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歷史?太陽系的物質起源于45.672億±60萬年前,而大約在45.4億年前(誤差約1%),地球和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開始在太陽星云-太陽形成后殘留下來的氣體與塵埃形成的圓盤狀-內形成。通過吸積的過程,地球經過1至2千萬年的時間,那么,地球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約100億年以前,有一大片冷卻的塵埃微粒渦旋在宇宙中間。
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不停的旋轉的圓盤,隨后又甩出許多圓環。同時猛烈的轉動使埃微粒達到自熱程度,中心的圓盤變成太陽,外圍圓環的微粒形成一個 個由氣體和熔液構成的巨大火球。然后開始冷卻,并凝成固體。大約到40~50億年前后,這些火球變成現在的地球、火星、金星等九大行星。
這個球論是18世紀法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云說。它被認為是最合理的一種地球形成理論。
46億年
地球年齡:地球從原始的太陽星云中積聚形成一個行星到現在的時間。地球年齡約為46億年。關于地球同的概念,地球的天文年齡是指地球開始形成到現在的時間。地球的地質年齡是指地球上地質作用開始之后到現在的時間。從原始地球形成經過早期演化到具有分層結構的地球,估計要經過幾億年,所以地球的地質年齡小于它的天文年齡。通常所說的地球年齡是指它的天文年齡。
150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于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云。此后,地球由簡單到復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地球的運動及運動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地球伴隨著太陽系誕生:太陽系誕生之初,是以巨大并不斷旋轉的由塵埃與氣體組成的云團的形態存在。它是由大爆炸所生成的氫與氦組成,同時亦有著由很久以前的星球內部所合成的其它元素。地球誕生前十五至三十分鐘(等于大約四十六億年前),一個鄰近的恒星可能形成了超新星爆炸。這對太陽星云傳送了一個震蕩波,并使之收縮。
因為云團旋轉,引力與慣性將云團壓為一個圓碟,與其旋轉軸成垂直。大部份質量集中在中央并地球開始加熱。與此同時,因為引力使得物質環繞塵埃粒子緊縮,使得圓碟剩余部份開始分解為環狀物。細少的碎片互相碰撞并組成較大的碎片。[2]而組成的地球物質并眾集在距中央約一億五千萬公里的地帶。當太陽收縮并被加熱,核融合開始,而因此形成的太陽風則清空了在圓碟內大部份沒有收縮并組成較大個體的物質,只剩下少量的元素。之后,較重的元素聚集于太陽附近,形成了體積小,密度高的星體(類地行星);較輕的元素則聚集于離太陽較遠的地方,形成了體積大,密度低的星體(類木行星),而地球則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
大約在50億年前,銀河系里彌漫著大量的星云物質。它們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縮,在收縮過程中產生的旋渦使星云破裂成許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陽系的那些碎片,就稱為太陽星云。太陽星云中含有不易揮發的固體塵粒。這些塵粒相互結合,形成越來越大的顆粒環狀物,并開始吸附周圍一些較小的塵粒,從而使體積日益增大,逐漸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運動著,并且不斷地壯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經過不斷的運動與壯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地球已經是一個46億歲的老壽星了,她起源于原始太陽星云。約在30—40億年前,地球已經開始出現最原始的單細胞生命,后來逐漸進化,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生物。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378.14公里,比極半徑長21公里。
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層,這就是地球大氣層。
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著自轉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著。她的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約等于24小時。 同時,地球還圍繞太陽公轉,她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軌道的半長徑達到149,597,870公里。 公轉一周要365.25天,為一年。
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后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
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
以上就是地球歷史的全部內容,地球的歷史已經有45.7億年,形成于冥古宙的隱生代。在41.5億年的原生代地球出現了第一個生物——細菌。在700萬年前古猿轉變為人類的始祖。地球的起源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