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物理

九上物理學習與評價,九年級物理教學工作總結

  • 物理
  • 2023-05-09
目錄
  • 初中物理
  • 九年級物理教研組工作計劃5篇
  • 九年級物理教案教學計劃
  • 初三上半年物理化學知識要點
  • 九年級物理教學工作總結

  • 初中物理

    緒言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1、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科學。

    2、 原子論(道爾頓)和分子學握歷說(阿伏加德羅)的創立,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物質是由原子和分子構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組合是化學變化的基礎。

    3、 1869年,俄國段首搜的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質的種類繁多(達2000多萬種),但組成它們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種。水、氧氣、二氧化碳的一個共同點:都含有氧元素。

    4、 我國的某些化學工藝像造紙、制火藥、燒瓷器,發明很早,對世界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

    5、 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鳥籠:隔水、透氣

    6、 用納米技術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直徑6mm的尼龍繩芹者能吊起2t的汽車)(1nm=10-9m)

    第一章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考點要求:認識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應現象和本質之間的聯系

    考點一、物質的變化

    1、概念: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它物質的變化。例:石蠟熔化、水結成冰、汽油揮發

    化學變化——有其它物質生成的變化例:煤燃燒、鐵生銹、食物腐敗、呼吸

    2、判斷變化依據:是否有其它(新)物質生成。 有則是化學變化,無則是物理變化

    3、相互關系:常常伴隨發生,有化學變化一定有物理變化,有物理變化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4、化學變化伴隨現象:放熱、吸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和生成沉淀。

    考點二、物質的性質

    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化學變化就表現出的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硬度、溶解性、揮發性、延展性、導電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活潑性、穩定性、腐蝕性、毒性、金屬活動性等。

    它們的區別是:物理性質在靜止狀態中就能表現出來,而物質的化學性質則要在物質運動狀態中才能表現出來

    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聯系: 在變化語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會”“難于”等詞語,變成了相應的性質。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概念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伴隨現象 物質的形狀、狀態等發生變化 常伴隨有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

    本質區別 變化時是否有其他物質生成

    實例 石蠟熔化、水結成冰、汽油揮發 煤燃燒、鐵生銹、食物腐敗、呼吸

    相互關系 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物理變化,如石蠟燃燒時先發生石蠟熔化現象。在發生物理變化時不一定伴隨化學變化。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實質 物質的微粒組成結構不變所呈現出的性質。 物質的微粒組成結構改變時所呈現出的性質。

    實例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性、吸附性、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穩定性、助燃性、還原性、酸性、堿性等

    確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定 通過化學變化方可知

    區別 是否需要通過化學反應表現出來

    課題2化學是一門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一、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以實驗為基礎。學習化學的途徑是科學探究,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1、現象:蠟燭逐漸熔化,燃燒,發出紅光,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

    2、產物:二氧化碳和水

    檢驗: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變渾濁)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燒杯(變模糊或有水珠出現)

    水的驗證:用無水硫酸銅CuSO4(白色)+ 5H2O ===CuSO4?5H2O(藍色)

    3、物理性質:白色的固體,密度比水小,質軟

    結論:

    ⑴ 燃燒前:蠟燭通常為黃白色的固體,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 燃燒時:① 蠟燭發出黃白色的火焰,放熱、發光,蠟燭逐漸變短,受熱時熔化,冷卻后又凝固。

    ② 木條處于外焰的部分最先變黑,外焰溫度最高。

    ③ 燒杯內壁有水霧出現,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蠟燭燃燒后還生成CO2,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說明蠟燭中含有C元素。

    ④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現,更說明蠟燭中含有C元素。

    ⑶ 燃燒后:有一股白煙,能重新燃燒。說明蠟燭燃燒是蠟燭氣化后的蠟燭蒸氣被點燃。

    實驗探究步驟 觀察物質的性質、變化、現象 結論、解釋

    ⒈觀察蠟燭的制作材料 燭芯棉線、外殼石蠟 由石蠟制成

    ⒉點燃前 ⑴觀察蠟燭的顏色、

    形態、形狀 乳白色固態圓柱狀 顏色:乳白色

    狀態:固態

    ⑵用小刀切下一塊石蠟,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難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難溶于水

    燭 ⑴用火柴點燃蠟燭,觀察蠟燭火焰 火焰分為焰心、內焰、外焰三層,第二層最明亮,內層暗 石蠟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為焰心、內焰、外焰三層,第二層最亮,內層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桿接觸外焰部分先變黑 外層溫度最高,加熱用外層火焰

    ⑶用一干燥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燒杯,迅速向燒杯內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蕩 燒杯內壁有水霧,石灰水變渾濁 蠟燭燃燒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熄滅蠟燭 ⑴將蠟燭熄滅觀察 有白煙 蠟燭燃燒時先由固態轉變成液態,再汽化,而后燃燒

    ⑵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 白煙燃燒

    二、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氣體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特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供給呼吸。

    B、氧氣——支持燃燒(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燃著的木條燒得更旺),供給呼吸。

    2、結論:“兩多一少”——人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比空氣多,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即:A.呼出的氣體使石灰水出現的渾濁多,證明呼出的氣體比空氣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氣體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燃著的木條在空氣中能夠燃燒,證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比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高。

    C.對著呼氣的玻璃片上的水霧比放在空氣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霧多,證明呼出氣體中水的含量比空氣中水的含量高。

    實驗探究步驟 觀察物質的性質、變化、現象 結論、解釋、化學方程式

    ⒈用排水法收集氣體

    ⑴在兩個集氣瓶中裝滿水,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倒放水中。將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氣瓶內,吹氣 集氣瓶中的水排出,集氣瓶內充滿氣體 呼出的氣體大部分沒有溶于水

