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高一生物必修一常考圖 必修一生物概念圖 生物高一必修一思維導圖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思維導圖 生物必修一每章概念圖
高中生物記憶性的東西比較多,因此要想學好生物就要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下面就讓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賣數高第二章知識點總結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篇一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的參與下,動物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3、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
5、反射活動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興奮:是指動物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變
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7、神經沖動:是指在神經中,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興奮。
8、靜息狀態:是指在未受刺激時,神經纖維所處于的狀態。膜外側帶有正電荷,膜內側帶有等量的
負電荷,整個神經元細胞不顯示電性。
9、靜息電位:指未受刺激時,神經元細胞膜兩側的電位表現未外正內負。
10、興奮狀態:指受刺激后,神經元細胞受刺激部位膜外側帶負電荷,膜內側帶有等量正電荷的狀態。
11、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以電信號(局部電流)的形式傳導的。
12、突觸小體:指神經元軸突末梢膨大呈杯狀或球狀的結構畢爛。內有突觸小泡,小泡內有神經遞質。
13、突觸:指突觸小體與其他神經元的細胞體、樹突或軸突相接觸所形成的結構.
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
14、只有軸突末梢的突觸小泡內有神經遞質,所以,興奮只能由軸突末梢傳遞給其他神經元。
15、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的受體。
16、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向的。
17、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包括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全部智力活動,涉及聽、說、讀、寫。
18、語言中樞:位于人大腦左半球,為人腦特有。
19、語言中樞功能障礙:
⑴、W區功能障礙:不能寫字;能看懂文字,能講話,能聽懂話。
⑵、V區功能障礙:不能看懂文字;能寫字,能講話,能聽懂話。
⑶、S區功能障礙:不能講話;能看懂文字,能寫字,能聽懂話(運動性失語癥)。
⑷、H區功能障礙:不能聽懂話;能寫字,能看懂文字,能講話。
二、應會知識點
1、感受器:指傳入神經的末梢。是機體內能夠接受刺激產生興奮的結構。
2、傳入神經:也叫感覺神經,是將興奮從感受器傳送到神經中樞的神經。
3、神經中樞:是腦或脊髓的灰質部分,具有對傳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的功能。
4、傳出神經:也叫運動神經。是將興奮從神經中樞傳送到效應器的神經。
5、效應器:是傳出神經的末梢和中尺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6、神經(或神經元細胞)的任何部位都能接受刺激并產生興奮,在動物和人體內,只有感受器能
直接接受刺激,是興奮的“發源地”。
7、興奮:簡單地說,興奮就是神經元細胞膜上的電位變化。
8、在生物體內,神經中興奮的傳導是單向的。沿著“樹突→胞體→軸突”方向傳導;
而在實驗條件下,神經纖維上的興奮是可以雙向傳導的。
9、膜離子通道:是指神經元細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質,當神經元細胞受到刺激時,通道打開,
Na+快速內流,K+快速外流。膜電位表現為外負內正。
10、神經細胞內K+濃度明顯高于膜外,Na+濃度比膜外低。
11、動作電位:指神經元細胞受到刺激后表現出來的膜電位外負內正的變化。
12、突觸類型: 軸突——軸突;軸突——樹突;軸突——胞體;樹突——樹突。
13、神經遞質:主要有乙酰膽堿、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5—羥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
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14、人的神經:
⑴、中樞神經:腦、脊髓
腦:大腦、小腦、腦干、下丘腦
①、大腦:即大腦皮層。是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
②、小腦: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中樞
③、腦干:有調節呼吸運動的中樞
④、下丘腦:有體溫、水平衡調節中樞
脊髓:有調節軀體運動的低級中樞(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樞
⑵、周圍神經腦神經(12對)、脊神經(31對)
15、人腦的高級功能:
人大腦的皮層,有140億神經元,組成眾多神經中樞,是神經最高級部位。具有感知外部世界、
控制機體的分設活動、語言、學習[記憶和思考等高級功能。
16、神經調節是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調節方式。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篇二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促胰液素的發現
⑴、法國學者沃泰默(Wertherimer)發現:
①、將稀鹽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腸腸腔,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將稀鹽酸直接注入夠的血液,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③、切斷通向該段小腸的神經,將稀鹽酸直接注入血液,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⑵、英國科學家斯他林(E . H . Starling)和貝利斯(W . M . Bayliss)根據沃泰默發現假設:
鹽酸引起小腸黏膜產生了某種物質,這種物質進入血液,隨血液到達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⑶、斯他林(E . H . Starling)和貝利斯(W . M . Bayliss)實驗:
①、剪取狗的一段小腸,刮下黏膜。
②、將小腸黏膜與稀鹽酸混合,加沙子磨碎,制成提取液。
③、將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條狗的靜脈中,發現能促進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調節:指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的調節。
