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歷史?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又稱后周(五代以后鮮用,避免與郭威建立的周朝混淆)、宇文周。歷五帝,共二十四年。那么,北周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北周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
2、簡介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后周(唐宋以后鮮族橘消用),宇文兆知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伍禪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于長安(今陜西西安市),史稱北周。
北周,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后,長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豎碰大帝自立(孝閔帝),國號周,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市),史稱北周。
簡介
北朝之一。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由其子宇文覺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五年(公元557年—公元581年)。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后,長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孝閔帝),國號周,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市),史稱北周。
孝閔帝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宇文護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殺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華北。公元581年,楊堅受禪登基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北周亡。 。
北魏末年
賀拔岳,生年不詳,卒于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神武尖山人(今山西朔縣)。鮮卑族。他是北魏末年鎮壓六鎮起義的主要將領之一、爾朱榮手下主要戰將。
北周的開國君主是宇文覺,但終其一廳州廳生,他的稱號始終是天王,而非皇帝。北周君主稱皇帝是在她跡搜的第二代君主宇文扮隱毓時期。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后周(唐宋以后鮮用)、宇文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咐森搏二十四年。北周的國號為"周",是以宇文覺的爵號命名的。宇文覺稱帝后,便以"周"作為國號,"周春基"字前加方位"北"字。稱呼"北周",是因為地處北方之故,"北周"稱呼具有專指性,以區別其他建號為"周"的政權。 同時北周還有"后周" 和"宇文周" 的稱呼。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死,由嫡長子宇文覺承襲為安定郡公、太師、大冢宰。諸子幼小,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宇文護是內蒙古武川人,宇文泰之侄。宇文護是西魏、北周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宇文氏政權由西魏過渡到北周至關重要的一環。宇文護在舊日與宇文泰并肩的大將于謹的支持下統理軍國大事,為大司馬,封晉國公。557年,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覺幼弱,想乘宇文泰的權勢和影響尚存時早日奪取政權,因迫使西魏恭帝(名元廓)禪位于周。不久,就殺了元廓。
同年,衡祥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北周。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宇文覺也是少年堅毅剛決,不滿宇文護的專權。趙貴、獨孤信對宇文護也是相當的不服。
北周北朝之一。宇文覺創建。歷五帝,共二十五年(557~581)。西魏恭帝三年(556),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后,子宇文覺繼任大□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孝閔帝),國號周,都長安(今西安),史稱北周。孝閔帝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明帝)。武成二年(560),宇文護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周武帝宇文邕殺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北周李賢墓室壁畫寧夏固原在兵制方面,周武帝于建德三年,改稱府兵制下的“軍士”為“侍官”,表示府兵是從屬于皇帝的侍從,由皇帝親自領帶。在長安設置統領府兵宿衛的機構,原來的六柱國、十二大將軍,除被任命帶兵出征或充當宿衛將軍外,不再直接掌握兵權,從而松弛了軍士對主將的從屬關系,削弱了過去府兵部落化的傾向。同時,進一步將府兵征募范圍擴大到漢人,打破鮮卑悄搭乎人當兵、漢人種地的胡漢分治界限。此舉符合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的趨勢,也為吞滅北齊,統一北中國提供了軍事力量。在經濟方面,周武帝修改均田和租調等制度,規定已娶妻的男子受田一百四十畝,未娶的男子受田一百畝。自十八歲至六十四歲的百姓都要交納租調,已娶妻的男子每年納絹一匹、綿八兩、粟五斛,未娶妻的丁男減半。
以上就是北周歷史的全部內容,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后周(唐宋以后鮮用),宇文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西魏恭帝三年(5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