    ⑵在水中集滿氣體后,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從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氣體無色 呼出的是無色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

    ⒉探究呼出氣體的性質

    ⑴向一個盛空氣的集氣瓶和一個盛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各滴入幾滴石灰水,振蕩 盛空氣的集氣瓶內石灰水沒有變渾濁,

    盛呼出氣體的集氣瓶內石灰水變渾濁 人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⑵將燃著的木條分別插入盛空氣和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 燃燒的木條在盛空氣的集氣瓶中持續燃燒一會熄滅;

    燃燒的木條在盛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立即熄滅 人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少的氧氣

    ⑶取一塊干燥的玻璃片對著呼氣,并與放在空氣中的另一塊玻璃片比較 對著呼氣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

    3、鑒別氧氣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瓶內,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氣,使之立即熄滅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別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變渾濁的是二氧化碳,使之無明顯變化的是氧氣。

    三、實驗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學問題;B、假想和猜測; C、制定計劃;D、進行實驗;

    E、收集證據;F、解釋與結論; G、反思與評價;H、表達與交流。

    四、化學學習的特點:

    1、關注物質的性質2、關注物質的變化 3、關注物質變化的過程及其現象并進行比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結論

    課題3走進化學實驗室

    考試要求:1、能記得常用儀器的名稱、認識圖樣、了解用途及使用請注意事項(試管、燒杯、酒精燈、水槽、量筒、托盤天平、錐形瓶、長頸漏斗等)

    2、能進行藥品的取及(包括物質的稱量、液體的量取)、連接儀器、給物質加熱等

    考點一、常用的儀器(儀器名稱不能寫錯別字)

    (一)初中化學實驗常用儀器

    反應容器可直接受熱的:試管、蒸發皿、燃燒匙、坩堝等

    能間接受熱的:燒杯、燒瓶、錐形瓶(加熱時,需加石棉網)

    常存放藥品的儀器:廣口瓶(固體)、細口瓶(液體)、滴瓶(少量液體)、集氣瓶(氣體)

    用加熱儀器:酒精燈

    計量儀器:托盤天平(稱固體質量)、量筒(量液體體積)

    儀分離儀器:漏斗

    取用儀器:藥匙(粉末或小晶粒狀)、鑷子(塊狀或較大顆粒)、膠頭滴管(少量液體)

    器夾持儀器:試管夾、鐵架臺(帶鐵夾、鐵圈)、坩堝鉗

    其他儀器:長頸漏斗、石棉網、玻璃棒、試管刷、水槽

    不能加熱:量筒、集氣瓶、漏斗、溫度計、滴瓶、表面皿、廣口瓶、細口瓶等

    1、 試管

    (1)、用途: a、在常溫或加熱時,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b、溶解少量固體。

    c、收集少量氣體的容器d、用于裝置成小型氣體的發生器。

    (2)、注意事項:

    a、加熱時外壁必須干燥,不能驟熱驟冷,一般要先均勻受熱, 然后才能集中受熱,

    防止試管受熱不均而破裂。

    b、加熱時,試管要先用鐵夾夾持固定在鐵架臺上(短時間加熱也可用試管夾夾持)。

    試管夾應夾在的中上部(或鐵夾應夾在離試管口的1/3處)。

    c、加熱固體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且未冷前試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試管炸裂。

    d、加熱液體時,盛液量一般不超過試管容積的1/3(防止液體受熱溢出),使試管與桌面

    約成45°的角度(增大受熱面積,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對著自己或別人(防止液體噴出傷人)。反應時試管內的液體不超過試管容積的1/2。

    2、燒杯 用途:① 溶解固體物質、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釋、濃縮

    ② 也可用做較大量的物質間的反應

    注意事項:受熱時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網上使其受熱均勻(防止受熱不均使燒杯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過容積的1/3(防止加熱沸騰使液體外溢)。

    3、燒瓶:有圓底燒瓶,平底燒瓶 用途① 常用做較大量的液體間的反應

    ② 也可用做裝置氣體發生器

    4、錐形瓶用途:①加熱液體,②也可用于裝置氣體發生器和洗瓶器

    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注意:使用燒瓶或錐形瓶時容積不得超過其容積的1/2,蒸發溶液時溶液的量不應超過蒸發皿容積的2/3

    5、蒸發皿 通常用于溶液的濃縮或蒸干。

    注意事項:① 盛液量不能超過2/3,防止加熱時液體沸騰外濺

    ② 均勻加熱,不可驟冷(防止破裂)

    ③ 熱的蒸發皿要用坩堝鉗夾取。

    6、膠頭滴管①膠頭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體。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體藥品

    注意: ① 先排空再吸液

    ② 懸空垂直放在試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試劑)

    ③ 吸取液體后,應保持膠頭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體倒流,沾污試劑或腐蝕膠頭;

    ④ 除吸同一試劑外,用過后應立即洗凈,再去吸取其他藥品,未經洗滌的滴管嚴禁吸取別的試劑(防止試劑相互污染。)

    ⑤ 滴瓶上的滴管與瓶配套使用,滴液后應立即插入原瓶內,不得弄臟,也不必用水沖冼。

    7、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量體積液體的儀器。

    注意:① 不能在量筒內稀釋或配制溶液,決不能對量筒加熱 。

    ② 也不能在量筒里進行化學反應

    操作注意: 在量液體時,要根據所量的體積來選擇大小恰當的量筒(否則會造成較大的誤差),讀數時應將量筒垂直平穩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與量筒內的液體凹液面的最低點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盤天平:稱量儀器,一般精確到0.1克。