3、人體主要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⑴、下丘腦
所分泌激素: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釋放激素(CRH)、生長激素釋放激素(CRH)、抗利尿激素(ADH)等。
⑵、垂體:
所分泌激素:生長激素(GH)、促甲狀腺素(TS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
(ADH)、催乳素(PRL)等。
⑶、甲狀腺:
所分泌激素:甲狀腺激素(化學本質是一種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其合成需要碘。
⑷、胸腺:
所分泌激素:幾十種胸腺素。
⑸、胰島:分布在胰腺組織中,主要由A、B兩種細胞構成。
所分泌激素:①、胰島A細胞: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 ②、胰島B細胞:主要分泌胰島素
⑹、腎上腺:
所分泌激素:腎上腺分為皮質和髓質兩部分。 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和性激素。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⑺、性腺:包括卵巢(女性)、睪丸(男性)
所分泌激素: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睪丸分泌雄性激素。)
4、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組織細胞新陳代謝的主要能源物質。
5、反饋調節:是指在一個中,本身的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的工作。
6、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P-28圖2-11)
7、激素調節的特點
⑴、微量和高效 ⑵、通過體液運輸 ⑶、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
8、靶器官、靶細胞(P—29圖2—13)
⑴、靶器官: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 ⑵、靶細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細胞。
二、應會知識點
1、內分泌腺結構特點:沒有導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進入腺體內毛細血管。
2、下丘腦激素功能
⑴、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作用于垂體,促進垂體合成分泌促甲狀腺激素
⑵、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作用于垂體,促進垂體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
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作用于垂體,促進垂體合成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
⑷、生長激素釋放激素(CRH):作用于垂體,促進垂體合成分泌生長激素
⑸、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腦神經細胞合成,垂體釋放,作用于腎小管、集合管,促進
其對水分重吸收。
3、垂體激素功能:
⑴、生長激素(GH):促進機體生長
⑵、促甲狀腺素(TSH):促進甲狀腺激素合成及釋放
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及釋放
⑷、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腦神經細胞合成,作用于腎小管、集合管,促進其對水分重吸收。
⑸、催乳素(PRL):刺激乳房發育及泌乳。
⑹、生長激素釋放激素(CRH)分泌異常:
①、成年前分泌不足:人患侏儒癥 ②、成年前分泌過多:人患巨人癥
③、成年后分泌過多:人患肢端肥大癥
4、甲狀腺激素功能:
⑴、促進生長發育(作用最明顯是在嬰兒時期)
⑵、促進新陳代謝:產熱效應,提高組織的耗氧量,增加產熱。
⑶、正常劑量時甲狀腺激素主要是促進蛋白質合成;大劑量時促進糖的吸收和肝糖元的分解,升高
血糖,促進脂肪酸氧化,促進蛋白質的分解。
⑷、神經的興奮性,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
⑸、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由碘缺乏或甲狀腺結構病變引起)
①、嬰幼兒時期缺乏:發育不良,尤其腦發育有缺陷,人患呆小癥。
②、成年后缺乏:人表現為食欲不振,體態臃腫,代謝緩慢,智力衰退,反應遲鈍等。
③、成年后過多:表現為食欲旺盛,代謝旺盛,體溫偏高,身體消瘦;反應敏捷,性格暴躁等
甲亢癥狀。
④、若飲食缺碘,則可能同時發生甲狀腺增生腫大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地甲癥。
5、胸腺素功能:與免疫有關。
培育T淋巴細胞:骨髓的淋巴干細胞通過血液進入胸腺中分化發育成T淋巴細胞。
6、胰島激素功能:
⑴、胰高血糖素: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質的轉化。
促進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進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質轉化成葡萄糖。
⑵、胰島素:抑制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進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質轉化成葡萄糖。
促進肝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質的轉化。
⑶、胰島素分泌異常:胰島素分泌不足,機體糖代謝障礙,細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困難,出現高血糖,
進而發生糖尿。胰島素嚴重不足,機體患糖尿病。
7、腎上腺激素功能:
⑴、腎上腺雄激素:能幫助人的身體快速生長,使肌肉發達,皮膚下面積存脂肪,對體毛的長出和聲音
的改變都有一定的作用,這種激素男孩女孩都有,但對女孩來說更重要。
⑵、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①、作用于中樞神經,提高其興奮性,使機體處于警覺狀態,反應靈敏;
②、呼吸加強加快,肺通氣量增加;
③、心跳加快,心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血壓升高,血液循環加快,內臟血管收縮,骨骼肌血管
舒張同時血流量增多,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以利于應急時重要器官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
④、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強,血中游離脂肪酸增多,葡萄糖與脂肪酸氧化過程增
強,以適應在應急情況下對能量的需要。
8、性激素的功能:
⑴、促進性器官發育,維持其成熟狀態。
睪丸里產生的雄性激素:可促進男子主性器官和副性器官發育、成熟,并維持其成熟狀態。
卵巢里產生的雌激素:可刺激和促進子宮、輸卵管、陰道、外陰等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
并維持其成熟狀態。
卵巢里產生的孕激素:與雌激素配合,兩者協同完成女子的月經和生殖生理過程。
⑵、促進第二性征出現
9、血糖濃度,健康人為80—120mg/dL(或0.8—1.2g/L)
