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成都城市文化特色 成都美食文化 都江堰的歷史背景簡介 舌尖上的中國成都篇 成都文化歷史簡介
成都特色傳統文化
成都特色傳統文化,成都是很多人喜歡的城市,成都有很多的美食,成都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沖塌祥地 。境內金沙遺址有3000年歷史 ,以下分享成都特色傳統文化。
成都特色傳統文化1
1、川菜
川菜是中國漢族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川菜有著本土川菜與海派川菜之分,本土川菜中散雀圓,四川菜系又包括川味菜肴、面點小吃、火鍋等。
川菜分為三派:蓉派(上河幫)、渝派(下河幫)、鹽幫派(小河幫)。
2、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于中國西南地區川渝云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川劇是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歲配云南部分地區。
3、四川話
四川話,屬漢語西南官話,又稱巴蜀方言。現今四川話形成于清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話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準音,同時由于四川地區內部互通度較高,以達州話為例,各方言區交流并無障礙,四川話為統稱詞,因而四川話本身并沒有標準音。
成都特色傳統文化2
四川成都武侯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民俗。
武侯區域歷來為人文之鄉,富庶之地。文化滋養人性,倉廩實而知禮儀,以此養成淳樸且富有人情味的民風民俗。
這些包括講究服飾穿戴的風俗,講究飲食的風俗,講究居家生活的風俗,講究待客禮儀的風俗,以及坐茶館、好打扮、喜游樂等享受生活的風俗。以此詮釋了“民俗是人民傳承傳統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
發源于三國歷史的廟會民俗。
肇始于章武三年(223年)的成都武侯祠,最初僅有劉備入葬的惠陵和祭祀他的漢昭烈廟,后來增建了武侯祠,方形成君臣合祀的格局。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武侯祠這座祭祀劉備君臣的地方,在廣大百姓的參與下逐步衍生出拜喜神、辦廟會等民俗活動,至今還作為成都市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且賦予新時代的內容而長盛不衰。
民俗是在特定的時代和地域中由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并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的生產生活文化。把武侯區這種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并編纂成書,讓武侯人及廣大讀者全面了解和熟悉該區域的民俗文化,并從中受益,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雖然四川成都武侯區建區的時間僅有20余年,但所轄區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所以,本民俗志的編寫,不局限于建區以后的歷史,而是追根溯源,對所轄區域民風民俗進行全面的挖掘。
武侯區作為成都市主城區之一,其民俗與其他城區大同小異,如何在“大同”的基礎上,寫出本區域的“小異”
既切實把握與其他城區以至整個成都平原相似的源頭和主流,又注重突出獨具特色魅力的小濤細浪,盡可能全景式地展現本區域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風景,這是我們在編纂過程中努力探索的方向。
通過武侯區民俗縣志的編纂,我們有幸發現,武侯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民風民俗的淳樸優美,其中獨具特色和魅力之處也是可圈可點,琳瑯滿目。
淳厚久遠的農耕民俗。
武侯區域地處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屬都江堰自流灌區,自古為農業豐產之地。優良的農業環境孕育了獨特的農耕文化和農耕民俗
如祭天祈豐年、拜神求雨、立春時迎春牛鞭春牛、開秧門吃栽秧酒、薅秧打谷送幺臺、薅秧吼薅秧歌、敬蠶寶寶等,以此表達人們豐收的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獨特熾盛的商業民俗。
武侯區域城鄉接壤,古為成都市水陸交通輻輳之地,今為成都城南交通樞紐,商業一直較為繁榮。長期的商業繁榮孕育了名目繁多的商業民俗
如定期趕場的風俗、絲綢貿易的風俗、小商販沿街叫賣的習俗、信仰財神和行業祖師的風俗、商會會館的風俗、商業集會的風俗等等,它們既隨商業繁榮而生成發展,又作為一種文化力量,推動商業持久繁榮發展。
起始于前蜀時期的春江游樂民俗。
“成都之俗,以游樂相尚”。除武侯祠、望江樓等名勝古跡外,錦江、浣花溪(包括清水河)等皆為成都人休閑娛樂佳處。
前蜀后主王衍首開春天游浣花溪先例,延至宋,定四月十九日為“浣花日”,或稱“大游江”,此日游江活動更是傾城出動,盛況空前。同時進行的端午賽龍舟活動延續至今,已演繹成為一種融紀念、節令、體育、游樂為一體的民俗。
成都特色傳統文化3
成都特色元素
四川成都的特點元素是:成都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美食、娛樂、休閑于一體的地方。建筑古色古香,交通便利。它離武侯祠和錦里很近。就連成都當地人也特別喜歡玩。玩都的全名是玩都文化廣場,在成都很有名。
成都有哪些文化?
