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歷史?哈爾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2000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長期以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并沒有給地處祖國邊疆的哈爾濱太多的筆墨,直至遼金以后,哈爾濱才開始成為中國歷史一個重要的注腳。作為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那么,哈爾濱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哈爾濱歷史究竟有多少年
哈爾濱——黑龍江天鵝項下的明珠,聞名的冰雪之都,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哈爾濱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但最近在哈爾濱,一個關于這座城市歷史紀年的話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李士良提出,哈爾濱城史應該以女真族在阿城建都為紀元,距現在是890年。而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李興盛則認為,哈爾濱城史應該以清政府在哈爾濱設立行政機構即設治為紀元,那么哈爾濱的歷史應該橋侍慶是100年。哈爾濱到底是古老還是年輕,是890年100年?
哈爾濱890年歷史之說
近年來,哈爾濱一位70歲的學者,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長、以研究金元文化著稱的李士良卻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哈爾濱其實并不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著890年的悠遠歷史。
金朝1115至1234年間的都城——今阿城市白城地區
時間可以追朔到公元1115年,那時在北方的女真族已日益強大,并開始逐鹿中原。1月1日,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現今哈爾濱東南約25公里的阿城市白城地區,建國定都。史稱金代上京會寧府。他的繼承人金太宗吳乞買開始大規模興建宮殿。到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遷往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1、上號
歷史上的香坊地區,名字稱謂頗多,曾有"田家燒鍋鎮"、"老哈爾濱"(舊哈爾濱)和"上號"之稱。
香坊為何稱"上號"還有幾種傳說:一是1932年松花江發大水,道外被淹,群眾逃難至香坊,因香坊地勢高故稱上號,道外稱下號;二是中東鐵路修建時香坊是堆放建筑材料的地方,因香坊地勢高于道里,故稱"上號"。
另外,人們還習慣于把香坊東部稱東香坊(東號),把香坊西部稱西香坊(西號)。上述幾種稱謂一直延用至今。
2、褲襠街
天一街舊稱褲襠街,當屬哈爾濱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一條街,便是一段歷史,而天一街究竟埋藏著多少興亡之事,只有你親手叩一叩這條街歷史之門才會知道。
褲襠街,顧名思義,這條街是“人”字形饑輪,一些當鋪、小店就在“人”字形兩撇的交點上。這條街由太古街到褲襠街開始分道,一條通往道外邊的渡口,一條通往道里的兆麟公園(原有三五漁棚)、九站(原有哨卡一座),這便是褲襠街的由來。
1933年,因“褲襠”二字不雅,改稱天一街。如今,天一街早已從市區地圖上消失,但那時候人的創業精神、功績將會永存。
3、三十六棚
現在人們幾乎淡忘了這樣一件事:在經緯十二道街到工程街一帶,百年前曾有一個讓人心寒的名字——三十六棚。三十六棚是老哈爾濱人對鐵路車輛廠及其工人住宅區的統稱,這里是沙俄修筑中東鐵路時遺留下的貧民窟。
哈爾濱之名,眾說不一。一說蒙古語“平地”;一說滿語“曬網場”;一說女真語“阿勒錦”,漢譯“榮譽”、“聲望”之意。今哈爾濱市區,漢晉屬夫余,隋唐屬靺鞨,渤海國時歸鄚頡府,遼屬東京道完顏部,金屬上京會寧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初屬寧古塔將軍轄區,后歸阿勒楚喀副都統統轄。光緒初年添設民官后,松花江以南分屬吉林將軍轄區的賓州、雙城廳管轄,江北屬黑龍江將軍所屬呼蘭副都統管轄。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開始以此為中心修建中東鐵路,人口集聚,興辦商行工廠,城市迅速興起。 1905年10月31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清廷批準,添設哈爾濱關道(即濱江關道),翌年5月11日(清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十八日),正式設置道署,駐濱江城(今道外區)。
1907年1月14日(清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廷決定“哈爾濱開為商埠”。同年 1月23日(農歷十二月初十洞坦正日),吉林將軍與黑龍江將軍奏準,設置濱江廳,隸屬濱江關道; 4月18日(清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初六日),設署啟用關防,首任濱江廳江防同知在傅家甸(今道外)“開篆任事”。同年11月23日(農歷十月十八日),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霍爾瓦特公布非法的《哈爾濱自治公議會章程》,將埠頭區(今道里)、新市街(今南崗)7平方千米土地劃為市區,歸公議會管轄。
黑龍江省哈爾濱的歷史文化: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3000年前,殷凱簡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于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1896年至1903年,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亮改成近代城市的雛型;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1945年,哈爾濱從盯鍵褲日偽統治下解放。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哈爾濱有人類居住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石器時代晚期)。
哈爾濱原名阿勒錦,元代轉音為哈兒濱。清代稱哈拉濱,滿語意為曬網場,因為在鐵路修建以前,哈爾濱為一漁村。
哈爾濱地區在夫馀、渤海、遼代時期分屬夫馀國、渤海國頡府和遼國東京道管轄。公殲檔元1114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率兵抗遼,發動"寧江州"、"出河店"之戰,大敗遼兵10萬人,1115年稱帝,建立金國,年號收國,定都會寧府(今阿城市上京遺址),哈爾濱即為金上京的京畿地區。元、明時,哈爾濱又成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領地和奴爾干都司的轄地。清朝建立后,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阿城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為其所轄。清中后期,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態改族實施,大量滿、漢族百姓移居哈爾濱地區。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誘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密約》,獲得了中東鐵路的修筑權。1898年始稱哈爾濱,屬吉林省。從1897年開始以哈爾濱為中心修筑中東鐵路,哈爾濱作為城市開始興建。1898年,沙俄曾將哈爾濱改稱"松花江市",1903年又復稱哈爾濱市,俄國移民及其他歐洲移民開始大量移居哈爾濱。清亡后,中華民國政府于1913年在哈爾濱設濱江縣,1914年設濱江道。
以上就是哈爾濱的歷史的全部內容,哈爾濱有人類居住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石器時代晚期)。哈爾濱原名阿勒錦,元代轉音為哈兒濱。清代稱哈拉濱,滿語意為曬網場,因為在鐵路修建以前,哈爾濱為一漁村。哈爾濱地區在夫馀、渤海、遼代時期分屬夫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