10、糖代謝:
⑴、血糖來源:食物:主要來源(主要由小腸消化吸收);轉化:肝糖原水解、細胞糖異生。
⑵、血糖去路:
①、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供能。 ②、轉化儲存:肝臟、骨骼肌細胞內轉化成糖原。
③、轉化儲存:大量轉化為脂肪,儲存在皮下等處。
⑶、生理功能:
①、血糖過低:頭昏、心慌、四肢無力、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②、血糖過高:形成糖尿。
11、腎臟在血糖代謝中的作用:
⑴、腎 小 管: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以重吸收作用完成對原尿中的糖的回收(能力是有限的)。
⑵、腎上腺素:腎上腺髓質部分分泌,能促進肝糖原水解,使血糖含量升高。
12、高血糖:指空腹時血糖含量超過130mg/dL
13、糖 尿:血糖含量超過160—180mg/dL時,尿中有糖出現的現象。
14、病 因:胰島B細胞受損,胰島素不足,糖進入細胞出現障礙,糖氧化利用發生障礙,糖異生增多,
導致高血糖,能量供應不足,饑餓而多食,血糖升高,導致糖尿。
15、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增重少。
16、尿糖測定:
⑴、試劑:班氏糖定性試劑。或斐林試劑
⑵、方法:班氏試劑 1ml + 0.1ml 尿液,混勻,水浴加熱至沸騰 2分鐘。
⑶、現象:出現磚紅色沉淀(證明尿中有糖)
17、糖尿病的防治:
⑴、目前尚無根治之法。一般為緩解或控制,如:口服降糖藥或者注射胰島素。
⑵、患者飲食:
不吃:糖、蜂蜜、巧克力、香蕉、糕點。
少吃:馬鈴薯、藕、芋頭等高糖食物及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
多吃:粗糧、蔬菜等膳食纖維多的食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篇三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比較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送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2、體溫調節(P-32) 要看書
3、水鹽平衡調節(P-32) 要看書
二、應會知識點
1、人體內水的來源:
飲水:成人 1300ml / 24h
食物:成人 900ml / 24h 人體內水的主要來源。
代謝:成人 300ml / 24h
2、人體內水的排出途徑:
腎臟:以尿的形式排出,是人體排出水的主要途徑。
皮膚:以表層蒸發水汽形式(指無明顯出汗情況下)。
肺 :以呼出水汽形式。大腸:食物、消化液中未被吸收的水。
3、關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⑴、抗利尿激素(升壓素):
①、化學本質:肽
②、下丘腦分泌神經元分泌到垂體后葉神經元細胞,由垂體后葉神經細胞末梢釋放到血液中。
③、生理作用:調節水鹽代謝,能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
⑵、醛固酮:
①、化學本質:鹽皮質類固醇。
②、分泌器官:腎上腺皮質。
③、生理作用: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吸Na+,排K+
4、Na+ 平衡:
來源:主要是食鹽。
吸收:幾乎全部由小腸吸收。
排出:主要經腎臟隨尿排出,少數隨汗液和糞便排出。
特點:排出量幾乎與攝入量相等。
5、K+平衡:
來源:食物(莖桿類:如芹菜);
吸收:消化道(可以吸收絕大部分)(未吸收部分隨糞便排出)
排出:主要經腎臟隨尿排出。
特點: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6、無機鹽的生理作用:
⑴、K+:在血液、組織液、細胞內液中含量相對穩定,血鉀(血清中的K+)含量可以作為臨床診斷指標。
⑵、K+: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具有決定性作用;維持心肌舒張,保持心肌興奮性;維持正常心率。
(血鉀過低,心肌自動節律性異常,心率失常。)
⑶、Na+:維持細胞外滲透壓及正常血壓、心率。
大量缺Na+時,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四肢發冷
看了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的人還看:
1. 高一生物必修3知識點總結
2.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要點總結
3. 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點大全
4.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匯總
5. 高二生物必修3第二章考點總結
6. 高中生物必修三激素調節知識點小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必修3——穩態和環境
第1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1節 細胞生活的環境
基礎題
1.C。 2.B。 3.B。
4.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拓展題
(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3)腎小管的重吸收。(4)皮膚。
第2節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自我檢測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檢測
1.判斷
(1)×;(2)√;(3)×;(4)√。
2.選擇
(1)D;(2)D;(3)D。
3.畫概念圖(略)
二、知識遷移
(1)水是良好的溶劑,為各種生化反應提供溶液環境;水是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水在體溫調節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應的反應物;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等。
(2)說明健康的人體具有維持體內水平衡的嫌圓能力。
三、技能應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物質,也可來源于其他物質在體信老內的轉化。
四、思維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主要由氧源(氣瓶)和供氣調壓組件、水升華器和水冷卻循環裝置、空氣凈化組件、通風組件、通信設備、應急供氧分、控制組件和電源、報警分、遙測分等組成。它能夠為航天員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裝內的壓力和溫度,清除航天服內C02、臭味、濕氣和微量污染等。這套生命保障與壓力服(給宇航員提供正常大氣壓)一起,在人體周圍創造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氣候環境,有利于宇航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
第2章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1節 通過神經的調節
(七)練習
基礎題
1.B。
2.大腦、小腦和腦干。
拓展題
1.b、c、d、e。
2.提示:都表現為電位差,但電流在導線中的傳導是自由電子的定向滑者升移動形成的,而神經沖動的傳導主要是靠細胞膜兩側帶電粒子的跨膜運動形成的。
第2節 通過激素的調節
基礎題
1.C 、D。
2.
