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常放的音樂 專用音樂 遺體告別音樂叫什么名字 人死后放的音樂叫什么 農村的哀悼音樂叫什么
放的歌叫《哀樂》。《哀樂》是羅浪根據北方一首民間吹打樂曲調改編而成的,看到死難者的遺體還保持著搏斗的姿態,他覺得哀樂不僅僅是哀悼,還應該表達緬懷并牢記英雄豐功偉績的情感,所以創作時他在降E小調的基礎洞此上,于全曲最強音處采用臨時轉大調手法,使曲調在嗚咽、悲哭之后又激昂而堅決。
哀樂的起源
1942年,魯藝一行九人前往慰問保衛邊區、保衛河防的將士們。還擔負著一個任務,即深入收集民間音圓擾樂。安波、劉熾、馬可、關鶴童和張魯,一邊采集民間納腔迅音樂,一邊到前線演出慰問。在米脂果印斗區常石畔村,當地人向他們推薦了著名嗩吶民間藝術家常峁兒。并從他那里收集了三十多個曲目,尤其令人動情的是喪禮用樂曲,于是就記下了這首樂曲的譜子。
叫哀樂。
哀樂,指的是專門用于喪葬或追悼儀式的悲哀樂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哀樂的內容及演奏演唱方式是不同的。中國現用的哀樂有三種說法。
我國哀樂的由來是在1936年,劉志丹同志奉黨中央指示率隊東征,不幸犧牲于山西中陽縣的三交鎮。1942年,黨中央決定將劉志丹的靈柩遷移到他的故鄉----保安縣(今志丹縣)。
為使這次移靈儀式搞鬧物滾得隆重些,“魯藝”樂隊承擔了移靈奏樂的任務,并由馬可、安波等五名音樂工作者組成哀樂創作小組。他們根據當時廣泛流傳于晉陜一帶的民間送葬等曲子,改編成了正式的哀樂。這支具有我國民族風格的哀樂一直沿用至今。
擴展資料
鮮為人知的是我國普遍使用的喪葬儀式上的《哀樂》,是劉熾等人改編自陜北民樂嗩吶吹奏的《風風嶺》演化而來,樂曲1949年9月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審閱,被正式批準為典禮用樂曲。
劉熾(1921-1998):來自民間的鼓樂作曲家。提起影片《上甘嶺》立刻會讓人想起那首遼闊的《我液余的祖國》,提起《英雄兒女》也不禁要唱起《烽煙滾滾唱英雄》,比起這些激昂的歌曲,電影《祖國的花朵》的插曲肯定會讓曾經青春韶華的觀眾怦然心動,“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而為這些歌曲譜曲的就螞卜是劉熾。
陜北人性格直爽,大喜大悲無不表現于形!喜樂莫過于《大擺隊》,哀樂動容者非《粉紅蓮》莫屬。今天我們在正式場合所用哀樂也是源于陜北的民間音樂。
1942年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音樂工作者劉熾、張魯等隨河防將士訪問團到米脂采風,聽到嗩吶藝人常文青演奏的《粉紅蓮》蜜意悲壯,特別動人。
劉熾等人遵照這首嗩吶曲作了改編,由多種民樂演奏,在成吉思汗安陵儀式和迎送劉志丹靈櫬儀式上作為哀樂,這便成了《哀樂》的雛形。1956年,劉熾在影戲《上甘嶺》音樂創作中,再一次將它加工成為雙管管弦樂隊加大鑼的追悼音樂,成為了我國喪禮上通用的哀樂。
參考資料來源:
——哀樂
哀樂《哀樂喪禮進行曲》。
專門用于喪葬或追悼儀式的悲哀樂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哀樂的內容及演奏演唱方式是不同的中國現用的哀樂有三種說法:冊閉棚
第一種說法:改編自《風風嶺》(粉紅蓮),第二種說法:為劉志丹而作,第三種說法:羅浪原創。
相關信息:
我國現行的《哀樂》是在喪葬或追悼儀式的特殊場合、特殊環境下使用的經典樂曲。它有著極強的感染力,能呼喚人們心靈深處的情感,又有著豐富、州則深情、悲壯、博大的氣勢,而毫無消沉,低迷和哀愁。它給逝去的態春人以尊重、哀思和壯行,給活著的人以希望,堅強和力量。
其實我覺得老人去世了之后,最適合放的曲子就是在葬禮上通用的的哀樂,就是在中央臺新聞聯播報道某個人去雹衫念世的時候用的背景音樂就是哀樂源困,為什塌氏么要放著曲子適合呢,因為這個國家通用的,咱們不能更改國家的政策,第二個就是放這首曲子可以顯得追悼會莊嚴肅穆,隆重,可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之情,這是對死者的尊重,第三個就是哀樂那個悲傷的節奏可以讓參加葬禮的人哭出來,表示悲傷的心情。望采納 謝謝了!
在葬禮上推薦的歌曲有:《哀樂》(葬禮進行曲),《大出殯》,《哭皇天》 ,《蘇武牧羊》,《西行的平安路》,《漢吹曲》,《十跪父李緩碧/母重恩哪舉》,《哭別曲》,《千張紙》,《心中的阿爾金》,《哭七關》,《蘇武牧羊》,《煙花嘆》,《青天歌》等,此外,現代流行歌曲例如《走吧哪檔》,《父親》,《母親》,《讓我再看你一眼》等,也適合在葬禮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