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15課?初一語文下冊第15課的精選49句摘抄如下:好詞摘抄: 陡峭:指山勢等坡度大,直上直下。 簡陋:簡單粗陋。 晶瑩:光亮而透明。 驛路:驛道,大道。 折損:這里指對方禮節過重,自己承受不起。 歡天喜地、紅紅火火、興高采烈、舉國歡騰等:形容高興、熱鬧的詞語。 氣宇軒昂、生龍活虎、那么,初一語文15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觀滄海
曹操(155-220)
東臨碣(jie二聲)石,以觀滄海。
水何(dandan四聲)澹澹,山島竦(song三聲)峙(zhi四聲)。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se四聲),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星漢燦爛,若出其中。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次北固山下
王灣(693-751)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如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初一下冊語文第15課說松鼠最不像四足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可雙腿站立:
松鼠具有獨特的能力,可以像人類一樣用雙腿站立,這在四足獸中是非常罕見的。這一特性使得松鼠在形態上與其他四足獸產生顯著區別。
用手吃東西:
松鼠的前肢靈活,可以像手一樣抓取食物并送入口中。這種用手吃東西的行為在四足獸中并不常見,進一步凸顯了松鼠的非典型特征。
行動靈活:
松鼠的行動非常敏捷和靈活,能夠在樹枝間快速跳躍和穿梭。這種靈活性不僅體現在速度上,還體現在其動作的精確性和協調性上,與常見的四足行走方式形成鮮明對比。
通人性:
松鼠具有一定的智能和感知能力,能夠與人類建立某種程度的互動和聯系。這種“通人性”的特點使得松鼠在行為上更接近人類,從而與其他四足獸產生差異。
綜上所述,初一下冊語文第15課之所以說松鼠最不像四足獸,是因為松鼠具有雙腿站立、用手吃東西、行動靈活以及通人性等獨特特征,這些特征在四足獸中是非常罕見的。
三國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聳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Three cao cao
In the east, in view of the sea JieShi.
Water, mountain island where DanDan immense.
FengMao 100 grass, trees.
Autumn wind swelled, HongBo disconsolate.
The sun and the moon, if the among them.
XingHan brilliant, if its.
Oh, to have to volunteer in xu song.
jié
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這時指的大碣石山。一說即指今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曹操經過與此。
何:多么
dàn
澹 澹:水波搖蕩。
sǒng zhì
竦 峙:峙:聳立。高高聳立。竦通“聳”,高。
星漢:銀河。
幸:慶幸。
至:極。
幸甚至哉:慶幸得很,好極了。
詠志:即表達心志。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1、dī dàn sǒngzhì sè jié
2、①B ②C ③C ④A ⑤B
3、D. 4、略
5、因為“七八個…“兩三點”都表明數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點少則表示雨疏而不緊,暴雨將至未至之景。
【合作探究】
6、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7、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
一、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于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在陜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二、《資治通鑒》簡介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編年體通史。司馬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
以上就是初一語文15課的全部內容,初一語文15課驛路梨花生字詞如下:1.寨:[zhài ]防守用的柵欄。2.攆:[niǎn ]趕走。3.扛:[káng ]用肩膀承擔。4.驛路:[yì ]又叫“驛道”,古時傳遞政府文書等用的道路,沿途設有換馬或休息的驛站。這里指過往行人所走的道路。5.迷茫:[mí máng ]廣闊而看不清的樣子。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