抗利尿激
素分泌量 集合管對水
的通透性 重吸收
水量 排尿量
飲水多 少 降低 減少 增加
缺水 多 提高 增加 減少
提示:激素的分泌主要是由機體內外環境的變化引起的。機體通過分泌相應激素來調節生理活動,從而適應環境的變化。
第3節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基礎題
1.(1)×;(2)√。
2.提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雖然人體每天攝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還是需要一定的水量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喝水過少,尿量就會很少,那么應通過尿液排出的體內代謝廢物無法正常排出,就會造成人體內環境的紊亂。
基礎題
1.(1)×;(2)√;(3)×。
2. D。
3.因為艾滋病病毒直接殺死的是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T淋巴細胞,當T淋巴細胞被殺死之后,免疫就處于癱瘓狀態,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4.提示:牛痘疫苗中含有少量經過人工處理的減毒天花病毒。接種牛痘后,嬰兒體內經過一定階段,B細胞開始分化,小部分形成記憶B細胞,該細胞具有記憶和分化、產生抗體的功能。所以,當再遇到天花病毒侵染時,便能殺滅之。
拓展題
自我檢測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檢測
1.填空
(1)下降,骨骼肌收縮。皮膚毛細血管收縮。下丘腦,腎上腺、胰島、甲狀腺等。
(2)腦干。(3)異物。
(4)過敏;過敏原,灰塵。
2.選擇
(1) C;(2) D。
3.畫概念圖
(1) a神經元;b傳入神經元;c傳出神經元;d神經元;e效應器
二、知識遷移
1.D 2.D
第2節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二)練習
基礎題
1.C。 2.B。
拓展題
1.提示:由于重力作用,生長素在下部的濃度高。對于植株的莖來說,這個濃度的生長素能促進生長,因而下面的生長較快,植株的莖就向上彎曲生長。同樣的生長素濃度,對于植株的根來說,卻會抑制生長,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長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彎曲生長。
如果是在太空中的空間站中生長,植株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是橫向生長。
2.提示:因為人尿中含有微量的生長素,將黃泥反復浸到尿液中再曬干,黃泥中就會吸附一定的生長素。用這樣的黃泥封裹枝條,就能利用其中的生長素促進枝條生根。
第3節 其他植物激素
(四)練習
基礎題
1.D,因為它是人工合成的物質,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
2.B更準確。A過于絕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是非常復雜的過程,從根本上說是由基因控制的,環境變化也會影響基因的表達,激素調節只是其中的一種調節方式。
3.根據課文內容總結即可,略。
4.植物激素在對植物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時,并不是完全孤立地發揮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調節網絡共同調節。例如,在生長素濃度升高時,會促進乙烯的合成。
拓展題
1.這是因為脫落酸能促進種子休眠,抑制發芽。持續一段時間的高溫,能使種子中的脫落酸降解。沒有了脫落酸,這些種子就不會像其他種子那樣休眠了。然后,大雨天氣又給在穗上的種子提供了萌發所需要的水分,于是種子就會不適時地萌發。
自我檢測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檢測
1.D。2.B,C,D。 3.D。
二、知識遷移
B,因為果肉細胞由子房壁、胎座等細胞發育而來,染色體數與體細胞一樣。
三、技能應用
提示:除了濃度以外,還需要考慮的因素有:適用于哪些莊稼的除草,能除哪些雜草,使用時間,藥物毒性及殘留,生產日期,有效期,生產者及其他注意事項等。
四、思維拓展
提示:(方框一)赤霉菌產生的物質使水稻患惡苗病,這種物質能促進植株增高;(方框二)不能夠證明赤霉素就是植物激素,因為植物激素應該是植物自身產生的調節物質,這時,還沒有證明植物自身能合成這種物質。
其他相關資料:1935年,從赤霉菌中分離出赤霉素;1954年,從真菌培養液中提取出赤霉素;1957年,首次報道在高等植物中存在赤霉素;1958年,從連莢豆未成熟的種子中分離得到赤霉素結晶,說明赤霉素是高等植物自身能合成的天然物質。
第四章種群和群落
第一節種群的特征
(四)練習
基礎題
1.約386條。
2.調查鼠的密度可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樣方法。
3.B。
拓展題
1.提示:個體往往有性別、大小、年齡等特征,種群不具備這些特征。將一定地域中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作為一個整體(即種群)來看時,這個整體就會出現個體所不具備的特征,如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見,由部分組成的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加和,而是會出現新的屬性。
2.提示:隨著營養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還會延長;由于實施計劃生育,出生率仍將維持在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還會升高。關于現行計劃生育政策是否應當調整,可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不求統一的答案。
第二節種群數量的變化
(
2.提示:(1)以年份為橫坐標,種群數量為縱坐標,根據表中數字畫曲線。
(2)食物充足,沒有天敵,氣候適宜等。
(3)作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導致食物匱乏;自然災害等。
拓展題
提示:這是涉及最大持續產量的問題。關于最大持續產量,可以查閱生態學專著。還可以請教有經驗的人或訪問相關網站,了解單位面積水面應放養的魚的數量。
第三節群落的結構
(
(五)練習
基礎題
1.B。
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現以下情況:由于種群A捕食種群B,種群B的數量減少,而種群A的數量增加。但隨著種群B的數量減少,種群A因食物來源減少而出現數量減少,種群B的數量又會出現一定的增加。這樣,假設水族箱中資源和其他條件較穩定,種群A和種群B將出現此消彼長的相對穩定情況。