成都是一座有著4500年文明史的古代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輝煌的古蜀文明和影響 深遠的地域文化。成都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經濟豐富,人杰地靈。
成都也是一個移民城市,匯集了 各方的風俗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精神。這一切共同創造了成都人安靜、禮貌、積極、悠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成都文化表現出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開拓創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
和諧包容
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文化一直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和互動。這可以在 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發現的若干器物中得到證實,如太陽神鳥金箔圖案,充分展示了古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神。
道教文化
正是因為蜀文 文化具有豐富而深刻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內涵,成都才能成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的。道教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成為道教的文化主體。
移民文化
成都不僅是一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也是一座人與人之間寬容與融合的城市。成都文化的這一特點源于歷史上多次移民到蜀國的影響。
先秦時期,成都是移民建立的城市。早在古蜀時期,成都就有大量的移民。比如楚王族宗支斗氏族的一些支裔就移民到了蜀國的西鄙,楚昭王的一些后代也搬到了蜀國。
樂觀文化
成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幾千年來,它經歷了起起落落,發展曲折復雜。它既輝煌又繁榮,多次遭到破壞,甚至破壞,甚至遭受兩次毀滅性破壞。但每次破壞后,都能迅速恢復,始終保持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址不變,城名不變,生命力強。
這是 成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中國的大城市中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僅體現了成都頑強的生命力,也體現了成都人民不畏艱難困苦、自強不息、奮發圖強、開拓創新的精神。
成都傳統文化特色
成都傳統文化特色,成都被稱為天府之國, 是全國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外地褲肆的游客每次提起成都,都會想起熊貓、火鍋、麻將,但這些都只是成都表面的特色,傳統的民俗風情才是這座城市的靈魂,下面就來看看成都傳統文化特色有哪些。
成都傳統文化特色1
1、茶文化
成都人尤其愛喝茶,愛泡茶館,
點一杯茶打個盹兒或看閑書,
要么就湊在一塊兒斗地主,
這就是我們的茶文化,
而且,很多嗨生意就在茶館談成的!
2、三國運汪文化
“三國文化”覆蓋了全世界,
劉備、關羽、張飛的形象深入人心。
武侯祠、趙云墓等三國文化,
讓人們了解了中國,了解了成都。
3 、熊貓文化
中國國寶大熊貓是四川的符號之一,
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
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
萌寶大熊貓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深受世界各國的喜愛。
4、麻將文化
成都人愛麻將全國第一!對成都人來說,
人生最快意之事莫過不受世事煩擾他打一下午的麻將,連杠三次最后再來一個“杠上花”。
坐飛機聽到一陣麻將聲,就知道到成都了
5、道教文化
道教創教地點在四川成都的鶴鳴山,
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譽為東方文化的瑰寶。
青城山和青羊宮,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
6、蜀繡文化
蜀繡又稱川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秀之一。
羊年春晚,蜀繡文化傳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輪美奐的《蜀繡》至今余音繞梁。
7、川劇文化
川劇,是四川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
川劇最著名的當屬變臉,變臉享譽國內外,
劉德華還專程為學習變臉到成都拜師。
成都傳統文化特色2
一,成都景點:
1,文殊院
文殊院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于戰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之后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余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余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繡等實物珍品。
2,望江樓公園
望江樓公園位于成都市東門外九眼橋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積176.5畝,主要建筑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云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而先后在此建起來的。民國時辟為望江樓公園,成為市內著名的風景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4,永陵博物館
永陵博物館座落與成都市青羊區,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稱王建墓,也是中國所知的唯一建筑于地面之上和第一個經過正式發掘的帝王陵墓。
5,百花潭公園
百花潭公園位于成都西郊,與青羊宮、杜甫草堂相鄰,占地約135畝。公園得名于《蜀中名勝記》,詩圣杜甫在此留下了“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的名句。
二,四川傳統文化
1,方言
四川話是流行于川渝地區及周邊省份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現今四川話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2,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成都傳統文化特色3
成都生活文化
方言
成都話是西南官話極具代表性的口音之一,屬西南官話—川黔片—成渝小片,主要分布于成都市中心城區及青白江、金堂等成都東部地區。全市范圍還存在屬于西南官話—西蜀片—岷赤小片的方言,以及客家話、土湘語等方言。短語/俗語:藏貓兒=捉迷藏、打牙祭=吃肉、打摔手=空著手、吃晌午=吃午飯
節日
成都是座休閑的城市,這座城市有很多特有的知名的節日和活動。正月十五成都燈會匯聚民間曲藝、雜技、雜技表演以及各種風味小吃,每屆燈會游人都在百萬人次以上;成都花會始于唐宋,每年農歷二月在青羊宮舉行;武胡悄轎侯大廟會是成都傳統新年中不可或缺的廟會,廟會形式多樣,年初一的游喜神放、三國主題燈會和美食是亮點……
嫁娶
在成都結婚之前一般要兩次正式會面。第一次是認識確定關系(名曰定親),男方需為女方準備討彩頭的見面禮;第二次見面男方要買十個十斤的禮物去女方家拜訪(名曰要人),確定婚期及婚禮規模。成都結婚傳統習俗有傳袋、撒谷豆及掀蓋頭、金盆洗手并祈福、交換信物、拜堂、合酒、花好月圓(切蛋糕)、結發和拋繡球等。
飲食
特殊的平民意識已經成為成都飲食文化的一個代表性特征,上到富豪官員,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愛吃。成都歷來便有“小吃之都”的美譽,與經典大菜相比,成都各色小吃更能感知濃郁的地方風情與生活真味。成都小吃種類繁多且有明顯的品牌意識,吃麻婆豆腐要吃陳麻婆豆腐,吃兔肉要吃二姐兔丁,而鐘水餃,韓包子,賴湯圓,川北涼粉亦聞名遐邇。
成都特色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已有5000余年發展歷程,在中國上古三大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與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構成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進退之間,死生契闊。
蜀繡