    注意:稱量物放在左盤,砝碼按由大到小的順序放在右盤,取用砝碼要用鑷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稱量熱的物體, 被稱物體不能直接放在托盤上,要在兩邊先放上等質量的紙, 易潮解的藥品或有腐蝕性的藥品(如氫氧化鈉固體)必須放在玻璃器皿中稱量。

    9、集氣瓶:(瓶口上邊緣磨砂,無塞 )

    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時間貯存少量氣體。②也可用于進行某些物質和氣體燃燒的反應器。

    注意事項:① 不能加熱② 收集或貯存氣體時,要配以毛玻璃片遮蓋。

    ③ 在瓶內作物質燃燒反應時,若固體生成,瓶底應加少量水或鋪少量細沙。

    10、廣口瓶 (內壁是磨毛的): 常用于盛放固體試劑,也可用做洗氣瓶

    11、細口瓶 用于盛放液體試劑 :棕色的細口瓶用于盛裝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質,存放堿溶液時試劑瓶應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12、漏斗用于向細口容器內注入液體或用于過濾裝置。

    13、長頸漏斗:用于向反應容器內注入液體,若用來制取氣體,則長頸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氣體從長頸斗中逸出)

    14、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離兩種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體,也可用于向反應容器中滴加液體,可控制液體的用量

    15、試管夾 用于夾持試管,給試管加熱。

    注意事項:① 使用時從試管的底部往上套,夾在試管的中上部(或夾在距管口1/3)(防止雜質落入試管)

    ② 不要把拇指按在試管夾短柄上。

    16、鐵架臺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種儀器,一般常用于過濾、加熱等實驗操作。

    注意事項:a、鐵夾和十字夾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證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鐵架臺底座大面一側,使重心落在底座內

    17、酒精燈

    用途:化學實驗室常用的加熱儀器

    注意事項:

    ① 使用時先將燈放穩,燈帽取下直立在燈的右側,以防止滾動和便于取用。

    ② 使用前檢查并調整燈芯(保證更充分地燃燒,火焰保持較高的的溫度)。

    ③ 燈體內的酒精不可超過燈容積的2/3,也不應少于1/4。(酒精過多,在加熱或移動時易溢出;太少,加熱酒精蒸氣易引起爆炸)。

    ④ 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防止酒精灑出引起火災)

    ⑤ 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直接點燃另一酒精燈,應用火柴從側面點燃酒精燈

    (防止酒精灑出引起火災)。

    ⑥ 酒精燈的外焰最高, 應在外焰部分加熱 先預熱后集中加熱。要防止燈心與熱的玻璃器皿接觸(以防玻璃器皿受損)

    ⑦ 用完酒精燈后,必須用燈帽蓋滅,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將火焰沿著燈頸吹入燈內)

    ⑧ 實驗結束時,應用燈帽蓋滅。(以免燈內酒精揮發而使燈心留有過多的水分,不僅浪費酒精而且不易點燃)

    ⑨ 不要碰倒酒精燈,若有酒精灑到桌面并燃燒起來,應立即用濕布撲蓋或撒沙土撲滅火焰,不能用水沖,以免火勢蔓延。

    18、玻璃棒 用途:攪拌(加速溶解)、引流(過濾或轉移液體)。

    注意事項:① 攪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 用后及時擦洗干凈

    19、溫度計 剛用過的高溫溫度計不可立即用冷水沖洗。

    20、藥匙 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狀的固體藥品,每次用后要將藥匙用干凈的濾紙揩凈。

    考點二、藥品的取用規則

    1、“三不準”原則:不嘗、不聞、不接觸。

    即:① 不準用手接觸藥品② 不準用口嘗藥品的味道③ 不準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氣味。

    2、用量原則:嚴格按規定用量取用;無說明的——液體取1-2ml,固體蓋滿試管底部即可。

    3、剩余藥品:不放回原瓶、不隨意丟棄、不帶出實驗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考點三、固體藥品的取用

    :塊狀的用鑷子;粉末狀的用藥匙或紙槽。

    1、取用塊狀固體用鑷子。(一橫二放三慢豎)

    步驟:先把容器橫放,用鑷子夾取塊狀藥品或金屬顆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豎立起來,使塊狀藥品或金屬顆粒緩緩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狀或小顆粒狀的藥品時要用藥匙或紙槽。(一橫二送三直立)

    步驟:先把試管橫放,用藥匙(或紙槽)把藥品小心送至試管底部,然后使試管直立起來,讓藥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藥品沾在管口或試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藥匙或鑷子應立即用干凈的紙擦干凈。

    考點四、液體藥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體時可直接從試劑瓶中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驟:

    ①瓶蓋倒放在實驗臺(防止桌面上的雜物污染瓶塞,從而污染藥品);

    ②傾倒液體時,應使標簽向著手心(防止殘留的液體流下腐蝕標簽),

    ③瓶口緊挨試管口,緩緩地將液體注入試管內(快速倒會造成液體灑落);

    ④傾注完畢后,瓶口在試管口靠兩下。并立即蓋上瓶塞(防止液體的揮發或污染),標簽向外放回原處。

    2、取用少量液體時可用膠頭滴管。要領:懸、垂。見前6

    3、取用定量液體時可用量筒和膠頭滴管,視線與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

    步驟:選、慢注、滴加

    注意事項:使用量筒時,要做倒 :① 接近刻度時改用膠頭滴管

    ② 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線及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