拓展題
1.提示:大致步驟:(1)選擇的植物(一般用草本植物)應能適應同一環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最好查閱有關資料搞清楚植物名稱與生活習性等;(2)實驗前要做必要的觀察記錄,如植株的(尤其是根)生長情況;(3)設立對照組(單獨種植、同種植株種植在一起)、實驗組(不同種植株種植在一起),并給予相同的環境條件,也可進一步從不同的植株間距來設計實驗;(4)通過比較分析根系的長勢,論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5)解釋實驗結果。
2.蜾蠅捕食螟蛉幼蟲。
第四節 群落的演替
(
(四)旁欄思考題
大面積圍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縮小,減小了蓄洪容積,降低了蓄洪能力,導致洪災頻繁發生。
(五)練習
基礎題
1.(1)×;(2)√。
2. D。3.C。
第五章 生態及其穩定性
第一節 生態的結構
(一)問題探討
提示:如圖5-1,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
圖5-1 生物與非生物之間關系的圖示
(二)思考與討論
3.提示:還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物質和能量是生命活動存在的最基本條件,生命活動本質上也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非生物物質還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
4.提示: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動物通過攝取其他生物獲得物質和能量。各種生物獲取物質和能量的途徑是不一樣的。
5.提示: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7.提示:生態的結構模型可以有多種形式。在不考慮物質的輸入和輸出的情況下,可以表示為圖5-2這樣的簡化模型。
圖5-2 生態的結構模型
(三)旁欄思考題
動物園中的全部動物不能說是一個,因為不同種動物是分開飼養的,彼此之間沒有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理,動物園中的全部動物和植物也不是一個。
(四)練習
基礎題
1.(1)陽光;(2)10~15 m;(3)消費者、分解者。
2.B。3.C。
拓展題
提示:可以。農田和果園等人工生態食物鏈單一,自身穩定性差,易受病蟲害破壞。通過研究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增加或延長食物鏈,使之成為立體農田和立體果園,可以提高生態的穩定性,同時獲得更多的產品。例如,水田養魚、果園養雞等。
第二節生態的能量流動
(一)問題探討
提示:應該先吃雞,再吃玉米(即選擇1)。若選擇2,則增加了食物鏈的長度,能量逐級遞減,最后人獲得的能量較少。
(二)思考與討論1
1.提示: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態中流動、轉化后,一部分儲存在生態(生物體有機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發至無機環境中,兩者之和與流入生態的能量相等。
2.提示:不能,能量流動是單向的。
(三)資料分析
1和2
營養級 流入能量 流出能量
(輸入后一個營養級) 出入比
生產者 464.6 62.8 13.52%
植食性動物 62.8 12.6 20.06%
肉食性動物 12.6
分解者 14.6
3.提示:流入某一營養級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過該營養級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為排出物、遺體或殘枝敗葉不能進入下一營養級,而為分解者所利用;還有一部分未能進入(未被捕食)下一營養級。所以,流入某一營養級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營養級。
4.提示:生態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能量在流動過程中逐級遞減。
(四)思考與討論2
提示:“桑基魚塘”的設計理念是從人類所需出發,通過能量多級利用,充分利用流經各營養級的能量,提高生產效益。
(五)調查
參考調查點:稻田生態
組成成分: (1)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 生產者: 水稻、雜草、浮游植物等;(3)消費者:田螺、泥鰍、黃鱔、魚、青蛙、浮游動物、昆蟲、鳥類等;(3)分解者:多種微生物。
問題提示:
1.生產者主體是水稻,其他生產者有雜草、浮游植物等。農民主要通過噴灑除草劑,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雜草的生長。
2.初級消費者有:田螺、浮游動物、植食性昆蟲、植食性魚、鳥類等。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蟲和鳥類等往往對水稻生長構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魚數量較多時也會對水稻生長構成危害。農民采取噴灑農藥、豎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減少這些動物的危害。
3.次級消費者有:泥鰍、黃鱔、肉食性魚、青蛙等。一般而言,這些消費者對水稻生長利大于害。農民通過禁捕,或適量放養等措施,實現生態農業的目標。
5.農民對秸稈的傳統處理方式有焚燒或填埋等;現代農業提出了綜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稈可作為多種工業原材料,還可以用來生產沼氣,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過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7.通過稻田養魚等措施,實現立體化生態農業;通過建造沼氣池,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
(六)技能訓練:分析和處理數據
提示:
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 687.5 kg,計算公式是(12+18)/12×2 675,這些葡萄糖儲存的能量是1.07×1011 kJ(計算公式是EG=MG×1.6×107);
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 kJ(計算公式為ΔE呼=ΔMG×1.6×107);
