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美術的認識?有一種說法認為東方人傾向于線性的、唯美的思維方式,而西方人則更傾向于三維空間的立體思考。雖然這個觀點是否準確我不能確定,但它在繪畫中的體現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曾有一位名叫郎士寧的畫家為乾隆皇帝繪制了一幅肖像。乾隆皇帝評價道:“你畫得很像,但不夠美。”之后,那么,東西方美術的認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中西方美術史上,“形”與“神”的觀念一直是探討的重要話題。形似與神似,分別代表了理性與感性的態度,構成了繪畫領域永恒的議題。
在西方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形似的重要性直接關系到繪畫的成敗。而在古代中國,形似則顯得更為微妙。顧愷之的“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這一觀點被廣泛引用,并被徐悲鴻列入“新六法”之中。這種重視形似的精神一直延續到了宋代的畫院。
然而,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形似的地位發生了微妙變化。蘇軾倡導繪畫應注重自我表現,追求意境與神似。這一風氣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認同。文同、李公麟、王詵、趙令穰、米芾父子等藝術家紛紛實踐這一理念,使得神似成為了繪畫品位的代名詞。
這里的神似與顧愷之的神似有所不同,它不僅包含了對物象神韻的把握,更強調在藝術作品中融入作者的情感與思想。這使得神似遠非形似那么簡單。
話題就此打住,進入上部。在接下來的部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中西方美術在其他方面的異同。
1、中國畫重視空白的運用,有 “虛實相生”的效果。
2、中國畫重視藝術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以形寫神”,講究意境、神韻;散點透視。西 畫則凌駕于自然之上,采用的是焦點透視,重寫形。
3、中國畫與書法有很深的淵源,即“書畫同源”、“書畫同法”。
4、中國畫與詩有相通之處,因而推崇“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即“詩情畫意”,而西畫則不然。重形似、重再現、重理性、重時空、重光色效果。
5、中國畫還經常使用印章,是點綴,也增加韻味和美感。
擴展資料
不同的意境
西方人崇尚開拓進取,故重客觀探索,重對景寫生,還原真實存在。這種靜態固定觀物作畫,形成焦點透視,出現近大遠小的物理性透視空間,無論是真景寫生還是畫家創作某種想象和虛構的題材,觀者總能給自己找到一個固定的位置,使人產生身臨其境,如觀真景的感覺。
中國畫則不然,中國人的“天人合一”觀念形成的民族精神偏重和平、安逸、內向、追求主體投入客體的和諧統一,重視對客觀事物所感所悟的自我表現,已達到物我相滲,主觀的情和客觀的景相交融,最終達到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我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境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繪畫
1、東方偏向寫意,西方偏向寫實。
西方繪畫像戲劇電影一樣,是通過逼真的外在形象來表現生活內在本質的真實;東方繪畫像中國的戲劇一樣,是通過近似的外在形象來表現生活內在本質的真實。
2、繪畫理念
西方繪畫注重思維,東方的繪畫更加注重情感。
西方繪畫再現性強,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認識價值,而中國的繪畫表現性強,抒情味濃。
3、繪畫透視
中國繪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
西方繪畫著重于焦點透視,比較客觀科學地體現了物體的外觀,真實客觀是其特點。
4、繪畫工具
東方使用毛筆宣紙,西方使用油畫筆和油畫布框。
中西方繪畫的最大的差異是:東方偏向寫意,西方偏向寫實。
繪畫理念上:西方繪畫注重思維,東方的繪畫更加注重情感。因此,西方繪畫再現性強,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認識價值;而中國的繪畫表現性強,抒情味濃,更加注重情與理的統一,詩與畫的結合。
繪畫透視上:這是最根本的,中國繪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而西方繪畫著重于焦點透視,比較客觀科學地體現了物體的外觀,真實客觀是其主要特點。
繪畫工具:繪畫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繪畫的差異。毛筆、紙張、繪畫顏料可謂獨樹一幟,更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當然,當時整個西方社會的工藝水平也是很高的。
中西繪畫都反映生活的真實,但方式不完全相同。西方繪畫像戲劇電影一樣,是通過逼真的外在形象來表現生活內在本質的真實;東方繪畫像中國的戲劇一樣,是通過近似的外在形象來表現生活內在本質的真實。
中西方繪畫藝術猶如兩座形貌各異的山峰,雖然同樣具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但卻各成一體。在全球一體化的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之間的交流也日漸密切。
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中西藝術內在本質的差異。也許正是中西方對待自然態度的不同使中西繪畫放生了如此大的差異。
一:中西繪畫審美的觀念及表現形式的差異
就“觀念”來說。中國人向來感性,向來善于寄托情懷,中國畫是按照中國人特有的表現形態發展而來的。中國古人寫詩大都抒發感受情趣,文化系統也離不開情感,很少有物質獨立的東西,比如說表現一條河一叢花草一只動物都會有意無意中透漏出人的情懷,一幅中國畫里面貫穿的始終是發自人內心的感受,非常注重對生活的描繪,一座青山一頂茅屋若隱若現在萬樹叢林之中就是一種煙火不食的境界,他們認為生活是什么樣子,畫面就應該從屬什么意境。而西畫的觀念總是脫離不了“科學”,理智的思維表現出同樣理智清晰的畫面,它們無須著重反映人的情感,房子就是房子,關乎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識;人就是人,強調解剖看重形體關心一些可能存在的物理變化,他們始終把自然科學擺在首位。這種觀念上的差異長此以往影響著中西繪畫的總體。
從中西觀念上雖然談已經涉及到了“意境”和“趣味”的問題,但是從他們的表現形式來看,中國畫偏重“寫意”西方的趣味在于“寫實”。中國畫把意境作為第一位,畫面上呈現的不是一部分物質而是整個人性化的意境。而西方卻覺的描繪物質的構成淵源更有趣味,他們認為事物是什么樣子就應該在畫面上真實的表現什么,比如完成一幅風景創作,西方關注畫面與實際景致想吻合,畫肖像追求與模特的外形想吻合。
以上就是東西方美術的認識的全部內容,他們看重素描關系,立體效果,明暗調子,注重用點,線,面相結合的原理來描述對象和營造氣氛,一幅好的素描里必然出現鮮明的調子充足的結構關系。從古典畫派的經典之一安格爾的繪畫中就能看出著一點,他的油畫把素描關系放在第一,充分的利用點線面的相互結合來塑造畫面來駕馭色彩。還有德國畫家德加的素描。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