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簡史?柏廷頓。柏廷頓的《化學簡史》,堪稱理想的化學史版本,作者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史家,曾獲得科學史領域最高獎薩頓獎。《化學簡史》一書分為上下兩卷共23章,介紹了從古代化學至現代化學的基本歷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該書內客豐富,取材翔實。那么,化學簡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化學簡史時間順序如下:
1、公元前8千年至6千年,北京人已知用火。
2、公元前2千年左右,中國已開始陶器制作。
3、公元前140-87年,中國已會鑄銅。
4、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埃及已會制作玻璃。
5、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
6、公元前二世紀,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提出樸素的“原子論”。
7、公元1800年,英波義耳《疑心派化學家》出版,提出“元素論”。
8、公元1828年,F.Wohler第一次合成有機化合物(尿素)。
9、公元1844年,Charles Goodyear發現橡膠的硫化作用。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傳記方式分16章敘述了從古埃及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化學發展的基本歷程。本書內容豐富,取材詳實,從古老的煉金術到19世紀的化合價理論,再到20世紀的周期律及原子結構,均有所涵蓋。
本書脈絡清晰,觀點客觀、公正,目的在于為化學史提供一個簡明而權威的綜述,以利于讀者對化學史產生整體的印象。
研究對象
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學與原子核物理學,化學研究的元素、分子、離子(團)、化學鍵的基本性質,是與人類生存的宏觀世界中物質和材料最為息息相關的微觀自然規律。
放射分析化學簡史如下:
初期發展:20世紀初期,隨著天然放射性的發現,放射分析化學開始嶄露頭角。1912年,G.赫維西等人首次采用放射性鉛作為指示劑,成功測定鉻酸鉛的溶解度,這標志著放射性在分析化學中的首次應用。
進一步驗證與應用:1925年,R.埃倫伯格利用放射性鉛進行沉淀法分析,驗證了其在天然鉛分析中的實用性。1932年,赫維西等人在測定花崗巖中微量鉛的研究中,采用同位素稀釋法并引入放射性鉛,推動了放射性指示劑在更多分析操作中的應用,如萃取、沉淀等。
活化分析技術的興起:1934年,人工放射性的發現以及熱中子作用下元素的放射性產生理論的提出,為活化分析技術的發展鋪平了道路。1936年,赫維西和H.萊維通過核反應,在氧化釔和氧化釓的雜質分析中取得突破,活化分析領域得以擴展。1938年,G.T.西博格等人進行帶電粒子活化分析,進一步提升了這項技術。
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隨著反應堆和加速器的興起,以及多道譜儀的改進和微處理機的廣泛應用,活化分析迎來了快速發展。
https://pan.baidu.com/s/168agGdCGUXhwN-zlPvZlrA?pwd=1234
以上是 《化學簡史》(J.R.柏廷頓).pdf百度網盤最新章節/全集免費下載地址鏈接
介紹:
《化學簡史》(J.R.柏廷頓).pdf
配位化學簡史如下:
早期發現:最早有記載的配合物是18世紀初用作顏料的普魯士藍,化學式為K[Fe6]Fe,這一發現標志著配位化學研究的開端。
配位化合物的證實:1798年,CoCl3·6NH3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配位化合物的存在。這種新化合物與組分化合物在性質上的差異,推動了配位化學的研究進程。
理論基礎建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配位化學取得了重大進展。1893年,瑞士化學家A.韋爾納首次提出配合物的正確化學式及配位理論,為配位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引入了副價的概念,解釋了鉑配合物的存在和離解。
韋爾納的貢獻與榮譽:韋爾納的工作對配位化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因此于1913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配位化學的應用與發展: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配位化合物在化學、生物、材料科學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配位化學的發展不僅推動了化學科學的進步,也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柏廷頓。柏廷頓的《化學簡史》,堪稱理想的化學史版本,作者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史家,曾獲得科學史領域最高獎薩頓獎。《化學簡史》一書分為上下兩卷共23章,介紹了從古代化學至現代化學的基本歷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該書內客豐富,取材翔實。
以上就是化學簡史的全部內容,化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最早利用火的時期。那時,我們的祖先通過鉆木取火、烹飪食物、取暖和驅趕野獸,初步體驗了燃燒現象,但這些是基于經驗的實踐,而非系統的化學知識。化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與社會進步緊密相連,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學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萌芽期,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