這些玉米在整個生長季節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是1.397 2×1011 kJ(計算公式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陽能的比例是23.4%;
這塊玉米田的太陽能利用效率是1.64%(計算公式為η=1.397 2×1011/8.5×1012)。
(七)旁欄思考題
一般情況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時候會出現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態中,由于生產者(浮游植物)的個體小,壽命短,又會不斷地被浮游動物吃掉,所以某一時刻調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動物的量。當然,總的來看,一年中流過浮游植物的總能量還是比流過浮游動物的要多。與此同理,成千上萬只昆蟲生活在一株大樹上,該數量金字塔的塔形也會發生倒置。
(八)練習
基礎題
1.A。2.D。3.B。
拓展題
(2)圖b所示生態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還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學能的形式被人類再度利用,因此,該生態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提示:不能。在一個封閉的中,物質總是由有序朝著無序的方向(熵增加)發展。硅藻能利用獲取的營養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作用釋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質由無序向有序的轉化,維持其生命活動。
第三節 生態的物質循環
(一)思考與討論
1.提示:單質與化合物;有機物與無機物。
(二)旁欄思考題
大力植樹造林后,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更應該控制源頭──溫室氣體的排放。
(三)練習
基礎題
1.(1)√;(2)╳。
2.A。3.B。
4.提示:是。因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無機環境的總和,通過物質循環構成一個物質上自給自足的。
拓展題
提示:農田是人工生態,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類,滿足人類的需要為目的的。農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產,加之農產品源源不斷地自農田生態輸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歸還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這與物質循環并不矛盾。
第四節生態的信息傳遞
(一)問題探討
提示:通過跳圓圈舞來傳遞這一信息。
(二)思考與討論
提示:參見本節參考資料。
(三)資料分析
1.如果沒有信息傳遞,蝙蝠對周圍環境的識別、取食、飛行,萵苣、茄、煙草種子的萌發等生命活動將不能正常進行。
2.通過信息傳遞,雌雄個體能相互識別、交配,保證種群的繁衍。
3.將煙草、 蛾和蛾幼蟲的天敵三種生物聯系起來。
4.是。
5.信息傳遞對生物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種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練習
基礎題
提示:物理信息的信息源可以是非生物,也可以是生物。植物的顏色、形狀等,某些植物的花對于傳粉昆蟲來說就是物理信息。對與之有關的動物來說就是物理信息。本題中屬于物理信息的是(1、2、3、4、6、7、9、10、11);屬于化學信息的為(5、8);屬于行為信息的有(12)。
拓展題
提示:
(1)利用光信息調節和控制生物的生長和發育,根據各種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和經濟利用部分的不同,人工控制光周期達到早熟高產。
(2)利用各種昆蟲的趨光性進行誘殺,大量消滅害蟲,減少對農作物的破壞。
(3)家禽飼養,在增加營養的基礎上延長光照時間,提高產蛋率。
(4)用一定頻率的聲波處理蔬菜、谷類作物等的種子,可以提高發芽率,獲得增產。
(5)釋放過量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使雄蟲無法辨認雌蟲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氣味感受器變得不適應或疲勞,不再對雌蟲有反應,從而干擾害蟲的正常交尾活動,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
(6)利用植物可以通過化學信息來完成種間的競爭,也可以通過化學信息來調節種群的內部結構的特點,將能夠相互促進的植物一起種植,避免將相互影響的植物一起種植。例如,作物中的洋蔥和食用甜菜、馬鈴薯和菜豆、小麥和豌豆種在一起能相互促進;若是將胡桃與蘋果種在一起,將會對蘋果起到毒害作用。
(7)利用植物可以分泌化學信息素來吸引昆蟲的特性,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種化學信息素,吸引傳粉昆蟲,提高果樹及作物的傳粉率和結實率。
第五節 生態的穩定性
基礎題
1.(1)√;(2)×;(3)√。
2.自我調節能力最強的兩個生態是(1、8);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態有(6、7、9、11);陸地生態中抵抗力穩定性較強的是(1、2),較弱的是(3、5、6、7、11);水域生態在遭到較嚴重的破壞后,恢復較快的是(4、9),恢復較慢的是(8)。
拓展題
提示:生態中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越復雜,的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反之,生物種類越少,食物鏈越簡單,則調節平衡的能力越弱。例如在馬尾松純林中,松毛蟲常常會產生爆發性的危害;如果是針闊混交林,單一的有害種群不可能大發生,因為多種樹混交,害蟲的天敵種類和數量隨之增加,進而限制了該種害蟲的擴展和蔓延。
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別發達和善于思維的大腦;具有制造和能動地調控人口增長以及能動地改造和保護自然的本領,等等。所以,生物種群的消長規律不完全適用于人口增長的情況。
程中,相關數據依次的動態變化情況。表格則便于了解相關的具體數據。
