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白河的歷史?白河古稱“淯水”,亦稱“育水”。《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即是此處,今南陽有“魏公橋”就是以曹操命名。南陽白河淯陽橋得名亦來源于此。可查資料如上,如此可以應該形成于三國時期以前更好。那么,南陽白河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于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之前,白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白河、跨白河、過白河,常和白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后,當了白河水神,人稱河伯.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白河哪里深,哪里淺;哪里好沖堤,哪里易決口;哪里該挖,哪里該堵;哪里能斷水,哪里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白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白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白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白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后來,到了大利出來治水的時候,
大利對河伯說:“我是大利,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白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利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利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白河早沒影了.
大利得了白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于治住了白河 .
白河(古稱淯水)發源于河南嵩縣攻離山,東南流經南召縣余坪有松河在右岸入匯,在南召周灣村左岸有黃鴨河、右岸有灌河入匯。繼續南流左岸有留山河和鴨河,均匯入鴨河口水庫(水庫建在鴨河入白河匯口處,于1965年建成)。再南流至蒲山北,右岸有泗水河匯入,至南陽新店,右岸有白跳河匯入,經獨山東繞南陽市東南,梅溪河匯三里河后入白河南流,右岸有潦河在三河寨匯入白河左岸南陽縣有上溧河匯入,南流到新野縣湍河口,右岸有湍河匯入,至新野縣刁河堂,右岸有刁河匯入,至九姑莊,左岸有下溧河匯入,南流至翟灣進入湖北省境,在龔家咀與唐河匯合后稱唐白河。繼續西南流于襄陽唐家店有滾河自東來會,至襄陽市匯入漢江。
南陽白河的發源地是河南省白河鎮攻離山。白河,古稱淯水,是南陽母親河。發源于河南省白河鎮攻離山,流經嵩縣、南召縣、方城縣、宛城區、臥龍區、新野縣,于翟灣入湖北襄陽縣,于兩河口與唐河交匯后始名唐白河,向南至張家灣注入漢水。
1959年。南陽白河1959年在瓦店改的河道,因為原白河的重要水陸碼頭瓦店鎮被沖毀遷移,為了防洪和灌溉考慮,開始在白河上游修建水庫。白河,古稱清水、淯水,是南陽市母親河,發源于河南省嵩縣攻離山。
白河鎮建制悠久。清光緒32年(1906)為南召縣白河保。民國二十一年(1932)為南召白河里,民國三十年(1941)歸汝川鎮。1948年3月與車村、孫店、木植街一起劃歸伊魯嵩縣。1948年2月伊魯嵩縣撤銷,復歸嵩縣,設白河區(駐栗樹街),同年6月撤銷白河區,屬嵩南區領導。1950年7月屬第九區(車村),1951年10月為第十二區(白河)。1955年8月全縣合并為8個區,白河仍屬白河區,1956年1月為廟街中心鄉,1956年10月撤銷中心鄉,歸車村區管轄。1958年6月撤銷車村區,設白河鄉屬縣領導。1958年8月撤鄉建公社,白河為上游人民公社。1960年2月撤銷欒川縣、嵩縣人委機關遷駐欒川鎮,白河仍屬嵩縣管轄,為白河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復欒川、嵩縣建制,撤銷人民公社改為白河區。1963年2月撤銷區,復稱白河人民公社。1965年7月,經嵩縣、南召兩縣政府同意,將八里灣大隊劃歸為南召縣橋端公社。1968年2月為白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4年1月撤銷公社為白河鄉。2010年10月撤鄉建鎮,更名白河鎮。
以上就是南陽白河的歷史的全部內容,白河,古稱清水,發源于河南省嵩縣攻離山,流經嵩縣、南召縣、方城縣、南陽縣、新野縣,1于瞿灣入湖北襄陽縣,于兩河口與唐河交匯后始名唐白河,向南至張家灣注入漢水。全長264公里,流域面積12270平方公里,2白河支流眾多,主要有黃鴨河、留山河、鴨河、白條河、灤河,湍河、刁河等,其中以松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