    ③ 若仰視則讀數偏低,液體的實際體積>讀數

    俯視則讀數偏高,液體的實際體積<讀數

    考點五、 固體試劑的稱量

    儀器:托盤天平、藥匙(托盤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稱量,能稱準到0.1克)

    步驟:調零、放紙片、左物右碼、讀數、復位

    使用托盤天平時,要做到:① 左物右碼:添加砝碼要用鑷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碼,并先大后小;稱量完畢,砝碼要放回砝碼盒,游碼要回零。

    左盤質量=右盤質量+游碼質量 即:藥品的質量=砝碼讀數+游碼讀數

    若左右放顛倒了;藥品的質量=砝碼讀數 - 游碼讀數

    ② 任何藥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盤中稱量,干燥固體可放在紙上稱量,易潮解藥品要放在(燒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稱量。

    注意:稱量一定質量的藥品應先放砝碼,再移動游碼,最后放藥品;稱量未知質量的藥品則應先放藥品,再放砝碼,最后移動游碼。

    考點六、加熱:先預熱,后對準液體和固體部位集中加熱;酒精燈是常用的加熱熱源,用外焰加熱。

    ①給液體加熱可使用試管、燒瓶、燒杯、蒸發皿;

    ②給固體加熱可使用干燥的試管、蒸發皿、坩堝

    ⒈ 液體: A、用干抹布擦拭試管的外壁, B、管口不能對著自己和旁人,

    C、試管夾從管底套上和取下, D、試管與桌面成45-60度

    ⒉固體:給試管里的固體加熱:試管口應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試管),先預熱后集中藥品加熱。

    注意 A:被加熱的儀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熱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加熱時玻璃儀器的底部不能觸及酒精燈的燈心,以免容器破裂。

    C:燒的很熱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沖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應放在石棉網上。

    考點七、儀器的裝配:裝配時, 一般按從低到高,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

    1、連接方法

    (1) 把玻璃管插入帶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潤濕,然后稍稍用力轉動(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斷,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2) 連接玻璃管和膠皮管(左包右進)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潤濕,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膠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應把橡皮塞慢慢轉動著塞進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勁塞進塞子,以免壓破容器.

    考點八、簡易裝置氣密性檢查:A、連接裝置;B、將導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緊握試管加熱;D、過一會兒導管中有氣泡產生,當手離開后導管內形成一段水柱。

    八、儀器的洗滌:

    如:儀器內附有不溶性的堿、碳酸鹽、堿性氧化物等,可加稀鹽酸洗滌,再用水沖洗。

    如:儀器內附有油脂等可用熱的純堿溶液洗滌,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凈的標準是:儀器內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勻地附著一層水膜時,就表明已洗滌干凈了。

    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1空氣

    考試要求: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認識空氣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大氣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能從組成上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

    一、空氣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紀70年代,瑞典科學家舍勒和英國的科學家化學家普利斯特里,分別發現并制得了氧氣。

    2、法國科學家拉瓦錫最早運用天平作為研究化學的,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其中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的結論。

    二、空氣中氧氣成分的測定:(考點一)

    1、裝置圖(見書P27)

    2、實驗現象:A、紅磷燃燒發出黃白色火焰,放出熱量,冒出白色濃煙

    B、(過一會兒白煙消失,裝置冷卻到室溫后打開彈簧夾)燒杯內的水倒流入集氣瓶,約占瓶子容積的1/5。

    3、實驗結論:說明空氣不是單一的物質;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4、原理:表達式:磷(P) + 氧氣(O2)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學方程式: 4P + 5O22P2O5

    5、注意事項:A、所用的紅磷必須過量,過少則氧氣沒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氣瓶(裝置)冷卻后才能打開彈簧夾,

    C、裝置的氣密性要好,(否則測量結果偏小),

    D、要先夾住橡皮管,然后再點紅磷(否則測量結果偏大)。

    E、點燃紅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緊瓶塞(否則測量結果偏大)。

    思考:1、可否換用木炭、硫磺等物質?如能,應怎樣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蠟燭(燃燒產生了氣體,瓶內體積變化小),不能用鐵(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

    2、可否用鎂代替紅磷?不能用鎂,因為鎂不但跟氧氣反應而且還跟氮氣等反應,結果測得的不只是空氣中氧氣的體積。會遠遠大于氧氣的體積。

    6、實際在實驗中測得的結果比真實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紅磷量不足;B裝置氣密性差;C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止水夾;D、沒有預先在導管中裝滿水

    三、空氣的主要成分(考點二)

    (按體積分數):氮氣(N2)78%,氧氣(O2)21%(氮氣比氧氣約為4: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氣體和雜質0.03%。空氣的成分以氮氣和氧氣為主,屬于混合物。

    空氣成分 氮氣 氧氣 稀有氣體 二氧化碳 其他氣體和雜質

    體積分數 78% 21% 0.94% 0.03% 0.03%

    空氣成分口訣:氮七八氧二一,零點九四是稀氣;零點零三有兩個,二氧化碳和雜氣

    四、物質的分類:純凈物和混合物(考點三)

    1、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純凈”是相對的,絕對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只要雜質含量低,不至于對生產和科學研究產生影響的物質就是純凈物。

    2、混合物: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各物質都保持各自的性質。

    注意:劃分純凈物、混合物的標準是根據物質的種類來劃分的。只含一種物質的就屬于純凈物,含有幾種物質的就屬于混合物,

    五、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考點四)

    1、氮氣: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溶于水,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供給呼吸,化學性質不活潑。