(5)可以先進行分工,然后各自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分工后,應當先檢查是否有遺漏或重復的項目,再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五)練習
基礎題
1.D。
《結構詳圖》的最大特點是將”探究性”做稿的教材轉化為“結論性”的知識網絡,并按照教材的內在邏輯關系,用粗細箭頭,將教材化整枯模為零,層層深入。一圖沒胡緩在手,別無所求!
圖太大!!!
針對生物學科的特點,要學好高中生物就要掌握最基礎的生物知識,這樣才能更好的學習生物。下面就讓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識點總結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識點總結篇一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水生單細胞生物直接與水進行物質交換。從水中獲得氧和養料,向水中排放代謝廢物。如草咐嫌履蟲。
2、體液:指多細胞生物體內以水為基礎的液體。也是人體內液體的總稱。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3、細胞內液:指細胞內的液體。包括細胞質基質、細胞核基質、細胞器基質。
4、細胞外液:指存體內在于細胞外的液體。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
5、血漿:指血液中的液體部分。是血細胞生活的內環境。
主要含有水、無機鹽、血漿蛋白、血糖、抗體、各種代謝廢物。
6、組織液:指體內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成分與血漿相近。是組織細胞生活的內環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內的液體。是淋巴細胞的生活的內環境。
8、內環境:是指人體的細胞外液所構成的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
內環境就是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質類含氮化合物的總稱,是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膽紅素和氨等。
10、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
11、滲透壓:
⑴、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⑵汪清、溶液滲透壓的大小與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成正比。
⑶、血漿滲透壓主要與血漿中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⑷、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
⑸、內環境滲透壓的穩定程度取決于肌體對水鹽平衡的調節水平。
⑹、人的血漿滲透壓約衡陵手770Kpa,相當于細胞內液滲透壓。
12、正常人體內環境的酸堿度:
⑴、血漿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間 ⑵、內環境PH能維持相對穩定是因為緩沖物質的存在。
13、人體細胞外液溫度一般維持在37°C左右。
二、應會知識點
1、細胞液:特指植物細胞液泡內液體。
2、內環境PH值維持穩定的調節:
⑴、緩沖物質: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對的具有緩沖作用的物質。 緩沖物質由弱酸和強堿鹽組成。
中和堿性物質 中和酸性物質
H2CO3 NaHCO3
NaH2PO4 Na2HPO4
KH2PO4 K2HPO4
⑵、作用原理:
①、若內環境酸性增強(中和酸性物質)時,如:
C3H6O3 + NaHCO3 → H2CO3 + NaC3H5O3
└→ CO2 + H2O
└→血液CO2 →呼吸中樞興奮增強→呼吸運動增強 (呼出CO2)
②、若內環境堿性增強(中和堿性物質)時,如:Na2CO3 + H2CO3 → NaHCO3
如果過多,則由腎臟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穩定的意義:保證酶能正常發揮其活性,維持新陳代謝的正常順利進行。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識點總結篇二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內環境理化性質的變化:
⑴、體溫的變化(正常情況下):
①、不同人的體溫不同 ②、不同年齡的人體溫不同
③、不同性別的人體溫不同 ④、同一人24小時內體溫不同。
2—4時較低,14—20時最高(差幅不超過 1°C)
⑵、變化原因:新陳代謝
2、穩態: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3、人體各個器官、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是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基礎。
4、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
5、功能上與內環境穩態相聯系的:消化、呼吸、循環、排泄。
6、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7、內環境需要維持穩態的根本原因:
⑴、細胞代謝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溫度、PH等影響。
⑵、細胞代謝正常進行要求細胞形態結構正常,滲透壓的變化影響細胞的形態和功能。
二、應會知識點
1、體溫:指人體內部的溫度。
⑴、口腔:36.7—37.7°C(平均:37.2°C) ⑵、腋窩:36.0—37.4°C(平均:36.8°C)
⑶、直腸:36.9—37.9°C(平均:37.5°C),最接近人的真實體溫;臨床上多測定腋下或口腔溫度。
體溫隨年齡增長而緩慢降低;女性體溫平均高于男性0.3°C;
2、體溫恒定的意義:
恒定的體溫能夠保證酶的活性適合于新陳代謝的需要,從而確保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3、內環境穩態的具體內容:PH、溫度、滲透壓、理化性質和各種化學物質的含量等。
如:血鈣、磷含量降低會影響骨自主的鈣化,導致兒童患佝僂病、成人患軟骨病。
血鈣含量過高會引起肌無力等疾病。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識點總結篇三
一、通過神經的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神經元。
神經元的功能:接受刺激產生高興,并傳導興奮,進而對其他組織產生調控效應。