蜀繡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多種刺繡的總稱,主要產于成都和綿陽等地。蜀繡、湘繡、蘇繡、粵繡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蜀繡具有形象生動、色彩艷麗、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的特點。蜀繡技藝嚴謹精密,講究施針,針法變化多樣,針腳整齊、摻色輕柔、虛實合度、變化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2006年蜀繡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蜀錦
蜀錦與杭州織錦、南京云錦、蘇州宋錦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錦。蜀錦大都以經向的彩條作為基礎起彩,并作彩條添花,使其織紋精細、圖案繁華、配色典雅、獨具一格,成為了一種最具地方風格與民族特色的五彩織錦。蜀錦質量堅韌而飽滿,彩紋風格秀美,配色不失典雅而又不落俗套。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瓷胎竹編
瓷胎竹編是成都地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于清代中葉,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工藝小花瓶以及功夫茶具等小巧玲瓏、便于攜帶的瓷胎竹編產品中外廣受游客的青睞。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
金沙遺址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筑城池。關于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后的都邑’。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后吞并蜀國、巴國。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
三國時期
成都在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蜀漢(西元221年~263年),又稱季漢,三國之一。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漢室宗親劉備在軍閥混戰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始于昭烈帝劉備,終于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后元氣大傷,后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蜀漢后期擁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貴州北部、陜西舊漢中府一帶)。后被曹魏所滅。
武侯祠
隋唐時期
唐朝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有數的大城市(長安、洛陽、成都、太原),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蜀繡”為全國三大名繡之一,“蜀錦”被視擾孝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為唐玄宗幸蜀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唐代成都文學家云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杜甫草堂
宋元時期
宋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攔拍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占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藥市、花市燈會。由于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占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蒙元政府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后簡稱“四川省”。
明清時期
明蜀王陵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簡李羨,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滿清康熙年間,滿清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民國時期
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滿清時期擔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911年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并擔任都督。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后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民國十一年(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這一時期,四川大學、華西聯合大學等一些現代教育機構在成都設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成都成為川西行署區的駐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后,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2007年6月,成都市獲批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1月,中央文明辦授予成都市“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是反映中國大陸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最高獎項。2012年,成都市實現國民生產總值8138.94億元人民幣,位列中國大陸城市第8位,省會城市第2位(僅次于廣州)。2013年6月,第12屆財富全球論壇在蓉成功舉辦。
成都歷史文化
從四川省博物館陳
列的歷史文物中,我們可以看見最早成都人的生活足跡:青羊宮附近出土的陶紡錘、骨針等和鉆法、灼法及龜甲,足以推測蜀
人的祖先可能于3700多年
前在成都這塊肥美的土地上開始了他們的勞動生活。
2300多年前,古蜀王開明九世從今郫縣、雙流方向遷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這里才定名為“成都”,其稱號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成都在中國西南所處的特殊經濟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政治、軍事要地。從西漢未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孫述據成都稱帝算起,歷史上至少出現過7個地方割據政權。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700年前劉備、劉禪建立的蜀漢政權。這些歷代割據四川的封建政權,都無一例外地以成都為都城,進而控制全川,雄視西南,問鼎中原。
成都作為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歷劫不衰,在世界城市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古老的成都,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獲得過不少美稱。東漢(公元25-220年)時因織錦發達,曾設專門機構“錦官”管理,故有“錦官城”(簡稱“錦城”)美譽。西漢末年(公元8年)成都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并稱宏蘆為握喚“五均(均是市場管理的意思)”,成為全國五大商業都市之一。五代后蜀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墻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蓉城”(簡稱“蓉城”)之稱。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綜合經濟水平列全國前蔽皮帶茅,時人又有“揚一益二”的評價,與有水運商港之利的揚州齊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興修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地區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被譽為天府之國。
成都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說是中國最悠久最著名的古都之一,2000多年未曾改名也是中國之最。人杰地則蔽畢靈,孫芹幾千年都是最繁華富庶的地區之一。外地人來了并讓就不想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