    2、稀有氣體:無色、無味的氣體,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化學性質很不活潑。

    氧氣 ①動植物呼吸②醫療急救③金屬切割④煉鋼⑤宇宙航行等

    氮氣 ①超導實驗車②化工原料③作保護氣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劑等

    稀有氣體 ①作保護氣②制多種用途的電光源③激光技術④液氦冷凍機等

    六、空氣的污染及防治。(考點五)

    1、 造成空氣污染的物質:有害氣體(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煙塵。

    2、污染來源: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石油化工廠排放的廢氣及汽車排放的尾氣。

    3、被污染的空氣帶來的危害:損體健康、影響作物生長、破壞生態平衡。

    存在的環境問題:溫室效應(二氧化碳含量過多引起)、臭氧空洞(飛機的尾氣、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氣污染的措施:加強大氣質量監測,改善環境狀態、植樹造林、使用清潔能源。

    5、目前空氣污染指數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臭氧。

    七、未來化學將朝著“綠色化學”——“綠色消毀”和“綠色生產”的方向發展。核心是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消除污染。特點:①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原料無毒無害②減少向環境排放廢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納,實現零排放(在化合反應中體現)④生產出環境友好產品。見教材P32。

    九年級物理教研組工作計劃5篇

    九年級化學復習提綱

    基本概念與原理部分

    1、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如石蠟熔化、水的三態變化、燈泡發光等。

    2、化學變化:生成了其他物質的變化,如燃燒、鋼鐵生銹、食物腐敗、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埋沖桐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它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導電導熱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狀況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降溫后能變成固態的干冰。

    4、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如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酸性、堿性等。

    5、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如空氣、自來水、礦泉水、海水、石灰水、粗鹽、石灰石、鹽酸、黃銅、生鐵和鋼等各種合金、石油、煤、天然氣都是混合物。

    6、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如O2 、N2 、CO2、H2O等。

    7、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元素的化學性質主要決定于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是質子數或核電荷數。

    8、構成物質的微粒:

    (1)分子(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由原子構成);

    (2)原子(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

    (3)離子(原子失去或得到電子后形成的帶電微粒,可分為陽離子[如Na+、NH4+]和陰離子[如Cl—、CO32—]。

    9、原子結構:

    (1)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體積極小但質量相當于整個原子質量。它雖小,還可分為帶正電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

    (2)電子:帶負電,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間作高速運轉。跟原子比較,其質量和體積都可忽略不計。在原子里,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10、離子:帶有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鎂離子和鎂原子具有相同的質子數或核電荷數)。

    11、穩定結構:①最外層8電子②第一層為最外層2電子。

    12、自然界中的化學元素:(1)地殼中最多的元素:O (2)地殼中最多的金屬元素:Al

    地殼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鋁、鐵。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3)海水、人體中最多的元素:O

    13、化合物的命名:

    (1)兩種元素化合:“某化某”,如MgO氧化鎂,NaCl氯化鈉,Fe3O4四氧化三鐵,P2O5五氧化二磷,Ca(OH)2氫氧化鈣;

    (2)金屬與酸根化合:“某酸某”,如CaCO3碳酸鈣,CuSO4硫酸銅,NH4NO3硝酸銨。

    14、催化劑:在化學變化里能改變其它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化前后都沒有變化的物質(注:2H2O2===2H2O + O2 ↑ 此反應MnO2是催化劑)

    15、燃燒的條件:

    (1)物質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

    (3)溫度達到著火點。

    16、滅火的方法:

    (1)移走可燃物;

    (2)隔絕氧氣(如油鍋著火可用鍋蓋蓋滅);

    (3)降低可燃物的溫度至著火點以下(如房屋著火時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滅火)。

    17、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間內急速燃燒,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熱和氣體導致爆炸。一切可燃性氣體、粉塵、在遇到明火時都有可能發生爆炸。(也有物理變化的爆炸如車胎爆炸)。18、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在化學反應前后,肯定不變的是原子的種類和數目、元素的種類、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肯定變化的是物質的種類和分子的種類。

    19、合金:由一種金屬跟其他一種或幾種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合金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一般說來,合金的熔點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彎坦大,抗腐蝕性能更好。

    20、各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與離子的電荷數相對應。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

    21、化學符號的意義:

    a.元素符號:①表示一種元素;②表示該元素的一個原子。

    b.化學式:①宏觀意義:①.表示一種物質;②.表示該物質的元素組成;②微觀意義:①.表示判談該物質的一個分子;②.表示該物質的分子構成。

    c.離子符號:表示離子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

    d.化合價符號:表示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

    當符號前面有數字(化合價符號沒有數字)時,此時組成符號的意義只表示微觀意義。

    22、常見的酸根離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PO43-(磷酸根)、Cl-(氯離子)、HCO3-(碳酸氫根)、HPO42-(磷酸氫根)、H2PO4-(磷酸二氫根)、S2-(硫離子)。

    23、溶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組成:溶劑和溶質。(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固、氣溶于液體時,固、氣是溶質,液體是溶劑;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質均一、穩定。溶液不一定是無色的。

    24、固體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就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20℃時,食鹽的溶解度為36克。就是說在20℃時,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食鹽36克。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和壓強。

    若要分離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明顯增大的物質,應用冷卻熱飽和溶液法。

    25、酸堿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說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堿性。

    (2)PH值越小,酸性越強;PH值越大,堿性越強。

    26、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K、 Ca、 Na、 Mg、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 鉀、鈣、鈉、 鎂、鋁、 鋅、 鐵、 錫、 鉛、 氫、銅、汞 、銀、 鉑、 金)