神經元的結構:由細胞體、突起[樹突(短)、軸突(長)]構成。軸突+髓鞘=神經纖維
2、反射:是神經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指在中樞神經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功能單位。
感受器:感覺神經末稍和與之相連的各種特化結構,感受刺激產生興奮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構成
傳出神經
效應器:運動神經末稍與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2)興奮是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信號也叫神經沖動。
(3)興奮的傳導過程:靜息狀態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受到刺激,興奮狀態時,細胞膜電位為外負內正→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間由于電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電流(膜外:未興奮部位→興奮部位;膜內:興奮部位→未興奮部位)→興奮向未興奮部位傳導
(4)興奮的傳導的方向:雙向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神經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就是通過突觸實現的
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
(2)興奮的傳遞方向:由于神經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小體的突觸小泡內,所以興奮在神經元之間
(即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只能是: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
(上個神經元的軸突→下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6、人腦的高級功能
(1)人腦的組成及功能:大腦:大腦皮層是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結構基礎。其上有語言、聽覺、視覺、運動等高級中樞;小腦:是重要的運動調節中樞,維持身體平衡;腦干:有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中樞,如呼吸中樞;下丘腦:有體溫調節中樞、滲透壓感受器、是調節內分泌活動的總樞紐
(2)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
語言中樞的位置和功能:書寫中樞(W區)→失寫癥(能聽、說、讀,不能寫)運動性語言中樞(S區)→運動性失語癥(能聽、讀、寫,不能說)聽性語言中樞(H區)→聽覺性失語癥(能說、寫、讀,不能聽)閱讀中樞(V區)→失讀癥(能聽、說、寫,不能讀)(3)其他高級功能:學習與記憶
二、通過激素的調節
1、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
2、人體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間的相互關系:
協同作用:如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4、激素調節的實例:實例一、血糖平衡的調節,(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課本P28)
1)、血糖的含義:血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時濃度:3.9-6.1mmol/L)
2)、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3)、調節血糖的激素:
(1)胰島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島B細胞
作用機理:
①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并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變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質。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2個來源,促進3個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島A細胞
作用機理: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促進2個來源)
4)、血糖平衡的調節:(負反饋)
血糖升高→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過低—低血糖病;過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癥狀: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三多一少)
防治:調節控制飲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藥物、注射胰島素
檢測:斐林試劑、尿糖試紙
看了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識點總結的人還看:
1. 高中生物必修三重點筆記
2. 生物必修三實驗知識點歸納
3.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詳解
4.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匯總
5. 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6.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識點
印盯歲隱象有點模糊,翻了下書,好像是高一生物第三章自我檢測P58頁那個雀旅畫概念圖。記得:生命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植物沒有)→個凱廳體→種群
→群落→生態→生物圈
、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 — C —COOH
|
H
只記得這么點,還是翻書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