下詔“禁佛、道二教,經書、佛像盡毀,并令沙門、道士還俗為民。
并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各地的佛寺都被拆毀,僧人都被勒令還俗。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后,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
相當于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
第一次滅佛,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之后,發現和尚和胡人有勾結,就誅殺了僧人;第二次滅佛,是北周武帝為了把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讓僧人還俗,毀滅了佛寺;第三次滅佛,是因為武則天想要順利登基,所以滅佛。
以上就是歷史上滅佛事件的全部內容,會昌滅佛指的是在唐朝統治中期唐武宗李炎對于全國的佛教進行限制發展的策略,唐武宗李炎會昌滅佛的原因有很多,后代歷史學家認為影響唐武宗李炎會昌滅佛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政治原因,因為唐代是歷史上藩鎮割據現象最為嚴重的一個時代,皇帝也認為節度使之所以不認同中央集權是因為受到佛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