    說明:(1)越左金屬活動性就越強,左邊的金屬可以從右邊金屬的鹽溶液中置換出該金屬來(2)排在氫左邊的金屬,可以從酸(鹽酸或稀硫酸)中置換出氫氣;排在氫右邊的則不能。

    元素化合物部分

    1.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中,如果兩位同學的實驗結果差別較大,可能的原因有(1)銅絲的量不足(2)漏氣 (3)加熱溫度達不到反應溫度 (4)反應的充分程度不同

    2.空氣的成分按體積分數 計算,大約是:氧氣占21%,氮氣占78%,稀有氣體占0.94%,二氧化碳0.03%;得出空氣成分的化學家是法國的拉瓦錫。

    3、O2的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O2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稍大,難溶于水,降溫可變成淡藍色液體和雪狀固體。

    4、O2的化學性質:各種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和化學方程式如下:

    燃燒的現象 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木炭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大量熱 點燃

    C + O2═══CO2

    硫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點燃

    S +O2 ═══ SO2

    磷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產生大量白煙 點燃

    4P + 5O2═══2P2O5

    鐵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點燃

    3Fe + 2O2═══Fe3O4

    鎂在氧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色固體。 點燃

    2Mg+ O2═══ 2MgO

    5.實驗室制取氧氣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一般不用氯酸鉀、高錳酸鉀因為反應需要加熱,收集氧氣可用排水法,因為氧氣不易溶解于水;收集氧氣可用向上排空氣法,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的大。收集氫氣可用排水集氣法和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方法由氣體的密度和水溶性決定)收集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CO、N2只能用排水法。

    6、工業制氧氣是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點不同,分離液態空氣是物理變化。

    7、氧氣的重要用途是供給呼吸和支持燃燒,利用氧氣易于其它物質反應并放熱的化學性質。水通直流電后,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負極氣體能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H2),正極氣體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前者與后者的體積比為1:2,質量比為8:1。

    8、水的凈化:自來水的凈化步驟如下:沉降(加明礬);過濾;滅菌(氯氣);煮沸。硬水是指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軟水是指不含或含有較少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向兩種類型的水中分別加肥皂水,攪拌,產生較多泡沫的是軟水,否則為硬水。利用蒸餾、煮沸的方法可將硬水變為軟水。

    9、實驗室制取氫氣用鋅粒和稀硫酸。一般不用鎂、鐵與稀硫酸反應,鎂反應過快、鐵反應緩慢不能用濃硫酸、硝酸,因有強氧化性,反應不能得到氫氣。不用濃鹽酸,生成的氣體中會含有HCl氣體可用氫氧化鈉溶液等吸收HCl氣體。

    10、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CO2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降溫可變成無色液體和無色固體(干冰)。

    11、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1)CO2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CO2 + H2O ═══ H2CO3 ; 加熱上述紅色液體會恢復為紫色,因為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 H2O + CO2↑ (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O2 + Ca(OH)2 ═══ CaCO3↓+ H2O ,該反應可用于CO2氣體的檢驗,和其他堿也能反應。

    12、CO2的用途:(1)滅火(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2)人工降雨、舞臺云霧(干冰升華吸收大量熱,使水蒸氣液化);(3)光合作用的原料;(4)保存食品。 13、CO2的實驗室制法: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CaCO3 + 2HCl═CaCl2+H2O+CO2↑,不用Na2CO3,因反應太快;不用稀硫酸,因為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與硫酸反應生成微溶的CaSO4,會覆蓋在石塊的表面而阻止反應的進行;也不用濃鹽酸,因濃鹽酸有揮發性,會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混有HCl等雜質。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CO2,驗滿時用燃著的火柴放在瓶口,看火柴是否熄滅。

    14、CO2與人體健康:CO2無毒,當空氣中含量達到一定濃度對人體有害,因為CO2不能供給呼吸,故進入枯井或山洞前要做燈火試驗。

    15、實驗室制取氫氣用鋅粒和稀硫酸。一般不用鎂、鐵與稀硫酸反應,鎂反應過快、鐵反應緩慢不能用濃硫酸、硝酸,因有強氧化性,反應不能得到氫氣。不用濃鹽酸,生成的氣體中會含有HCl氣體可用氫氧化鈉溶液等吸收HCl氣體

    16、CO中毒,又叫煤氣中毒。CO是無色、無味的氣體,難溶于水,有劇毒,不易被察覺。被吸入人體與血紅蛋白結合,使人缺氧氣。CO一半以上來自汽車排放的廢氣。用CO作還原氧化銅等實驗時,一定要進行尾氣處理。

    17、金屬材料包括鐵、鋁、銅等金屬和合金.金屬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質。例如:常溫下它們的狀態大都是固態,有金屬光澤,大多數為熱和電的良導體,有延展性,密度較大,熔點較高。

    18、金屬材料金屬的物理性質:①常溫下一般為固態(汞為液態),有金屬光澤;②大多數呈銀白色(銅為紫紅色,金為黃色);③有良好的導熱性、導電性、延展性。

    九年級物理教案教學計劃

    一個暗箱:

    只閉合開關S3 S2 S1 S2S1 S3S1 S2S3 S1S2S3

    燈L 不亮 不鄭譽亮 不亮 不亮 不巖敬亮 正常發光 正常發光

    伏特表U=6V 無示數 無示數 無示數 U=6V U=3V U=3V

    安培表無示數 無示數 無示數 無示數 I=0.6A I=0.3A I=0.9A

    已粗叢慎知其中有兩定值電阻、小燈一個、開關三個、伏特表和安培表各一個,6V電源一個,燈與電阻組植都不變且相等

    求:1.電路圖2.L額定功率

    初三上半年物理化學知識要點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1、課本P13圖1.1-1的現象說明: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用手按住發音的音叉,發音也停止,該現象說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練習:①人說話,唱歌靠聲帶的振動發聲,婉轉的鳥鳴靠鳴膜的振動發聲,清脆的蟋蟀叫聲靠翅膀摩擦的振動發聲,其振動頻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間。

