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學驅動力?電驅動力(如膜電位Em、平衡電位Ex)、化學驅動力(跨質膜濃度差)、電化學驅動力 1)理想狀態下的單個離子的平衡電位(Ex)、化學驅動力(跨質膜濃度差)、電化學驅動力: 因Na泵活動,可導致細胞內外離子產生濃度差(化學驅動力),隨后各個離子順濃度梯度經通道易化擴散,那么,電化學驅動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ACh與終板膜上的NAChR結合、通道開放,出現Na+內流和K+外流,但以Na+內流為主(靜息電位時Na+電化學驅動力較大,而k+電化學驅動力很小),因而引起終板膜靜息電位減小,及產生終板膜的除極,稱為終板電位。
鉀離子是會發生跨膜移動的!這點沒有問題
但是
電化學驅動力=平衡電位-膜電位
而不是平衡電位!!
靜息電位的時候,神經元中
鉀離子的電化學驅動力=鉀離子平衡電位-此時的膜電位即靜息電位=-70-(-90)=20
此時鉀離子處于動態平衡中是在移動的
注意靜息電位不是鉀離子的平衡電位哦!而是鉀離子和鈉離子共同跨膜決定的——細胞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遠低于鉀離子(鉀離子達到平衡電位時,是不再移動的,鉀離子的平衡電位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是指當細胞膜只對鉀離子通透的時候,鉀離子不再發生跨膜運動時的膜電位)
電化學驅動力,是一個生理學名詞。離子的電-化學驅動力可用膜電位與離子平衡電位的差值(Em-Ex)表示,差值愈大,離子受到的電-化學驅動力就愈大,反之則愈小。
靜息電位時,電化學驅動力最小的離子一定是平衡電位最接近靜息電位的,K 的平衡電位(-102mV)接近于靜息電位(-70mV),但并不等于靜息電位,而是略大于靜息電位,而Cl-具有隨跨膜電位進行被動分布的特性,其平衡電位(-76mV)能更接近于甚至等于靜息電位,故靜息電位時,Cl-所受到的電-化學驅動力最小。
電化學動力學,是一門物理學科,主要研究對象是電極反應動力學。電極反應是一種非均相化學反應,所以電極反應動力學的方法與非均相化學反應動力學很類似。
由于電化學的反應必須在電極的金屬|電解質界面上才能進行。它的反應歷程必須包括金屬|電解質界面上的遷越步驟(見遷越超電勢)和擴散步驟(見擴散超電勢)。
遷越步驟是電極反應區別于其他非均相化學反應的標志,是電極反應的基本步驟。為使遷越步驟能持續進行,反應物必須從電解質本體擴散到電極界面;生成物也必須擴散離去,這是與非均相化學反應類似的。
1.很重要的是,電化學驅動力是反應的瞬時的力,那么這個瞬時可以是靜息狀態時,鈉通道未開放時,無離子流動,但靜息電位是可隨其他離子變化而變化的,而其他離子變化勢必帶來電場驅動力的變化,而此時鈉離子的濃度驅動力是不變的。
2.以鈉離子為例,設想一種虛擬情況:鈉離子在膜兩側的濃度差和真是情況下的濃度差相同,膜對鈉離子不通透,膜此時兩側的電位差為0,現在讓膜對鈉離子通透,鈉離子會擴散,直到凈擴散量為0,此時的膜兩側的單位差就是書上所說的鈉離子的平衡電位,也是次時的靜息電位,為60mv,那么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鈉離子在此種濃度差條件能夠讓x個鈉離子進入細胞,產生60mv的電位差。而這個能力便是當膜對鈉離子不通透時這個瞬間的電化學驅動力為60mv(書上的電化學驅動力的單位是mv,這里我覺得理解為驅動產生多少mv電位差的能力,而不理解為力更好,再根據方向加上符號就好了)
3.回到現實,有多種離子參與過程靜息電位,而且離子的通透性不同,但不管怎么變,現實條件下和我上述假設條件下鈉離子的濃度差還是一樣的,那么他同樣還是具有上面具有的產生60mv電位差的”能力”,而此時靜息電位為-70mv,就相當于在上述假設條件下給膜內側加上了-70mv的電壓,多了一部分電場驅動力的作用,那么在鈉通道未開放的這個瞬間,這兩個力便可以直接相加在一起啦。
神經細胞的靜息膜電位是-70mV,氯離子的平衡電位是-90mV,鉀離子的平衡電位是-98mV,根據電化學驅動力公式,所以氯離子的電化學驅動力最小
以上就是電化學驅動力的全部內容,電化學驅動力,是一個生理學名詞。離子的電-化學驅動力可用膜電位與離子平衡電位的差值(Em-Ex)表示,差值愈大,離子受到的電-化學驅動力就愈大,反之則愈小。靜息電位時,電化學驅動力最小的離子一定是平衡電位最接近靜息電位的,K 的平衡電位(-102mV)接近于靜息電位(-70mV)。