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歷史簡介?1942年12月,日本獨占鼓浪嶼;抗日戰爭勝利后,鼓浪嶼才結束一百多年殖民統治的歷史。1843年11月,英國在鼓浪嶼首先設立領事事務所,首任領事就是侵略廈門的英國海軍艦長。接著,德國、美國、法國、日本、荷蘭、西班牙、奧地利、那么,鼓浪嶼歷史簡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鼓浪嶼原是個渺無人煙的綠洲,又稱“園沙洲”或“園仔洲”。
元末始有人跡,逐步形成半漁半耕的村落。
島的西南端有一個海蝕溶洞的礁石,每當海濤沖擊,發聲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
留傳至今成為勝景,島也因含嫌之得名“鼓浪嶼”,并在明代得以正名。
明代鼓浪嶼得以開發,1573年日光巖上出現了全島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
1586年在日光巖創建了蓮花庵。
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巖安營扎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臺”、“拂凈泉”等遺址。
明末,陳示京隨魯王由海入島,協助鄭成功起義抗清,其墓葬于雞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艦隊攻戰鼓浪嶼,設炮臺于山頂控制廈門。
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爾后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談皮手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洋行經理握知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
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菲律賓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占鼓浪嶼。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回到廈門人民手中,從此結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鼓浪嶼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植物種群豐富,各種喬木、灌木、藤讓宏木、地被植物共90余科。
代表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悶塌、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
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獲得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美五大城區等榮譽。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擴展資料:
鼓浪嶼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光熱條件優越。四季季相變化頗有規律:春季季風由東北轉偏南,由冷轉暖,雨水增多; 夏季有臺風和雷雨的調劑,給熱天帶來涼意, 時有臺風;
秋季少雨多晴; 冬季有東北季風,冷而不螞滑圓寒。海陸風極為明顯,往往半夜起至中午吹西至西北風,午后起至半夜前吹南至東南風。
年平均溫度為21.2℃。年平均最高溫度為24.5℃,年平均最低溫度為18.7℃,年極端最高溫度38.4℃,年極端最低溫度2℃。
鼓浪嶼名稱由來
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與廈門市區隔海(500余米)相望。她像一塊晶瑩的碧玉,鑲嵌在廈門島外碧波萬頃的海面上,被譽為“東南亞的一顆海上明珠”。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又叫“圓洲仔”,最初只是一個半漁半耕的村落。元朝末年,才有李代家庭逐步上島開發。因海灘上有一塊二米多高、中有洞穴檔慎饑的礁石,風浪沖擊時發出略略之聲,酷似鼓聲,被人稱為“鼓浪石”,島也因之得名為“鼓浪嶼”,并在明朝正式命名。明萬歷三十年,漳泉名人丁一中在日光巖題刻“鼓浪洞天”。至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屯兵于此,訓練水師,使鼓浪嶼的聲名得以張布。
鼓浪嶼簡要介紹
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與廈門島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輪渡5分鐘可達。面積1.87平方公里,2萬多人,現為思明區所轄。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無車馬喧囂,有鳥語花香,素有“海上花園”之譽。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環島路、鼓浪石、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于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全國35個著名景點之一。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騰飛,鼓浪嶼各種旅游配套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成為觀光、度假、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海島風景文化旅游區。
在歷史上,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宴信時始用“鼓浪嶼”名稱。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簡陋的民房。閩南三角區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響鼓浪嶼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國人進入鼓浪嶼以前,島上的房屋與大陸本土——閩南沿海金三角(廈門、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沒有差別。這種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莊中依然可見。即使在現代化的鼓浪嶼島上,也還有二進、四進的古老民居建筑群存在。
1843-1902年西方建筑的涌現
明末清初直至鴉片戰爭,鼓浪陪逗嶼的建筑開始發生變化。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后,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因而,直至目前為止,鼓浪嶼建筑的90%都是居住建筑。外國人染指鼓浪嶼,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學校、醫院等權力,至實力發展、能站穩腳跟以后,才陸續建造教會學校、教會醫院、教堂、圣教書局、領事館。當然,最大量建造的還是公館、別墅等居住建筑。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后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紛紛投資鼓浪嶼,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
1、在歷史上,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簡陋的民房。閩南三角區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響鼓浪嶼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國人進入鼓浪嶼以前,島上的房屋與大陸本土——閩南沿海金三角(廈門、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沒有差別。這種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莊中依然可見。即使在現代化的鼓浪嶼島上,也還有二進、四進的古老民居建筑群存在。
2、1843-1902年西方建筑的涌現:明末清初直至鴉片戰爭,鼓浪嶼的建筑開始發生變化。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后,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因而,直至目前為止,鼓浪嶼建筑的90%都是居住建筑。外國人染指鼓浪嶼,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學校、醫院等權力,至實力發展、能站穩腳跟以后,才陸續建造教會學校、教會醫院、教堂、圣教書局、領事館。當然,最大量建造的還是公館、別墅等居住建筑。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后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紛紛投資鼓并基浪嶼,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
以上就是鼓浪嶼歷史簡介的全部內容,1、鼓浪嶼(英文:Kulangsu,古屬泉州府同安縣)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隸屬于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下轄龍頭社區、內厝澳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