    ②《黃河大合唱》歌詞中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里的“吼”、“叫”“咆哮”的聲源分別是空氣、馬、黃河水。

    ③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可在桌上撒些碎紙屑,這些紙屑在敲打桌子時會跳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

    練習:①P14圖1.1-4所示的實驗可得結論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3×108 m/s。

    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空氣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練習:☆有一段鋼管里面盛有水,長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聽到3次聲音。傳播時間從短到長依次是

    ☆運動會上進行百米賽跑時,終點裁判員應看到槍發煙時記時。若聽到槍聲再記時,則記錄時間比實際跑步時間要 晚 (早、晚)0.29s (當時空氣15℃)。

    ☆下列實驗和實例,能說明聲音的產生或傳播條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時可觀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動。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機,當有來電時,只見指示燈閃爍,聽不見鈴聲;③拿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較兩次不同;④鑼發聲時,用手按住鑼鑼聲就停激廳慶止。

    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里談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 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明握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伏轎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樂音及三個特征

    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用硬紙片在梳子齒上快劃和慢劃時可以發現:劃的快音調高,用同樣大的力撥動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時可以發現:橡皮筋振動快發聲音

    調高。綜合兩個實驗現象你得到的共同結論是: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 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 。

    練習:解釋蜜蜂飛行能憑聽覺發現,為什么蝴蝶飛行聽不見?蜜蜂翅膀振動發聲頻率在人耳聽覺范圍內,蝴蝶振動頻率不在聽覺范圍內。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

    練習:☆男低音歌手放聲歌唱,女高音為他輕聲伴唱:女高音音調高響度小,男低音音調低響度大。

    ☆敲鼓時,撒在鼓面上的紙屑會跳動,且鼓聲越響跳動越高;將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能濺起水花,且音叉聲音越響濺起水花越大;揚聲器發聲時紙盆會振動,且聲音響振動越大。根據上述現象可歸納出:⑴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⑵ 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4、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5、區分樂音三要素:聞聲知人——依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高聲大叫——指響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調。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

    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第二章《光現象》復習提綱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分類:自然光源,如 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 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 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

    2、規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練習:☆為什么在有霧的天氣里,可以看到從汽車頭燈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傳播過程中,部分光遇到霧發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線傳播。

    ☆早晨,看到剛從地平線升起的太陽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該現象說明:光在非均勻介質中不是沿直線傳播的。

    4、應用及現象:

    ① 激光準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形成黑色區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當地球 在中間時可形成月食。

    如圖: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

    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

    到日環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中就有記載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 關。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于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類:

    ⑴ 鏡面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條件:反射面 平滑。

    應用:迎著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生了鏡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著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由于光射到物體上發生漫反射的緣故。

    練習:☆請各舉一例說明光的反射作用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利與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鏡觀察面容;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數物體是由于物體反射光進入我們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樓房的玻璃幕墻、釉面磚墻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間,我們從各個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發生了漫反射。

    4、面鏡:

    ⑴平面鏡:

    成像特點:等大,等距,垂直,虛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④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變光路

    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⑵球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 內 表面作反射面。

    性質: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 會聚在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 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定義: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質:凸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后視鏡

    練習:☆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我們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蠟燭進行實驗,其中選用兩根相同蠟燭的目的是:便于確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車司機前的玻璃不是豎直的,而是上方向內傾斜,除了可以減小前進時受到的阻力外,從光學角度考慮這樣做的好處是:使車內的物體的像成在司機視線上方,不影響司機看路面。汽車頭燈安裝在車頭下部:可以使車前障礙物在路面形成較長的影子,便于司機及早發現。

    三、顏色及看不見的光

    1、白光的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2、看不見的光:紅外線,紫外線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復習提綱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屬于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屬于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練習:☆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淺 是因為光從 水中斜射向 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藍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魚兒在“云中”自由穿行。這里我們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虛像 ,看到的魚兒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虛像。

    二、透鏡

    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典型光路

    名稱 又名 眼鏡 實物

    形狀 光學

    符號 性質

    凸透鏡 會聚透鏡 老化鏡 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凹透鏡 發散透鏡 近視鏡 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3、填表: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

    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

    具體見下表:

    物距 像的性質 像距 應用

    倒、正 放、縮 虛、實

    u>2f 倒立 縮小 實像 f

    f2f 幻燈機

    uu 放大鏡

    3、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⑴u=f是成實像和虛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

    ⑵u=2f是像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

    ⑶當像距大于物距時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當像距小于物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⑷成實像時:

    ⑸成虛像時:

    四、眼睛和眼鏡

    1、成像原理: 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行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

    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 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后成一個放大的實像,道理就像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普通的放大鏡,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第四章《物態變化》復習提綱

    一、溫度

    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單位:

    國際單位制中采用熱力學溫度。

    常用單位是攝氏度(℃) 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 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換算關系T=t + 273K

    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① 溫度計構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內有粗細均勻的細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 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③ 分類及比較:

    分類 實驗用溫度計 寒暑表 體溫計

    用途 測物體溫度 測室溫 測體溫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體 水銀煤油(紅) 酒精(紅) 水銀

