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各個領域的杰出人物簡介 十大歷史名人 中國100位杰出名人 10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歷史著名英雄人物
南北朝時期有高長恭、隋朝有楊堅、唐朝有李世民、五代十國有柴榮、宋朝有趙匡胤、元朝有忽必烈、明朝有朱元璋、清朝有李鴻章、春秋有孔子、戰國有白起、秦朝有嬴政、漢朝有劉徹、三國有關羽、晉朝有司馬炎。
1、高長恭
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原名高孝瓘,又名高肅,字長恭,以字行,北齊都城(今河南安陽)人,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一說為中國古代四大豎森美男之一。
高長恭性格溫良敦厚,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初封樂陵縣開國公,從弟高殷即位后晉爵為蘭陵郡王,后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
與段韶征討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眾。前后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
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將其擊退。
次年,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后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武平四年(573年),因“國事即家事”招致北齊后主高緯記恨,被后主高緯賜死,時年僅三十三歲。死后北齊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謚號忠武。
2、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后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于南北統一后的中國。
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
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
隋文帝對周邊各族,采取了軍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圣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余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并且聽信文獻皇后之言,廢黜長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于泰陵。
3、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別館(今陜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余肆畝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
4、柴榮
后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號不詳,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后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郭威家長大,謹慎篤厚雹舉,成為郭威養子。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沉重寡言。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
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蘇。南征北戰,西敗后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
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顯德六年,商議攻取幽州時候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謚號睿武孝文皇帝,葬于慶陵。
5、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生于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于后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趙匡胤始入軍旅,受周世宗柴榮器重,于征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趙匡胤受命抵御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后,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6、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為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于汴梁,整頓河南(今洛陽)軍政,并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
1253年,受京兆(今陜西西安)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臺遠征云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
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開平,建元中統。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托,出兵擊敗阿里不哥。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確定以大都為首都。
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7、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于濠州鐘離(明朝建立后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
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今江蘇南京)。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口號,舉兵北伐。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
當年秋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蒙古貴族北逃,后晉割讓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8、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晚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稱“李中堂”。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9、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10、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 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陜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出自羋姓。楚國白公勝后裔,唐代許多白氏墓志銘詳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孫白公勝。《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白乙丙之說已考證為以誤而錯。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于用兵,與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的關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余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1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12、劉徹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
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并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并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后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葬于茂陵。
13、關羽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
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借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
赤壁之戰后,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后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占據上風,隨后水陸并進,圍攻襄陽、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于禁打的全軍覆沒。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
但隨后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后方,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
14、司馬炎
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晉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
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
咸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咸寧五年(279年),司馬炎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于次年滅吳,統一全國 。
建國后,他采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并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但滅吳后,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葬峻陽陵 。
參考資料來源:——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春秋
——戰國
——秦朝
——漢朝
——三國
——晉朝
1、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榜》排名第十七位。
2、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培擾25日),大蒙古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統一蒙古高原,推動蒙古民族的形成;成吉思汗統一了中國北方,為建立統一的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榜》排名第29位。
3、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楊堅建立了隋朝,統一中國,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定都長安(大興城),開創了輝煌的“開皇盛世”。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開創了巖中孫科舉,制定了當時最為先進并影響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開皇律》。
4、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國的“千古圣人”。孔子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文化的標志式人物,是中國人兩千年來行為規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學說是古代社會長期的意識形態和哲學。
5、老子(約前571-前471),中國歷史最偉大的哲學家,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道教在其學說的影響下產生。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6、鄧小平(1904-1997),現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真正使中國走向偉大復興的不是孫和毛,而是鄧小平。改革開放帶來了現代工業和現代文明,這改變著中粗鏈國的命運,也改變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影響深遠!鄧小平實際上是中國歷史最成功的改革家之一。
1、孔子
他為一民族整個的封建的歷程確定了包括:文化,思想,道德等全方位的規范法則。即使身處21世紀的我們已然能體會,這位先哲對我們華夏文明的原創力。
2、贏政
正是從他開始我們有了皇帝這樣的一個概念,也正是由他開始我們有了統一這樣的概念。
3、毛澤東
他的思想,他喚余指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全才,以及他的性格都是我們民族不可多得的才富,更重要的是,正是他和他的戰友把中國從死潭中拉出來帶入了正軌。
4、老子
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哲人,而且他的以“無為”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已傳播到了這個星球上的各個角落,老子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5、孫中山
他是我們的國父,是中國近代化的開創人,正是他為我們推翻了背負在我們民族身上漫無邊際的封建歷程,從此我們有了共和和民主。
擴展資料: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3] 孔氏,名丘毀伏,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2、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3、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和配同等級別的“大祀”。
參考資料::孔子
1、軒轅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運敬伍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3、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4、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稿掘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5、王莽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擴展資料: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歷史上有記載,對人類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旁或,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參考資料:-歷史人物
1、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褲瞎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并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后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后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并稱“二圣”。高宗駕崩后,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早森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于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
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陸純畝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參考資料來源:-武則天
參考資料來源:-秦始皇
參考資料來源:-孛兒只斤·鐵木真
參考資料來源:-愛新覺羅·玄燁
參考資料來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