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歷史?寒山寺的由來和簡介如下: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要好的朋友。長大后,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那么,寒山寺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你一定讀過杜牧的這首“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大名鼎鼎的寒山寺大概就是那碩果僅存的幾座寺廟之一。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19年)。沒錯,梁武帝就是那個最早篤信佛教、興建寺廟、最后被人活活餓死的文人皇帝。不過杜牧還是算少了,在梁武帝時期的南朝境內,寺廟遠遠不止四百八十座,而是多達2846座。寺院最初名叫妙利普明塔院。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分散時期。在此前百姓已經經歷了近300年的動蕩。生活的不安與艱難讓更多人轉而關注心靈的平靜,以求獲得慰藉。同時皇權的推崇,讓寺廟成為一個不用納稅不用服兵役的獨立經濟體,時人有云“寸絹不輸官府,升米不進公倉。”說的就是這一盛況。當時的百姓為了逃避徭役和賦稅,也紛紛選擇出家為僧寄居在寺廟之下。
到了唐貞觀年間,詩僧寒山到蘇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寒山寺也因他而得名。在此后的唐玄宗年間,著名禪師希遷在此創建佛塔和寺院,提名“寒山寺”。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歷史上描寫寒山寺的古詩眾多,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江楓漁火
唐朝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整個大唐王朝都陷入了恐慌。
1、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
2、寒山寺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墻稱照壁。山門兩旁兩棵古樟。黃墻內古典樓閣飛檐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都源于楓橋夜泊詩。
3、寒山寺寺院布局并不追求左右均衡,照墻和山門基本是一線相承,后邊的大雄寶殿、藏經樓,并不在一條中軸線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則按南北向中軸線布局。寺中處處皆院,錯落相通。
4、寒山寺屬于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跡甚多。
寒山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該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后來又因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而聞名。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寫的正是江南古剎寒山寺。
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位于蘇州城西閶門外5000米外的楓橋鎮,始建于梁武帝時期。到了唐代,寺院改名為“寒山寺”。關于寺名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他們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年,寒山的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但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寒山知道后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以成全好友拾得。拾得聽說了非常感動,但他決定放棄這段愛情,前往蘇州尋覓好友,并皈依佛門。途中正值夏天,拾得順手采摘了一朵荷花帶在身邊。經過長途奔波,拾得終于在蘇州城外的寺廟找到了寒山,這時,他手中的荷花依然鮮艷芬芳。
二人久別重逢,寒山悲喜交加,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上前迎接拾得。不久,寒山與拾得成為得道高僧,人們便稱該寺為“寒山寺”。
【寒山寺創建歷史—寒山寺大鐘】
寒山寺位于蘇州閥門外的楓橋鎮,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后來在唐代貞觀年間,這里來了兩位天臺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為“寒山寺”的。傳說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后來被人識破,兩人就雙雙乘鶴而去。又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鐘,飄洋過海東渡日本,到了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
在寒山寺,最為游人感興趣的就是那口大鐘了。寒山寺的鐘,歷來受到詩人們的題詠,這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相傳張繼詩中所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處探尋,欲將此鐘歸還,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誠等一批工匠精心鑄成一對青銅鐘,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一口送來蘇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在日本,蘇州寒山寺幾乎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學里,甚至把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作為課文來講授和背誦。
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蘇州舉辦首屆除夕寒山寺聽鐘聲活動以來,已連續舉辦了20屆。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 友。長大后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么辦呢?經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于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開著一片紅艷艷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采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于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艷芬芳,光彩奪目。
以上就是寒山寺歷史的全部內容,1、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2、寒山寺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墻稱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