    特殊構造 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 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 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

    ④ 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并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練習:◇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溫度變化相同時,體積變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細的目的是:液體體積變化相同時液柱變化大,兩項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讀數準確。

    二、物態變化

    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熔化圖象:

    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后變為液態

    溫度不斷上升。

    熔點 :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熔化的條件:⑴ 達到熔點。⑵ 繼續吸熱。

    凝固 :

    定義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 叫凝固。

    凝固圖象:

    凝固特點: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凝固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硬、最后

    凝固點 :晶體熔化時的溫度。成固體,溫度不斷降低。

    同種物質的熔點凝固點相同。

    凝固的條件:⑴ 達到凝固點。⑵ 繼續放熱。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

    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叫蒸發。

    影響因素:⑴液體的溫度;⑵液體的表面積 ⑶液體表面空氣的流動。

    作用:蒸發 吸 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沸 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

    沸騰條件:⑴達到沸點。⑵繼續吸熱

    沸點與氣壓的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溫度;⑵ 壓縮體積。

    好處:體積縮小便于運輸。

    作用:液化 放 熱

    3、升華和凝華:

    ①升華定義: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吸 熱,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干冰、樟腦、鎢。

    ②凝華定義: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放 熱

    練習:☆要使洗過的衣服盡快干,請寫出四種有效的方法。

    ⑴將衣服展開,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⑵將衣服掛在通風處。⑶將衣服掛在陽光下或溫度教高處。⑷將衣服脫水(擰干、甩干)。

    ☆解釋“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氣溫足夠低,空氣中水蒸氣才能放熱凝華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過程,吸熱所以“雪后寒”。

    二、質量:

    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 ,常用單位:tgmg

    對質量的感性認識:一枚大頭針約80mg 一個蘋果約 150g

    一頭大象約 6t一只雞約2kg

    3、質量的理解:固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 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4、測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測量:案秤、臺秤、桿秤,實驗室常用的測量托盤天平,也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重,再通過公式m=G/g計算出物體質量。

    ⑵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個字:水上, 游碼歸零, 橫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橫梁平衡.具體如下:

    ①“看”:觀察天平的稱量以及游碼在標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

    ③“調”:調節天平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④“稱”: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⑤“記”:被測物體的質量=盤中砝碼總質量+ 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項:A 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潔。

    ⑶ 方法:A、直接測量:固體的質量B、特殊測量:液體的質量、微小質量。

    二、密度: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 變形

    3、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這兩個單位比較:g/cm3單位大。單位換算關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種材料,同種物質,ρ不變,m與 V成正比; 物體的密度ρ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無關,但與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有關;密度隨溫度、壓強、狀態等改變而改變,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⑵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體積成反比;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質量成正比。

    5、圖象:左圖所示:ρ甲>ρ乙

    6、測體積——量筒(量杯)

    ⑴用途:測量液體體積(間接地可測固體體積)。

    ⑵使用方法:

    “看”:單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上。

    “讀”: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測固體的密度:

    說明:在測不規則固體體積時,采用排液法測量,這里采用了一種科學方法等效代替法。

    8、測液體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測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 ;②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③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余液體的質量m2 ;④得出液體的密度ρ=(m1-m2)/ V

    9、密度的應用:

    ⑴鑒別物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鑒別物質。

    ⑵求質量:由于條件限制,有些物體體積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質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質量。

    ⑶求體積:由于條件限制,有些物體質量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體積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體積。

    ⑷判斷空心實心:

    九年級物理教學工作總結

    初三是初中學生在校的最關鍵一年,每個學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個理想的高一級學校,作為教師就是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走好這一步,在“以學生為本”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下,對本學期的物理教學作出如下的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xx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教研工作方向,以常規教學工作為基礎,進一步增強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校本教研為重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以課程改革為動力,加強課雹核堂教學的研究、指導與評價,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使物理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而努力工作。

    二、目標任務:

    1、協助班主任搞好班級工作。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只靠一個人是不行的,需要各任課教師的通力合作。我作為物理任課教師容易了解學生的情況,定能和其他班主任互相協作搞好班級管理工作,創造一個適易學生學習的環境。

    2、做好教研、教改和教學工作。教學工作是科任教師的主要工作,昌猜此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因此有必要作好教研、教改和教學工作。本期主要做好新課教學工作和中考模擬考試的訓練工作。積極參加學校舉行的各項教學教改工作。

    3、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于課堂教學中。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這些素材的使用,切實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等。

    三、方法措施:

    1.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本”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怎樣發現問題”、“怎樣提出問題”、“怎樣研究問題”、“怎樣分析問題”、“怎樣反思”、“怎樣交流”等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變成學習的組源迅掘織者和引導者。

    2. 課堂教學中注意“三基”的訓練由于九年級的教學內容相對八年級來說較難,因此,在教學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訓練,要狠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礎知識的訓練基礎上,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進行基本方法的滲透。對基本技能的訓練要貫穿于整個物理教學的全過程,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同時要幫助學生總結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法”、“類比”、“模型”等。

    3. 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初中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4. 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物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規律,多數是從物理事實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九年級的教學緊張而繁雜,這些只是我的設想,在真正的操作中爭取做到盡心,圓滿。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JAVA性无码HD中文|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久中文字幕|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无码人妻精品内射一二三AV|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JAVA性无码HD中文|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99|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爆乳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免费无码中文字幕A级毛片|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久久|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人妻| 国产怡春院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在线高清无码A.|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免费a级毛片无码a∨蜜芽试看|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老子无码午夜伦不 | 国产三级无码内射在线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资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